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关于经济形势的报告[1]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11016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关于经济形势的报告[1]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关于经济形势的报告[1]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关于经济形势的报告[1]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关于经济形势的报告[1]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关于经济形势的报告[1]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关于经济形势的报告[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关于经济形势的报告[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经济形势的报告关于经济形势的报告(2012 年 8 月 13 日,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厉 以 宁第一个问题,改革与发展。我们先从一个人的健康谈起。一个人要身体健康,首先需要内在机制健全完善。如果内在机制还不能使身体恢复健康,就需要借助外面的力量,就需要看医生吃药打针。经济体也是一样,最要紧的是内生力量的作用,是机制的完善和健全。宏观调控是外来的作用、外来的影响和外生力量,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改革,就是要让市场机制更加健全、更加完善。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它不能代替内生力量的作用。如果不进行改革,市场经济的机制就不可能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不能代替改革,许多问题是宏观调控所不能解决的。比如

2、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一种叫投资冲动的“怪圈”,就是地方政府都要求加快发展,为满足各地加快发展的要求,中央增大了财政支出,信贷规模也随之扩张。但是,过一段时间后,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这时,又要进行紧缩,紧缩一段时间以后,地方政府又要求不能这样下去,因为地方的财政收入和税收都在减少,失业增加了。这样一来,经济就又走上投资增加、信贷膨胀的道路,如此周而复始,就形成了投资冲动的“怪圈”。对这个问题,宏观调控能做到的,无非是2总需求的调节,但它解决不了机制的问题。最近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这就是社会阶层的凝固化,也就是职业的世袭化。这个现象,在上世纪 80 年代是没有的。80 年代到 90

3、 年代初,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流动渠道是畅通的,特别是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渠道是畅通的。但是到后来,流动越来越难,流动渠道堵塞的情况非常严重,这就产生了社会阶层的凝固化。再加上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就出现了职业的世袭化。特别是表现在农民身上,农民出来打工是农民工,农民工的孩子还是农民工,农民工的孙子可能仍然是农民工。这种情况跟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不相一致,这也是宏观调控解决不了的,只能通过深化改革,使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改革开放成就巨大,但这仅仅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离真正的目标模式还有一段距离。只有通过继续改革和发展,才能逐步实现我们的目标模式。不能把阶段性成果当成目标模式,如果改革到此为

4、止,很有可能会前功尽弃。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化改革。应该认识到,中国的改革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因为我们的转型是双重转型,而一般国家的转型,只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这样,它是单型的转型,而我国的转型是双重转型,既有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又有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这两重转型重叠在一起,在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例子。所以,我们必须在探索中前进,这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3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开放初期是必要的,因为前人没有走过这样的路。但是如果水深之后,摸不着石头了呢?这就需要进行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什么?举一个例子,比如集体林权制度

5、改革就进行了顶层设计。1979 年搞承包制的时候,除了农田承包,有些地方还想把集体山林也承包了,这就带来了一个现象,即乱砍树。因为这个时候改革刚刚开始,在长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农民对党的政策不相信。有人说, “共产党的政策说变就变。你把田给我了,我就年年种。你把山承包给我了,我就砍树。如果你现在不把树砍了,过两年政策变了,又收回了,那我这几年不就白搭了吗?”所以,当时就出现了一股砍树风。为此,中央紧急制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成了一个迟到的改革,一直拖了 20 多年。2008 年 6 月 8 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公布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决定,在 3 个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第一个突破,是林地落实

6、到户,一步到位。如果不是高层决定,基层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个突破,林地可以抵押,这也是个战略性的决定。第三个突破,集体林权承包 70 年不变,有了这个决定,农民就安心了,这样种树的积极性就高了。像这样的重大决策,都是顶层设计的结果,个别试点是不可能做到的。下一步深化改革,有很多问题需要统筹安排。比如,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度究竟怎么改,这不是试点能作出的决定,必须有顶层设计。中国的金融体制究竟怎么改,也需要顶层设计。诸如此类,因此,在今天深化改革,试点仍然4会有,但主要还是要靠顶层设计来实现。第二个问题,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结构调整这三个问题通常是连在一起的。首先看经

7、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含义主要是指在经济总量增加的同时,要提高经济的质量。判断经济增长的质量是否提高,主要有三个标准。第一是结构的优化。结构的优化是无止境的,要不断适应技术进步和国际国内经济情况的变化,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第一个表现。第二个标准是生态建设。加强生态建设,意味着环境保护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20 年前,环境保护的重点在无毒化。比如,生产的废气有没有毒,生产排放的废水有没有毒,堆在那里的废渣有没有毒,等等。现在,仅仅看有毒没毒的标准是不够的。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即经济的低碳化。二氧化碳没有毒,但二氧化碳也不能多排放。二氧化碳排放多了,气候变暖。所以,经济的低碳化是现在经济建设和环境

8、保护的一个新内容,这就使生态建设的任务加大了。第三个标准是民生的改善。我们改革发展的目的,不是经济增长本身,最终是要通过经济增长来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一点上,结构问题很重要。代表一个国家实力的,不仅在经济总量,更在经济结构。比如,1840 年,中国和英国之间发生了鸦片战争。按当时情况看,中国的 GDP 远远大于英国,可是经济结构不一样。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德国和法国要比英国晚半个多世纪。1840 年的英国,70 年前就进行了工业5革命。在当时英国的 GDP 结构中,钢铁生产占一定比重,机械制造占一定比重。这个时候的英国已经在向西欧国家输出自己的蒸汽机和各种机器。英国的纺织品是机器

9、制造的,它的交通工具是火车、轮船。而此时的中国,GDP 量虽大,但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农产品靠手工种植,手工业品比如棉布也是靠手工纺织。同样是纺纱织布,中国用木头织布机,而英国则是机器制造。同样是交通工具,中国是马车和帆船,而英国却是蒸汽机车。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 GDP 结构远远不如英国,英国的结构是符合世界技术进步潮流的。今天的中国,GDP 总量超过了日本,这是我们多年努力的结果,可是 GDP 结构,却不如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 GDP 中的比重,中国不如日本,中国产品的技术含量不如日本。所以,我们绝不要以总量超过了日本就满足,要提高高新技术的比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人力资源结构也

10、很重要。1840 年,中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大大超过了英国,但中国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如英国。英国当时已经普及小学,中学也在大量建设,大学也兴办了很多,英国每年培养出大量的工程师、技术员、科学家、经济管理人员、金融管理人员。而中国呢?人力资源总量虽然多,可是那时的中国农民绝大多数是文盲,少数读书人读的又是四书五经,没有多少人懂近代的科学技术,懂近代的经济和金融。今天我们跟日本相比,人力资源总量比日本多 10 倍,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人均 GDP 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这还不算,人力资源结构情况怎么样?全国劳动6力中大学毕业生的比重,日本超过中国很多。熟练技工在工人中的比重,日本又比中国比例大得多。所以,我们

11、绝不能满足现在,在经济增长中必须注意结构问题。结构调整有两种办法,一个是存量调整,另一个是增量调整。调整经济结构,如果采取存量调整的办法,就要关停并转一批企业,这样结构可能会有所变化,但震动太大,带来的后遗症也大。因为这些工厂关了,工人失业,农民工回乡,行业压缩,就会造成社会的震动。另一种方式,增量的调整。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进行调整。增量调整虽然收效比较慢,但它的结果比较好,因为社会首先保持了一种稳定的状况,在增量调整的过程中社会的震动减少,失业率不会大跌。 “欲速则不达”,结构调整是无止境的,决不是“十二五”就能完成的,眼睛要往前看。再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经济增长中遇到

12、的一大阻力,它有三个类型:第一个类型,是最常见的需求拉动式通货膨胀,主要是指投资规模过大,引起了信贷膨胀,形成的通货膨胀。多年以来我国所发生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投资需求过大引起的通货膨胀。应对这种通货膨胀,我们是有经验的, “财”字的闸门和信贷的闸门一关,通货膨胀就解决了。第二个类型,是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这类通货膨胀的源头不在国内,在国外,比如一个国家需要石油,石油靠进口,国外石油价格上涨,就传递到国内来了,这样的通货膨胀是商品价格流动渠道引起的。同样的例子有,国7际粮食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就传递到需要进口粮食的国家。还有资本渠道的通货膨胀,一个区域的投资机会多,利润好赚,外国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涌

13、成,就形成了来自国外投资量的增加,这样也会造成通货膨胀。难应付的是第三个类型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这里所说的成本主要以要素价格构成。比如,近年来我国所发生的通货膨胀,既有投资需求过大的因素,也有国际输入的因素,但更重要的也是更难解决的,是要素成本的上升。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还有融资成本上升,利率上升,房租成本上升等等,都是要素成本上升。要素成本上升是新问题。20 世纪 70 年代初,在美国发生了滞涨,经济停滞的同时又发生了通货膨胀。滞涨在标准凯恩斯理论中是讲不通的,滞是总需求不足,涨是总需求过大,怎么可能在总需求不足的同时又总需求过大呢?理论上解释不通,在实际政策上又

14、不好办。经济停滞需要刺激经济,刺激总需求上去,通货膨胀需要压缩总需求,你想怎么可能既要刺激经济上去又要压缩总需求呢?这是个矛盾。于是后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些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们说现在的通货膨胀不是总需求过大,而是成本上升。经济为什么会有滞涨呢?主要是这样的原因:美国经济中存在着两大垄断势力,一个垄断势力是工会,工会力量大,能够控制工资水平的变动,它让工资具有刚性,只能升不能跌,物价上去了,工资就涨,工资也不因物价暂时的调整、下降而有所减少。第二个垄断势力是大企业,大企业控制了价格,价格能上不能下,两8大垄断势力始终在博弈、较量。就像幼儿园的小孩一样,在玩青蛙跳的游戏,两个小孩一个趴在

15、地下,第二个从他背上跳过去了,又趴在地下,另一个小孩又起来再跳过去,工资和物价就像青蛙跳一样轮流上涨。那儿怎么办?既然是两个小孩在玩青蛙跳,我就两个手把两个小孩都摁住,那就再也跳不起来了。基于此,美国总统尼克松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主要是两方面内容,一个叫工资冻结,把工资冻结了,不能再上涨;一个是物价管制,物价也不能涨,两个都摁住。这个方法短期有效,时间稍长就不好,它破坏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把工资和物价同时卡死,物价涨得更快,因为价格控制以后,企业生产就赔本,企业不生产了,商品短缺、物价就涨。80 年代以后,美国是怎么度过滞涨的呢?也就是如何应付要素成本上升推动的通货膨胀呢?美国采取了非凯恩斯主

16、义的一些办法,就是通过增加供给的办法来解决。增加供给主要是增加自主创新产品的供给,通过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来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最好的办法是减免税收。美国经济从 80 年代以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期。经历了这次通货膨胀,大家都意识到要素成本上升是重要因素。美国、西欧主要国家和日本,都认识到要摆脱通货膨胀,主要靠自主创新,摆脱现在的经济停滞状态,同样靠自主创新。这对于我们中国是有启发的,我们要使经济稳定增长,要开拓国外的市场,要加快结构调整,就必须走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的道路。一个国家、9一个地区,在技术创新、自主进步、产业升级方面有成就,就可以领先世界市场,领先国内市场。第三个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扩大的原因何在?要找到原因才能找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办法,这里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三种资本的差别。三种资本,第一种是物质资本。指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投入,要转换为生产资料,必有货币投入,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都是物质资本。第二种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概念是 20 世纪 60年代中期提出的,指的是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