本汉论文选题范例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18612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汉论文选题范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本汉论文选题范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本汉论文选题范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本汉论文选题范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本汉论文选题范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汉论文选题范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汉论文选题范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述朦胧诗的个体生命意识重庆电大 张 亮80 年代末,中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在商品经济大潮下,极大的物欲化潮流冲击着 人们的意识,改变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作为诗歌也无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后朦胧诗就 是在这一影响之下脱胎而出的。翻开新诗历史,我们发现后朦胧诗诗潮中的这一批诗人们, 当时大多生活在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中,他们是有知识,有抱负,有极强个性的莘莘学子。 他们意识开放,思想活跃,在价值的自由选择中有着自己的尺度,而且接受着最前沿文化 的影响,特别是西方近现代的哲学思潮直接催生着他们的文化意识,加之对传统文化的重 新审视,使他们在进一步扬弃传统的价值观念时,寻找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价值标准

2、和 历史维度。他们不满足于诗代表神和上帝说话;也不满足于肩负起强烈的使命意识,积极 地向大众布道和宣言;更不满足于诗带着沉重的历史脚步。他们认为:“诗是个体生命的外化”,诗人只能在个体生命的土壤中重掘诗的光芒。他 们相信:诗必然以本来的面目出现,并进入时代的脉络。诗回归本体,回归对个体生命的 关注是一场必然的胜利。诗人臧棣认为:“诗歌所依赖的最本质的东西是一种为人类所 独有的生命意识”。吴晓在个人化写作语境下的诗歌阅读与批评中把后朦胧诗称作“体 验的诗”,遵循的是一种“存在生命”的模式。因此,后朦胧诗实际上是对诗人个体生命 意识的激情抒写,是生命体验的真实反应,通过个体生命的感觉与体验,创造力

3、与想象力 的发挥,对自身生命幽微的洞察,把笔触深入到现代人的孤独、荒诞、琐碎、困惑、无聊、 原欲、死亡体验的心理现实之中。诗成了个体精神,主体经验的历史书写对象,是人对生 存状态的“在场”关注。后朦胧诗就是这种注重生存的具体方式上去把握诗歌的。一、生与死的玄思一、生与死的玄思汉民族的诗歌由于受儒家思想传统的极大影响,历来缺乏对于死亡的执著思考。孔子 的“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论语先进篇)一下子把死的问题闲置起来,以致绵延了几 千年之久的汉民族文化缺少对死亡的深思与歌吟,而死亡作为生存的基本参照和背景必然 会给生带来空前的力度,带来真正的自觉意识。所以后朦胧诗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思考与书 写,往往通

4、过死亡的体验来打通视界,并把笔触深入到死亡的体验中去表现对生命的感悟。在充满生存危机感的 20 世纪 80 和 90 年代,后朦胧诗人们都在思考着生存的本质,思 考着生存的意义,并以自己超乎寻常的敏锐,悲天悯人的情怀,对生命存在进行形而上的 感知,并以自己的诗实现人类的终极关怀,而且不计世俗的功利得失,把对终极目的的沉 思注入到个体生命之中,把思考的意向超越现象的纷纭表象而去思索时间、死亡、存在。 因此,诗人们的笔下大量地充斥着“死亡”的意象,通过对死亡的思索来以此观照人的生命 状态。因此,诗人兼理论家的周伦佑谈到:“在我们的个体生命之外,人类已先我们死过很多 次了。正是死亡的滋养使我们性格开

5、朗每死亡一个人,我们便跟着死去一次,每出现 一次暴力,我们身上便增加一道伤口。起先是父亲的死,母亲的死,然后是朋友和兄弟: 比我们年轻的反而先我们而去了。我们在不同的年龄,因不同的事件而一次次死过,又顽 强地活着。在死亡的明亮阴影中,我们把世界看得非常清楚。既然死是无法逃避的宿命,我们只有主动承担起它,用笔和心灵,把有死的生转变成不死的死,并以此战胜死亡。”正 是有“死”的体验,才使我们认识到“生”的价值意义,学会了怎样去生存。因而,诗人们把 死亡看成了是对存在的不确定,不可知,可能性的敞开。后朦胧诗人张枣、海子、翟永明、阿曲强巴、多多、陆忆敏、欧阳江河、宋琳、严力、 廖亦武、王家新、肖开愚、

6、唐亚平等都不同程度地关注死亡的体验。尤其是欧阳江河、海 子、翟永明、多多、廖亦武、严力、王家新的死亡体验的文本比较典型。欧阳江河的著名 诗作悬棺整首诗以死亡为核心,展开丰富多彩的玄想,体现诗人对人终极命运的思索。 在第一章无字天书中写到:“面对高悬于自身陨落的唯一瞬间,有什么值得庆幸?被无 手之手紧握,无目之逼视所包围,除了你自己,除了一代又一代的盲目,又能收获些什么, 炫耀些什么?”欧阳江河还在晚餐中表达了另一种现实中的重复死亡体验:“午间新闻 在深夜又重播一遍/其中有一则讣告,死者是第二次死去”。在严力的死亡不来了一诗 中,则是一种充满调戏的味道:“死亡/死亡不来了/哭?/哭也没有用/死亡

7、不来了/战争变成 了历史遗迹/失去了死亡的威胁/一切凶手们空有虚名/劫持/变成了一种幽默/难产变成了一种 游戏”。杨炼对平凡的“死者”进行赞美:“再屠杀一次,血/仍是惟一著名的风景,睡进坟墓 有福了”(死者之年)。海子写死亡的诗是一种灵魂形而上的超越:“目击众神死亡的 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海子九月)“春 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春天,十个海子)。陈东东和多多都是以 亡灵的内在声音说话的。“他左边有三只桔子,他的前面是几束纸花/他开始感受另一种阳 光/成

8、天厮守蜡制的贡果”(陈东东盒子里的亡灵)。“从死亡的方向看总看到/一生不应 见到的人”(多多从死亡的方向看)。翟永明的死亡图案把“死亡”和“创世”对应, 写出七个弥留的夜晚的真实体验。“七天七夜,我洞悉死亡真相”。张曙光在雪这首诗 里把“死亡”的消逝和雪的消逝放在一起描写,既有情景的指涉意义,又有死亡的色彩的直 接呈现,这种死亡的体验是一次刻骨铭心的表达。“第一次看到雪我感到惊奇,感到/一个 完整的冬天哽在喉咙里/我想咳嗽,并想尽快地/从那里逃离/我并没有想到很多,没有联想 起/事物,声音,和一些意义/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在空气在浮动/然后在纷飞的雪花中消逝/ 那时我没有读过大屠杀和乔伊斯的死者

9、/我不知道死亡和雪/有着共同的寓意/那一 年我三岁,母亲抱着我,院子里有一棵树/后来我们不住在那里/母亲在 1982 年死去。” (张曙光雪)。骆一禾在世界的血中以人的孤独与恐惧来展示生命的主题,面对 死亡和黑暗,生命开始超越。“黑暗是永恒的,而光明/必须远行”“过海而来:不惧死者/必 为生命所战胜”。对死亡的抗拒,对生命底蕴的探索,对肉体与灵魂互博的“生存之地”的刻 画,一起完成了对人类精神的重塑。这些对死亡的展示与描写,在许多的诗人笔下成了渗透生命意识的基本形式。而且已 经达到了很深的程度,加之他们自身不同风格的溶入,使得诗歌形成语言与生命的同构, 从而通过生命的内在体验加以传达。不过有的

10、文本过分地深入玄思,文本显得不是很精炼, 形成能指在语言游戏之中过分地游离所指层面,文本显得晦涩,难解,读起来很吃力。因 而,欧阳江河在89 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一文中曾谈 到自己 1989 年以前的诗歌和 1989 年后诗歌产生了深刻的中断,以前的写作失效,他的意 思主要指 1989 年以前的写作是一种没有限制的写作,语词的能指缺乏借喻的支点,即包括 他自己的悬棺一诗。以同样方式写作的海子也有这个问题,所以海子后来自杀了,可 能与此有关,他找不到生命的支点,而是任由情感的幻想进行抒写,如春天,十个海子 幻想自己灵魂得救,而现实中的海子却是痛苦和死亡的。不过从陈东东

11、、翟永明、多多,特别是张曙光的雪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诗人在艺术形式和生命体验的限量处理上已趋 于完美,表现出较高的美学价值。二、生存的荒诞意识与焦虑二、生存的荒诞意识与焦虑诗人陈超在当前诗歌的三个走向里说到:“艾略特对他的那个时代的命名是荒原, 到奥顿则进一步具体化。荒原指向文化、社会。焦虑指向每个具体的生命、个人。所以 诗人是病人,他发烧时,更能感受到冷漠的处境,诗人是报警的孩子,他将生存的压抑 转变为有益的东西,这是更高层次上的健康维度”。奥顿把我们这个时代命名为“焦虑”的时 代,可见,更高层次被压抑的生命表现总是充满荒诞意识和焦虑感。诗人西川更是谈到“整 个世界都是非常荒诞的”。因此,他在

12、中年这首诗中表达了这种荒诞感受:“神,肯定 了他的虚假”。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就是荒诞地存在着的。荒诞意识和对现实生活的焦虑 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总体印象。那么,造成这种荒诞的原因何在呢?首先是现实生活 本身是荒诞的。其次,是思想、哲学造成了荒诞。荒诞从本质上看,实际是对现实的怀疑 与否定,是拒绝与疏离。焦虑感产生的原因则是因为诗人对“自我”的完全放逐,是在“非中 心化”的边缘处境中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生活异化之下无法摆脱精神重负和把持自我的一种 生存境遇的反映。后朦胧诗的诗人们真实地呈现了这种生存的荒诞与困惑,人生的无聊与 虚妄。由于旧的价值被否定,新的追求和理想尚未建立,因此,他们活在诗歌

13、里对一切价 值观念进行嘲弄。“中文系是一条撒满钓饵的大河/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 网住的鱼儿/上岸就当助教,然后,/当屈原的秘书,当李白的随从;当屈原李白的导游, 然后/再去撒网”(李亚伟中文系)。用一种黑色幽默式的笔调,道出“中文系”所存在 的真实而又荒诞的事实,令人啼笑皆非,同时,又令人体验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滋味。“我活 着,我将是另一个我”(李亚伟我是中国),反映了荒诞现实中自我的迷失状态,同时 也表现出一种无目的,无方向的焦虑和试图寻找精神的逃亡之路的心态,然而现实中的荒 谬却又不得不使这些诗人深陷其中。严力的气球写的是一种充满喜剧的荒诞意识,反映缺乏勇气,萎缩的生命状态:

14、 “气球的气数已尽/和平无法通天/勇气也不能马上补充/在回信到达之前再写信的理由毫不充 分/气球的气数已尽/摊泄在那里如被英雄脱下在地的披风”。翟永明的荒诞是对真实生活的 怀疑:“我唱出谁的曲调?/后台的阴谋无止无休/戏剧却总是如此凄美/戏中距离不是真实的 距离/体中的灵魂是否唯一的灵魂”(脸谱生活)。诗直指虚伪、装扮的现实人生生存 状态。尚仲敏的门着重展现普通的平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荒诞的,非常态的情绪, 是一种非理性的荒诞品格,是对现实生活一种强烈的讽刺,表面是写门,实则是影射某类 现实中的人的品性,这里诗中暗示出环境的荒诞是造成个体人格的分裂的原因。“门靠着墙 /直通通站着/墙不动/它动

15、/墙不说话/但它/就是墙的嘴/有人进去,它一声尖叫/有人打这儿出 去,它同样/一声尖叫/但它的牙齿/不在它的嘴里/它不想离开墙/它压根就/死死地贴着墙”。 胡冬的一路平安有这样的诗句:“上街时最好提两个哑铃/以免被风刮跑”,荒诞不经的 失重感表现人的一种非内在的生存状态。伊沙的等待戈多通过两重荒诞、两重等待来 影射现实,冷静地叙述一个喜剧化的荒诞故事。“实验剧团的/小剧场/正在上演/等待戈 多/老掉牙的剧目/观众不多/左等右等/戈多不来/知道他不来/没人真在等/有人开始犯困/ 可正在这时/在等待戈多的尾声/有人冲上台/出乎了“出乎意料”/实在令人振奋/此来者 不善/乃剧场看门老头的傻公子/拦都

16、拦不住/窜到舞台中央/喊着叔叔/哭着要糖/“戈多来了! ”全体起立热烈鼓掌”。周伦佑在自由方块这首诗里以荒诞的意识流直接呈现现实的无意义和生存的偶然 性。欧阳江河和肖开愚都同时发现生活的自悖现象:“你要刺杀的人早已死去/替身们比赛 着谁更像和刮毒/偶尔穿老式褂子,露脸了,说出了/陌生的台词,却是不陌生的命令”(肖 开愚革命家),诗人感受到荒诞意义上的现实生活是一种没有对抗的对抗,是一种历 史的尴尬。在生存的焦虑感抒写上,后朦胧诗的一部分作品有时也揭示理性文明和欲望对人精神 世界的扼杀。展现现代人的灵魂的漂泊状态和重建家园的渴望,无家可归感,救赎的绝望 感,体现诗歌对生存现实的焦虑。“在刈后麦田里谁是那/孤独的麦子”(西川拾穗), 诗人在精神家园里向自身主体生命进行叩问。“谁曾经是我/谁是我的一天,一个秋天的日 子/谁是我的春天和几个春天/谁,谁曾经是我/我们不时地倒向尘埃,或奔来奔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