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补习班语文试题分数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6005865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补习班语文试题分数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九年级补习班语文试题分数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九年级补习班语文试题分数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九年级补习班语文试题分数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九年级补习班语文试题分数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补习班语文试题分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补习班语文试题分数(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九年级补习班语文试题九年级补习班语文试题 分数分数一一岳阳楼记岳阳楼记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 5 分)分)谪( )守 浩浩汤汤( ) 汀( )兰 偕( )忘 冥( )嗟( )夫 楫( ) yn( )雨 ho( )月 宠( )辱二、解释下列文言句中的黑体字。(二、解释下列文言句中的黑体字。(1010 分)分)1滕子京谪谪( )守守( )巴陵郡 2 增其旧制制( )3薄薄( )暮冥冥冥冥( ) 4前人之述述( )备备( )矣5 满目萧萧然( ) 6若夫淫雨霏霏霏霏( ), 连月不开开( )7浊浪排排( )空 8至若春和景景( )明, 波

2、澜不惊惊( )9 而或或( )长烟一一( )空10则有去去( )国国( )怀乡,忧谗谗( )畏讥11则有心旷旷( )神怡怡( ),宠宠( )辱偕偕( )忘三、解释下列各组文言中加点的字(三、解释下列各组文言中加点的字(8 8 分)分)1和:政通人和( ) 2通:北通巫峡( )春和景明( ) 政通人和( )3空:浊浪排空( ) 4极:南极潇湘( )2长烟一空( ) 此乐何极( )5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 6夫:荷担者三夫(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予观夫巴陵胜状( )7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8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然则北通巫峡( )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四、把下列文

3、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四、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313 分)分)1.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上下天光,一碧万顷。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4越明 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6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7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13 微斯人,吾谁与归?3五、阅读下列各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五、阅读下列各段

4、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释加点词:(2 分)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 百废具兴 具: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 之:2 用原文回答:(2 分)文中表达作者赞美滕子京的语句是。表明作者写此记的原由的句子是。3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乃 重 修 岳 阳 楼(1 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 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 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解释加

5、点词:(3 分)横无际涯 横: 涯:朝晖夕阴 晖:前人之述备矣 备: 解释加点词:北通巫峡 通:4政通人和 通:予观夫巴陵胜状 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翻译下列句子:(2 分)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前人之述备矣”与第一节中的一句相照应。(1 分)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 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 然,感极而悲者矣。 解释加点词:(4 分)连月不开 开:日星隐耀 隐:樯倾楫摧 樯: 倾: 楫: 摧:忧谗畏讥 谗: 畏: 解释加点词:(2 分)

6、 南极潇湘 极: 薄暮冥冥 薄:感极而悲者矣 极: 薄如钱唇 薄:本节极力描写湖上凄凉的景象,作用(1 分)是 5。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 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 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解释加点词(2 分):春和景明 景:波澜不惊 惊:宠辱偕忘 宠: 偕: 解释加点词:(3 分)而或长烟一空 或:或异二者之为 或:而或长烟一空 一:一碧万顷 一:在洞庭一湖 一:把酒临风 把:把问题弄清楚 把: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 分)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

7、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用原文回答:(3 分)选文中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 选文中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6选文中抒情的句子是。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 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 分)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心:不以己悲 以: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归:下列句中的“异”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 分)A渔人甚异之 B使内外异法也 C独在异乡为异客 D永州之野产异蛇 3本段中表

8、现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1 分)文中表达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语句是(1 分)4选出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居庙堂 之高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处江湖之远5文中“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用原文回答)7答:(1 分)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的是什么人?(1 分)进 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 分)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根据要求填空(2 分)“古仁人之心”和“二者之为”的本质区别是。“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二二桃花源记桃花源记(38(38 分

9、分) )1. 桃花源记选自_,原是_中的_。作者是_ 朝的_。是著名的_。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 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 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84.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5. 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 (用原文答)6.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 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7. “豁然开朗”在文中的意思是_;现在使用这 个成语,除了原来的意思外,还可以形容_。8.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 社会风气?

10、9. “便要还家”中的“要”字的意思是_;本段中与“要” 字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10.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11.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912.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1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4.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 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为愿离开?15. 第 3 段中可以用来证实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语 句是哪些?文中除反映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外,还反 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和怎样的待人之道?16.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 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1、? (或问:渔人既然“处处志之”, 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 写用意何在?)17. 写高尚人士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有什么作 用?18.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1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 评价?作者为何写它?10三作文1、怀念_的日子 2、爱让我更加美丽【试题答案试题答案】1. 陶渊明集;桃花源诗中的序;晋朝的陶渊明;文 学家2.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

12、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 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3.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 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甚异之”(想看到桃花 源的尽头)4.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11时间:晋太元中人物:渔人6.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环境优美的句子)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社会生活宁静安详的句子)生活情景: (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

1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活动、穿戴、心 情7. 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为开阔光亮。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或“心情由沉闷 一匣子变得愉快”等)8.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 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9. 邀请 延10.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11.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 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12.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 外人间隔”,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 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3.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 埋下伏笔。 14. 足为外人道也。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