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力机制体系研究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07829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力机制体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力机制体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力机制体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力机制体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力机制体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力机制体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力机制体系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力机制体系研究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力机制体系研究摘 要: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体部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新载体。在社会角色理论视野下,以临床医学院开展“无烟医院、和谐社会”的志愿者活动为例,探讨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源,研究“力源”机制、 “力度”机制、 “合力”机制体系的构成,以期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形成科学规范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发展。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动力机制机制一词是后来人们引入社会科学研究的,其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引

2、入社会科学研究后,其含义是指社会有机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动力机制是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力量的组构与运行的机制体系,这个体系由“力源”机制、 “力度”机制、 “力合”(合力)机制构成。构建社会化服务的动力机制体系,就是要把各种积极力量激励、整合、凝聚、强化起来,将人们的需要引导、规范为合理需要,通过激励手段、利益手段和文化手段,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力机制体系。本文在借鉴志愿服务及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角度进行研究,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根据对自己调查数据的处理、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并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一、激励动机“力源”机制开发动力源就是要激发人们的各种需要,并将这些需要引导、塑造为合理需要,利用激励手段、利益手段和文化手段实现科学的、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尊重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倡导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改善、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融洽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参与意识、激励动机是影响青年学生成为志愿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维系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组织中参与志愿活动的思想支柱。在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们通过诚实劳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

4、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作为组织者临床医学院的团委及学工办首先通过问卷、访谈,培训等方式了解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从访谈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利益动机,例如他们提到“责任感” 、 “帮助他人” 、 ”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等;二是个人发展的动机,例如他们谈到可以将学到的专业技能、理论研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拓展社会交往的能力。在了解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动机后,我们知道了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动员和培训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整个志愿服务的进程中,针对他们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采取对应的激励方法,增强他们的心理满足程度,采用考核、评比、监督、奖

5、惩等手段,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为他们提供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的平台,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交往与关怀。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接触,在人与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架起相互友爱和相互帮助的桥梁,了解了服务对象的需要,更深入了解了社会需求。二、均衡力度机制和谐社会的要义是整个社会各个部分、各种要素的均衡有序发展。因而均衡是一种机制,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讲,均衡也就是社会各种相互作用的协调、统筹、调适、配合,其关键是相互作用“度”的问题。所以,和谐社会的均衡力度机制是指从各个层面把握社会各种力量特别是把握原动力与启动力的相互作用度,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的问题。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结构,大学生志愿服

6、务组织体系,是依托共青团组织完善基层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的,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培训,丰富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历,拓宽个人的生活圈子,深切体验社会和人生。大学生在参与志愿工作的过程中,除可以发挥一技之长外,更可以培养自我的组织领导才能,学习新知识及新技能,从中感受到工作的满足及成功感。本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对社会而言: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这种“爱心”和“文明”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对促进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个人而言:选择“帮助有需求的人”则是大学生志愿者对自己角色扮演的期

7、待。通过参与志愿工作,有机会为社会出力,尽一份公民责任和义务,丰富生活体验并提供学习的机会,更多的培养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对服务对象而言:大学生志愿活动接受个人化服务,在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的同时,更能发挥服务的人性化、个人化及全面化的功能,从而令服务对象受益,帮助大学生志愿者融入社会,增强归属感。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增强对人、对社会的信心,同时,也建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无论对社会而言还是对个人而言都达到了一种均衡。三、同向合力机制系统论认为,系统要素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各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系统对外输出信息和能量。为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把各种积极力量同向组合

8、、凝聚和激励起来,构建和谐社会动力机制。本次大学生志愿者实践活动,正是一个建构合力机制的系统过程。同时,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动态性、联系性的观点,整合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资源,形成志愿服务工作的合力。在实践教育中,大学生通过服务社会实践的方式,了解社会需求,与社会产生了互动。到社会实践中领略先进的思想方法和现代化步伐,同时对社会问题作出反馈,把这些反馈和问题带回到校园中,带回到实验室,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消除了校园与社会的绝对界限。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体系构建中的启示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志愿服务的研究,多集中于一般青年志愿者行动,而对属于特殊青年群体的大学生志愿者而言,相关研究较

9、少。本文研究是以临床医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实践活动为例,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义务导诊服务活动,医疗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服务动力机制研究。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增强了校园应急救援服务体系化建设,建立了综合应急志愿者服务队,实现了志愿者服务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机制。为践行导诊礼仪规范化,特聘请专业礼仪老师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相关礼仪培训和指导,使大学生志愿者较好地掌握了活动职责。例如:在劝烟过程中,志愿者灵活机动,耐心劝导,采取诸多人性化措施,给每位吸烟者发糖,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便利了活动的开展。在实践活动中,精神饱满的志愿者不仅赢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与支持,也得到了医生,

10、护士们的好评与肯定。首先,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力机制体系。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内涵,不仅具有“服务他人、教育自我、优化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的功能,还构建起科学规范服务管理模式,实现有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有固定的志愿服务体系。本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加了自我和社会的双重资本,在志愿服务动机方面,利己和利他的因素相互结合。大学生志愿者的利他体现在对志愿精神的呼应,即自愿地体现个人爱心,不为报酬地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完善;而利己体现在大学生志愿者个人的兴趣倾向,锻炼自身社会实践能力。因此,要使大学生愿者服务活

11、动长久发展下去,就必须在坚持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考虑大学生志愿者个人的内在合理需求,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获得双赢。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把灌输性的知识转化成为自主感悟的思想,从而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把思想道德教育变成自我素质的升华,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其次,使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心理更加成熟。在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加强专门针对志愿者心理培训的力度。有组织的集中型培训与分散型培训结合起来;将普遍性培训与个别性培训相结合;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充满活力。志愿者行动是热心社会服务的公益事业,他们坚持民主原则,尊重援助对象,并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利用业余时间、无偿地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工

12、作。他们的服务活动事实上是个人需求与现实所提供的机会的契合,是大学生志愿者体验公民角色转变的过程,也是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的活动中获得实践锻炼的机会,更加速了社会心理的成熟。最后,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化教育。通过对社会化的再认识,使大学生志愿者认识到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在面对一些难沟通的问题时,要具有识别优劣、选择、借鉴、吸收意见的能力,从而完善自我,推动志愿者社会化进程的良性发展。可见,面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在为社会公众所理解和认识,随着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普及开来,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组织和行动逐渐加以完善。在大学生志愿者社会教育性的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付诸实践,从中得到

13、升华,进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更加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加强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大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好社会力量,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动力机制,搭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综合平台,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平台上施展才华。参考文献:1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2丁元竹.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刘珊,风笑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类型及问题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4谭建光,凌冲,朱莉玲.现代都市志愿者心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1).5刘敏.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新西部:下半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6丁元竹.志愿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功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沈壮海.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8祝国群.依托大学生志愿者工作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载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