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众行为的跨民族比较研究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98717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从众行为的跨民族比较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从众行为的跨民族比较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从众行为的跨民族比较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从众行为的跨民族比较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从众行为的跨民族比较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从众行为的跨民族比较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从众行为的跨民族比较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从众行为的跨民族比较研究 【原文出处】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 【原刊地名】呼和浩特 【原刊期号】199802 【原刊页号】8387 【分 类 号】B4 【分 类 名】心理学 【复印期号】199806 【 标 题】关于从众行为的跨民族比较研究 【 作 者】杨青 【作者简介】杨青,深圳大学法学院讲师。 (出编:518060) 【内容提要】本研究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对学龄初期蒙、汉儿童,城、乡儿童的从众 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学龄初期蒙、汉儿童之间从众行为无显著差异;城乡儿 童从众行为差异显著,这种差异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逐渐明显;学龄初期儿童从众行为 无性别差异,儿童的从众行为有随年

2、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学习成绩、班级职务等因素对 低年级儿童的从众行为有影响。 【关 键 词】儿童/汉族儿童/从众行为 【 正 文】一、问题的提出“如果每个人都作为个人化了的个人来行动,就不会有任何社会。如果每个人的行动都 与其他人一模一样,人与蜜蜂就毫无区别”。人类的生活方式能够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显 然与人们的从众行为程度有着特别的关系。从众(Conformity)行为,也有人称为遵从、迎合行为,是指在实际存在或想象存在 的群体压力下,个人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意见,而产生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 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对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始于本世纪 30 年代 M.谢里夫所做的光 点移

3、动的知觉判断研究。此后,50 年代所罗门阿希又做了著名的判断线段长短的实验。 他们的实验一致证实了,个体的知觉判断行为会受到群体意见的影响,趋向于与群体意见 保持一致。80 年代,我国心理学家所做的重复阿希实验,证明了中国人同样表现出感知方面的从 众行为。对于从众行为这样一种非遗传性的社会性行为,我们有兴趣进一步探讨其发生发 展的规律,研究在中国人从众行为产生过程中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亚文化因素是否会对 从众行为程度有影响;从众行为是一种后天习得的社会性行为,那么,与年龄、性别、个 人自信心等个体因素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从 60 年代后期至今,在从众研究领域内,跨文化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

4、不同 民族心理活动的类似性与差异性的揭示,是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目前 关于从众行为的跨民族研究较少,而对学龄初期儿童从众行为的跨民族研究可以说是空白。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试图以实验的方法,研究如下问题:1.学龄初期与汉族儿童在从众方面是否表现出民族差异。2.不同生存环境对学龄初期儿童的从众行为是否有影响。3.学龄初期儿童从众行为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如何。4.学龄初期儿童的学业成绩、班级职务等因素与从众行为之间是否有关系。二、实验程序(一)样本的选择为了确保样本的代表性,我们采用社会学研究中的典型抽样法和立意抽样法,分别以 蒙汉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及乡牧区为取样点。汉族儿童的概念是,父

5、母均为汉族,在学校接 受汉语授课。儿童的概念是,父母均为,在学校接受蒙语授课。我们分别从城市和乡村蒙、汉小学的二、四、六年级里按学业成绩的好、中、差三个 等级分层取样,男女大约各半。所选取的被试年龄与年级是一致的,即年龄越大,年级越 高,且没有参加过与本实验相同或相似的实验。表 1 被试的取样情况 (单位:人) 二年级 四年级 六年级 总人数城市 27 22 29 78城市汉族 29 28 30 87牧区 24 32 32 88乡村汉族 25 29 30 84总人数 105 111 121 337(二)实验材料考虑到要排除受教育程度、知识接触面等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我们设计了与 知识量无

6、关的视觉判断题(图形大小判断)和听觉判断题(鼓点节奏判断) 。经预试,一般 被试正确回答率 100。 从非实验的年级里随机抽样 6 名学生作为假被试, 假被试在实 验中充当群体压力的代表。实验前,假被试经过训练已能不动声色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实 验在教室中进行,真假被试一起进入教室。指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和其他年级同学一起进行一次小测试,请你们根据自己的 判断在答卷纸上将答案选出来。 ”视觉判断题和听觉判断题依次进行,实验共 18 次,其中假被试群体干扰 12 次,每从 众一次记一分。我们以被试的从众反应次数作为评价其从众行为程度的标准。本研究以实 验法为主,同时结合了问卷法和访谈法。三、实

7、验结果(一)学龄初期儿童从众行为城乡对比及民族间对比表 2 四组被试从众次数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F.01组 间 195.62 3 65.29.35* * 3.85组 内 2245.25 323 6.95总 计 2440.87 326注:* 表示 F 值在.05 水平显著,* * 表示在.01 水平显著经 NK 法检验后,发现学龄初期城市与汉族儿童之间、牧区与乡村汉族儿 童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城市与牧区儿童之间、城市汉族与乡村汉族儿童之间差异 显著。上述结果说明:学龄初期与汉族儿童之间从众反应次数无显著差异;而学龄初期 城市与乡牧区儿童之间从众反应次数差异显著。根据我们的

8、统计结果,城市儿童的从众反应次数显著多于乡牧区儿童。分年级进行检 验后,发现差异的显著性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加,二年级时无显著差异,四、六年级时差 异显著。(二)学龄初期儿童从众行为的年龄发展趋势表 3 各年级从众次数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F.01组 间 167.53 2 83.7711.93* * 4.68组 内 2273.34 324 7.02总 计 2440.83 326经 NK 法检验,发现二年级与四年级之间、二年级与六年级之间从众反应次数差异 显著,而四年级与六年级之间从众反应次数差异不显著。根据我们的统计结果,学龄初期儿童的从众反应次数有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

9、,二 年级是从众行为反应的高峰期。(三)学龄初期儿童从众行为性别对比表 4 二、四、六年级不同性别儿童从众次数差异显著性检验(t) 男 女n S n S t 差异显著性二年级 57 4.07 3.19 48 3.29 2.88 0.41 P.05四年级 59 1.98 1.25 52 2.06 1.71 1.18 P.05六年级 62 1.57 1.13 59 2.32 1.68 1.53 P.05 从表 4 中可以看出,学龄初期男、 女儿童之间从众反应次数在各年级中都无显著性差异。(四)学龄初期儿童学业成绩、班级职务等因素与从众行为的关系表 5 学业成绩好、中、差三类被试从众反应次数方差分析

10、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F.01组 间 103.54 3 51.777.41* * 4.68组 内 2249.23 322 6.99总 计 2352.77 325经 NK 法检验,发现学业成绩好的被试与学业成绩差的被试之间、学业成绩好的被 试与学业成绩中等的被试之间从众反应次数差异显著。进一步检验后发现这种差异性主要 是在二年级中达到显著。表 6 班干部非班干部从众次数差异显著性检验(t) 班级干部 非班级干部 S n S n t 差异显著性二年级 1.62 2.72 30 3.56 3.94 74 2.28 P.05四年级 1.3 1.84 44 1.52 2.1 65 0.5

11、6 P.05六年级 1.15 1.42 34 1.49 2.16 87 0.47 P.05 我们把各年级被试分为班级干部与非班级干部两类,对其从众反应次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后发现,只有在二年级班级干部与非班级干部的从众反应次数差异达到显著性。四、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一)从实验结果来看,学龄初期蒙、汉儿童从众反应次数无显著性差异我们不能否认,人的心理特性与其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着以某 种文化为背景的连续性。文化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文化同自然环境一起代表 着塑造人类行为模式的两种主要的“外部”来源。与汉族从其历史渊源中来考察,自然 环境及文化方面存在着某种差异。汉族人的

12、居住地相对固定,以耕田种地为主要生存方式, 多户聚集,依靠集体的力量兴修水利灌溉农田,群体结构中人与人的联系较为紧密;而是狩猎放牧的民族,无固定的居住地,多以家庭为单位,随着草场的转移流动放牧,在 与外来侵害的搏斗中更崇尚个人的勇敢和独立。在此种前提下,我们有理由推断,的 独立性更强一些,与汉族相比应表现出更少的从众行为倾向。在本研究中,我们有意在同一生活背景下考察不同民族是否存在本质意义上的不同, 民族文化积淀的成份是否会造成其从众行为程度的不同。我们的实验结果说明,处于同一 地区同样生活环境下的学龄初期蒙、汉儿童在从众行为表现程度方面基本相同。(二)从实验结果看,城、乡儿童从众反应次数差异

13、显著,城市儿童较乡村、牧 区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以从众反应这一结果来看,地区差异或生活环境的差异会对从众行为程度造成影响。 在从众反应中,乡村、牧区儿童保存了更多成分的“独立”,而城市儿童表现出更多成分的 “趋从”。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我们认为城市人的生活更多地需要“相互依赖”。从衣、 食、住、行到信息的获取都是在人与人联系的链条中实现的。所以,城市人更在乎社会群体对自己的接纳与否。此外,城市人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及所接触的信息更为纷繁复杂,这 种情况下人们为了求稳妥或保险,普遍愿意追求一种“社会真实感”。这种“社会真实”是集 大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或知觉而成的,人们倾向于把大多数人公认的判

14、断作为正确的判断。 与群体、组织乃至社会中的其他人怀有共同的信念和看法,就会产生一种“没有错”的安全 感。相比较之下,乡村、牧区生活简单淳朴一些,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达到自给自足, 所接触的信息量相对较少,人们的自主经验显得更重要一些,这些因素很可能助长了乡村 儿童纯朴独立个性的形成。(三)从实验结果看,学龄初期儿童从众反应次数无性别差异长期以来,国内外的一些实验一直支持女性比男性从众性高这样一个结论。本实验结 果说明,学龄初期的儿童尚未表现出从众行为的性别差异。我们认为男女性别角色的内涵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所赋予的。我们国家在新民主主义 革命运动后至今所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应数妇女地位的提高。

15、由于大力提倡“男女平等”, 如今的中国妇女不再是旧中国受屈辱、受支配的形象了。尤其是我们所调查的这一年龄阶 段儿童独生子女较多,无论男女在家中都备受宠爱。所以,女孩子的自信与独立性没有因 为性别而受到伤害。当然,我们不否认男女除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外,某些个性和行为方面确实存在着差异, 这些非生物学方面的差异是由于传统文化对于男女角色的不同期望后天形成的,随着年龄 的增长,差异会逐渐显著。在其它年龄段是否存在从众行为的性别差异还有待于研究的证 实。(四)从实验结果看,学龄初期儿童的从众反应次数有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 势;学业成绩、班级职务等因素只对学龄初期二年级学生的从众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我们认为个人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及自信心等因素是造成学龄初期儿童从众差异的决 定性因素。在学龄初期阶段,儿童的自主性及独立性处于一个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低 年级到中年级时是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期,而中年级到高年级时发展速度又相对平缓。低 年级儿童由于脱离成人护理的时间较短,还不能完全摆脱亦步亦趋的习惯,相对中、高年 级儿童来说,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较差,而且往往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容易受他人意见 的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独立处理事情的机会增多,自主性及独立性会相应提高。 我们的研究结果符合儿童心理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