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研究价值何在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04973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场研究价值何在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市场研究价值何在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市场研究价值何在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市场研究价值何在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市场研究价值何在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场研究价值何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场研究价值何在(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讨论讨论】顾客需求,隐莫如深?顾客需求,隐莫如深?一切商业模式,围绕的都是“需求”两个字。下面这篇文章讨论了“隐讳的顾客需求” ,之所以转贴过来 这篇文章,是因为它兼顾学界和商界的观点来阐述这个问题,有点 knowledgewharton 的感觉。由于文章 比较长,这里先选出一些有意思的观点。“联想在国内是这么大的一个企业,但它对消费者的了解是非常非常少的。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蒋炯 文教授在接受管理学家采访时表示。.但是,企业却仍然觉得发现顾客的需求非常困难。这就涉及到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企业得到的 信息常常表明顾客需求捉摸不定,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而是因为真正的信息在经过多重渠道传递的过程中

2、 发生的扭曲,也就是牛鞭效应的问题。 ” “牛鞭效应”是指营销过程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一位企业界人士明确表示这种方法是“坐而论道、书斋之谈” 。他说:“如果我能都知道这些问题 的答案,那我每天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 “如果说顾客需求可以这么轻易地被找到,那么我的公司即使不比 微软好,也差不多了。 ”他还补充道, “发现顾客需求,与愚公移山没什么两样,除非神灵显圣,估计也得 把子子孙孙都搭上去。我为什么不说难于上青天?青天,我想上就上,不想上就拉倒。琢磨顾客的需求则 是天天看得见的太行王屋。 ”国内一位乳品企业的老总曾经表示:“我最反感的就是 SWOT 分析法了。 ”解永军对记者讲述了这么一

3、件“轶闻” 。可口可乐一开始对非常可乐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原因 是可口可 乐参考 AC 尼尔森的数据:非常可乐市场份额非常小。当可口可乐发现非常可乐的销售额已 经到了几十亿的时 候才恍然大悟。 “感觉被 AC 尼尔森骗了。 ”“如果这个行业能够分析得很清楚,我百分之百信息量能拿到,能知道消费者有什么需求。如果我 能够 把握的话,其他人也能做到,那么很多人都可以做得到了。比如说咨询顾问我能够把这个行业分 析得很清 楚,我能分析得到的话,我想至少可以有一千万人也能做到。这个市场还能赚钱吗?这就 不是蓝海了, 一定是红海了,既然能赚钱大家都能看得到,那大家都能去做了。 ”“我不认为超级女声已经见顶了。

4、后来的快乐男生不如超级女声效果好,为什么呢?关 键在于它是模仿和复制。营销不存在复制,只有举一反三。 ”顾客的潜意识才是最真实的需求?只要触摸到并阅读了顾客的潜意识就能真正读懂顾客的需求和愿望? 所有的购买行为都会受到潜意识的指挥吗?顾客的真实需求和表现出来的需求是否存在某种“折射”关系? 是否可以说,我们市场调查的失败正是因为没有看到某些需求在“水里”而出现了“弯折”?-全文来自于管理学家“我见过很多产品,其中销路不好的产品中,有 60%到 70%都是因为不了解顾客需求。 ”拉里休斯顿 (Larry Huston)在接受沃顿知识在线采访时表示。他曾经是宝洁公司(P&G)多年的副总裁,现在是沃

5、顿商学院 迈克技术创新中心(Mack Center for TechnologicalInnovation)的高级研究员。几乎可以说,他“炮轰”了许多 市场研究和调研方法。在了解顾客需求的方法上,商业界的做法看起来是非常可笑的。张先生是某快速消费品公司北京市场的经理。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要求属下都到超市或者卖 场去,去观察那些拿起了他们的产品又放下并购买了竞品的消费者。 “这些人怎么这么难伺候?一定要搞 清楚!”“联想在国内是这么大的一个企业,但它对消费者的了解是非常非常少的。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蒋炯文教 授在接受管理学家采访时表示。发现需求,难于移山“发现客户确实不是一件特难的事情,但

6、是,也可能会是一件特难的事情。关键在什么地方呢?关键 是你的市场细分和定位。如果市场细分和定位准确的话,你研发的产品就会比较针对这个客户的需求,就 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问题是,为什么许多厂商会觉得顾客的需求捉摸不定呢?原因就是定位不清。 ”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姜旭平对记者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郭国庆教授对“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怎么这么难?”的解释是:“难以发现顾客 的需求往往出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需求作为个体心理的产物在不同的顾客身上千差万别,还会受到 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而且顾客对自身的需求往往难以准确地表达出来,有时是不愿意 表达出来,同时,企业面对的

7、又都是一个顾客的群体,更加难以把握。不过总体上,从时间上来说,在一 段时间内某一个确定的顾客群体的需求还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企业却仍然觉得发现顾客的需求非常困难。 这就涉及到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企业得到的信息常常表明顾客需求捉摸不定,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而是 因为真正的信息在经过多重渠道传递的过程中发生的扭曲,也就是牛鞭效应的问题。 ” “牛鞭效应”是 指营销过程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蒋炯文教授以联想为例的分析也支持了这种看法。 “联想公司说起来是很大,但是他们也很可笑,为 什么呢?就是它对消费者不了解。 ”因为消费者到终端去购买电脑,销售人员实际上和联想是没有关系的, 只是帮联想卖电脑给消费者

8、。所以,联想很苦恼的是,它不知道买电脑的人怎么去想联想,因为所有信息 都掌握在这些销售电脑的人手里面。“从这些人手里去要这些数据,比拔牙还难。 ”为什么呢?因为渠道商掌握的这些消费者资讯,对于他们是很重要的东西。这种情况的确存在。由于 许多消费品的营销模式仍然坚持 4P 操作(即菲利普科特勒的 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因此,在渠道和终端收集的信息,一方面可能不在厂商的监控之下;二是 像大卖场、商超等终端本身具有强大的势力,这些数据成了与厂商谈判的砝码。姜旭平则认为,现在企业在该问题上的缺陷是“细分思维方式不对” 。比如,他认

9、为现代许多人都企图抢占高消费人群,但是事实上,高消费人群也是需要细分的,高消费不等于高收入, “赚挣钱人的钱比 赚花钱人的钱的难度大多了” 。 “现在大家普遍遇到这个问题,不知道市场细分规范化怎么做。老想我的客 户我已经知道了,那是很不专业,很不规范的。 ”的确,目前比较基本的做法就是类似“收入在多少区间” 以及年龄、教育背景、专业等变量组成的细分做法。郭国庆教授也对这种方法持批评态度, “如此细分的结果,往往使得竞争对手之间采取类似的策略” 。姜旭平认为,只要能中规中矩地回答以下一些问题,企业就能解决“怎么去找客户”这个难题:谁 需要我们的产品(Who)?产品有什么特点(Character)

10、?消费者的注意力在哪里(Attention)?你的解决 方案是什么(Solution)?产生什么样的效果(Effect)?也即所谓的“WCASE” 。但是,一位企业界人士明确表 示这种方法是“坐而论道、书斋之谈” 。他说:“如果我能都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那我每天就不用这么 辛苦了。 ” “如果说顾客需求可以这么轻易地被找到,那么我的公司即使不比微软好,也差不多了。 ”他还 补充道, “发现顾客需求,与愚公移山没什么两样,除非神灵显圣,估计也得把子子孙孙都搭上去。我为 什么不说难于上青天?青天,我想上就上,不想上就拉倒。琢磨顾客的需求则是天天看得见的太行王屋。”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左秀海先生分

11、析道:理论模型本身就与企业经营实践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且 保持这种距离在某种程度上是须允许甚至鼓励的。但是,一旦模型完成,进入实践环节要转化为现实的 企业行为,模型的变量分解就不可避免。重要的是,这种分析和变量的测定可能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 分析不得当,往往最终演化为一种运营成本极高的“大而全”模型,或者就是“空对空” ,用不落地的变 量来诠释本来就高高在上的理论模型。这也正是许多看起来完美无缺的模型被企业界束之高阁的原因。据 了解,国内一位乳品企业的老总曾经表示:“我最反感的就是 SWOT 分析法了。 ”这也可能是正略钧策的高级总监解永军先生表示“了解市场需求仅仅是营销成功的一部分”的原因。

12、“感觉被 AC 尼尔森骗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古往今来,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并“百战不殆”者鲜矣。况且当今企 业要面对五彩纷呈的消费者以及虎视眈眈的竞争者。市场调查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和路子,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不过,市场调查就真那么有用吗? 直方图、曲线图充斥的调查报告就真的值得信赖吗?事实上,我们一开始就观察到这样的现象:许多企业花了好几百万买来的调查报告还是不能发现顾客 需求。“任何调研公司它最大的弱点,就是其资讯来源存在问题。中国这么多人口,不可能去问太多太多的 人,每个城市都几百万人。如何去做这个调研,是最最关键的。 ”蒋炯文教授对记者表示。事实上,从数 据做成直方图是一

13、个非常简单的事情, “一个调研的成功 80%、90%是在收集资料的过程,20%是靠脑力去 分析” 。姜旭平教授的评价就显得更加直接, “方法太原始,太落后了” 。他举例说,有一个著名的生产中档汽 车的企业(他不愿意透露这个企业的名称)想了解大家对其产品的看法,于是就做调查。家庭、住房等等,想尽一切办法,后来发现厚厚的调查问卷没有人愿意填写。 “到街上随便抓一个人,谁愿意待两三个小时 来填写你这个问卷?你愿意吗?于是又想个办法你过来仔细帮我填一个东西,我给你 60 块钱。我们自 己看卷子都要两三个小时,他来十分钟不到就填写完毕,他全部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赚钱。 ”“你说调查机构有用吗?真正买中档车的

14、人给他 600 元钱都不来做你这个调查。 ”姜说。他还批评了 应用网络技术进行传统的调查, “根本没有用” 。他根据搜索引擎营销的数据库分析,市场细分的调查问卷, 客户进来平均停留一分钟就走开了,而事实上,这样的调查问卷,如果认真填写,需要至少 20 到 30 分钟。撇开问卷调查中的技术问题对调查结果的影响(如样本的选择、问卷的设计等等),对市场调查的不信 任和批评,还涉及到更为根本的原因。问卷调查能否真正知道顾客的需求值得商榷,原因是问卷调查是市 场人员事先设计的,这误导了消费者的真实想法。对于焦点小组(Focus Group)的批评是“顾客们通常会说 些你希望听到的东西” 。记者曾经亲历一

15、个焦点小组,焦点小组的发言后来被(调查报告撰写者)指“毫无用 处、胡说八道” ,但还是写进了调查报告。具体到中国市场,一个可能更为紧迫的原因在于调查产业的不成熟。数据调研目前有两种方法,一是 问卷;二是消费数据研究,从终端搜集数据进行分析。比如,AC 尼尔森会与超市合作,对它的数据进行分 析;或者“收买消费者” ,长期追踪其“购物小票” 。目前的趋势是, “这两个资料的结合” 。导致这种不成熟的原因是民营企业对市场调研的不重视,成本约束是一个重要原因“不愿意花那么 多的钱和那么大的成本” ;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的变化太快,机会过剩或者说, “遍地蓝海” ,这使得企 业做市场研究的动机不足。与之相

16、关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调查企业的参差不齐。价格低廉的调查报告可信 度低,如果购买高价格的市场调查服务,在投入产出比方面的信心不足。这种现状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国内目前的调查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比较低。蒋炯文教授举例说,假定北 京某个调查公司在贵州获得了一个项目,它的做法很可能是直接外包给贵州当地的调查企业完成。如果是 AC 尼尔森呢?它的做法也是外包。但是,它在选择对象的时候非常谨慎,对其团队资质和素质要求比较高, 并且派出专人对合作伙伴进行培训和指导,在执行过程中还要保持对项目的监督。在工业界,宝洁(P&G)对市场调查和研究的重视绝对算得上典范。无论从人力和资金投入还是从调研 技术和工具的研发,宝洁的领先地位都无可争议。拉里休斯顿表示:“你要花 12 个小时跟一位顾客相 处,了解他对于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