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问题_-_副本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03593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失地农民问题_-_副本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失地农民问题_-_副本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失地农民问题_-_副本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失地农民问题_-_副本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失地农民问题_-_副本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失地农民问题_-_副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失地农民问题_-_副本(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失地农民问题 - 摘要 -本文主要对沈阳成交失地农民日常生活所做的一项社会研究。失地农民的出现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要结果,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普遍规律。城市的 发展必然以农民失去土地为代价,从而造成大量的失地农民。农民失地正在带来一系列的 社会问题,并将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迫切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对待。 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被征地后获得了一定的经济补偿就被全面推向市场,自谋生路。在 这种情况下,失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即可此续发展)自然就成了他们的主要问题,也就 成了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社会问题。失地农民得利益补偿,社保,就业,及失地农民的城 市适应性等诸多环节存在问题。 总之,面对突变的社

2、会生活环境,能够及时地转变观念和调整自我生活方式,努力学 习技术文化和培养市民意识,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ABSTRACTThe article conducts a sociological study on common life of landless-farmers in the suburb of Shenyang city. The formation of landless-farmers is the result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common law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cost of urban

3、development is that farmers are losing their land ,so there appear a lot of landless-farmers. The fact that farmers are losing their lands has caued a series of problems, which will do harm to ou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tabilization.So we must study and resolve them seriously. Under the market econ

4、omic system,the farmers whose land was expropriated after some financial compensation to be fully into the market to fend for themselves. In this case,theproduction and living of the landless peasants naturally become their main problem has become a social problem the Government must face. Landless-

5、farmers benefits compensation ,and many other aspects of social security ,employment,and their cities adaptability problems. On the whole, faced with the mutation of their social life environment,firstly they can renew their idea and ajust themselves promptly ,and they consciously lern skills,cultur

6、e,and cultivate citizens consciousness.So as to adapt to the new living environment. 第一章 总论失地农民问题目前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 论和现实意义。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实地呢?农民问题是中国最大的问题,伴随着我国工业 化和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农民主动从土地上出来,进城打工,形成了滚滚的民工潮:另 一方面,农民征地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他们被迫离开所依附的土地向城市转移。对于 这两类农民群体,学术界给予了及时和充分的关注。 所谓失地农民,是指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基于城市扩张和小城

7、镇建设需要而征用农村 集体土地所造成的无敌或少地的农村人口。目前,失地农民的数量正在以惊人的数独不断 增大,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1 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33946 万亩,以全国人 均耕地水平和现阶段每征用 1 亩更低大约造成 1.5 个农民失去土地计算,产生近 5000 万的失地农民。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从 2001-2010 年,全国还要安排非农建设 占用耕地 1850 万亩,将会产生 2775 万失地农民。有研究数字可能达到 8000 万人,这是 我国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 失地农民的数量如此巨大,正在导致各种社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

8、视。实际 上,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国家里,只要经济发展,农民的土地必然会因为工业用地,公 益用地被征用,但几乎很难看到失地农民会变成一个社会问题。但在中国,失地农民的确 存在,而且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第一,生存和就业问题。土地可以说是农民的生命。失 去土地后,许多农民的生计成了大问题,形成了“生活难,入保难。 ”许多农民,特别是那 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再师弟,释放,失业后,情绪低落,怨声载道。第二, 生活贫困问题。失地农民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群体,对于原先生活相对富裕或年龄较轻 (35 岁以下)及文化程度较高者而言,征地对他们影响不大。但对于一些年龄偏大,文化 程度较低而且手头积蓄不

9、多的失地农民来说,生活就显得相当艰难,容易陷入贫困。据一 项调查表明,目前有 60%的失地农民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没有 饮食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只占 30%。另一份关于大连失地农民的调查,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 主要分三类:生活比较富裕的,仅占总体 10%,生活没有收到征地影响约占总体的一半; 还有约 40%的农民属于生活困难群体。第三,社会适应问题。失地农民在被征地后别无选 择,只能在未经任何准备的条件下进入城市,他嫩过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缺乏从事二, 三产业劳动所需的技能和经验,也缺乏投资理财的知识和能力,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不知 所措,面对纷繁复杂的城市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城

10、市有没有做好吸纳这些人的准备,各 项社会保障暂无落实,社会本能排斥失地农民,让农民望而却步,可望而不可即。因而他 们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城市生活产生恐惧和退缩。很大一部分人成为游离于城乡社会之间 的“边缘人” 。第四,社会稳定问题,根据交换理论,当个体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报酬或 者收到了没有预料到的惩罚时,个体会产生愤怒的情绪甚至过激的行为。失地农民看到自 己失去的土地在城市化中升很多,而相应的补偿很少,有享受不到建立在自己曾经耕种的 土地上的城市化结果,甚至连到城市和工厂工作的机会都没有,因此他们心理失衡现象严 重,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如集体上访和群众堵塞交通等。第二章 失地农民的形成 农民失地

11、进城是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发展,开发区,大学城建 设以及土地管理不善是失地农民形成的主要原因。农民失地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给社 会稳定,粮食安全和土地资源保护敲响了警钟。2.1 城市建设和发展必然要求有一定的土地作保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需求越来越大,大量的农业用地必然转为 城市用地。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农村人口不断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农民势必离开土地,向 城市转移,客观上要求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 表现为原有城市规模的扩大。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 求,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需要占用一部

12、分土地,包括以部分耕地。实际上,任 何国家,再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都必然要求发展城市,要占用大量农用土地,要有大量 的农民进城。这就引发了农业用地与城市用地的矛盾不可避免,而且在各类用地矛盾中方 最为突出。比如,高度城市化的美国,由于建设用地需要。每年都要损失 600 万亩农地。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发生的客观经济发展过程。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 在 30%以下阶段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美国部分地区也 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由于上世纪美国的高速发展,美国甚至可以达到两个或多个城 市紧紧相连,人们开始逐渐向偏远的乡村转移。我过到 2010 年城市化

13、达 50%左右(全国人 口 14 亿) ,到 2020 年,城市化率将达到 60%-65%,城市人口将达 7.5-8.0 亿(届时全国人口 15 亿左右) 。预计未来几十年内,将有约 6 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变为城市人口。 为此需要通过增加城市数量,特别是中小城镇的数量来实现。新社城市和城镇可以吸纳大 量人口,使大量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 在不断兴建中小城市的同时,一些城市的老城区为 适应发展也在不断扩容,通过行政区划调整逐步将郊区,郊县纳入城区版图。以沈阳浑南 为例,把成交的长白,后榆村,营盘,大垫子等地划入以前老城区一部分,其余统称大浑 南。2.2 开发区,大学城建设与失地农民形成 开发

14、区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出尽 自身经济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国家建设开 发区的目的起初是吸引外资,再后来是为了吸引境内境外投资,为了争夺有限的境内外投 资群体,各地纷纷出台了各种财税优惠政策,全国掀起了一股开发区热。开发区遍地开花, 不仅省市县三级有,甚至不少乡镇和一些村也有。在沈阳市苏家屯区姚前镇就有几个小型 旅游开发示范村,可大多这些并没有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带来实质性改变,反而剥夺了农民 们的山林和土地。近年来新设立的开发区,面积已从当年的一平方公里,几平方公里发展 到现在动辄十几,二十平方公里。据报道,南方某省

15、会城市下辖的一个区,全部行政区总 面积的 49%都纳入了开发区范围;西部一个省会城市下辖的三个区县,未经论证一口气设 立 15 个开发区,但却基本上没有引进项目,土地长期闲置。 大学城的建设从另一层面加剧了失地农民的形成。我国大学城建设是继高校合并,高 校扩招之后高教领域的又一大举措。大学城市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以高校教育, 研究开发与产业开发三为一体的高科技知识,产业园区。大学城建设的初衷在于整合教育 资源,改善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形成一个院校密集,具有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 但他却演变成新一轮的类似“开发区热” , “圈地热” ,凸显出三个明显特征:一,具有很大 的盲目性。当前

16、,大学城在一些地方几乎成为现代城市的代名词。全国部分省,直辖市都 在建大学城,许多地方地级市也在建大学;不仅经济发达地区在建,甚至连需要发展希望工 程的词发达地区也在建。不仅如此,不少大学城市先开始筑“城” ,后进行引校,具有很大 的风险。二,攀比性。无论是大学城之间,还是院校之间,都存在相互攀比的现象,由于 “大学城”建设政策的低门槛,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各高校 千方百计抓住这个机会,纷纷建设新校区,或以更大的新校区置换刚刚建成的新校区,开 始了新一轮的圈地和扩张。东南大学在征地 1000 亩之后,又征地 3000 多亩。河海大学在 占地 997 亩的新校区建设基本完工后,有征地 300 亩。三,具有一定的投机性。一些高校 利用政策优势,低价进地,高价卖出,据报道,吸引北京某著名高校在珠海建立大学城, 珠海市为为其无偿划拨土地 1 万亩,其中 3000 亩土地作为一级开发用地,结果该高校用这 3000 亩土地向银行换来 8 亿的资金,在用这 8 亿元资金开发生育的 7000 亩土地2.3 土地管理不善于农民失地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