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96464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和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制造业基础较为深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加之江苏沿海开发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正是提升现代物流业的良好时期。为发挥我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力促物流业与制造业、流通业联动发展,力争建立高水平的现代物流体系,推进现代物流业社会化、特色化、规模化和信息化发展,根据国务院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及江苏省物流发展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 20112015 年

2、。一、发展现状及前景(一)发展概况1物流产业稳步发展、产业联动初现成效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南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2005 年起,GDP 增幅连续五年居江苏省及长三角各城市领先地位。基础制造产业运行平稳,新兴制造产业发展良好。2010 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 1721.8 亿元,总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四。制造业的长足发展培育了南通第三方物流需求,物流业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从 2007 年至 2010 年,物流业增加值从 134.9 亿元增至 208 亿元,年均增长 15.53%;全社会物流总额从 6459.92亿元增至

3、10565 亿元,年均增长 17.82%;全市已有一批制造业、流通业等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创新物流管理模式,实施物流业务外包,由此引领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社会物流总成本进一步降低。2综合交通日益发达、物流枢纽不断完善我市已初步形成以港口、公路运输为主体,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功能比较齐全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南通港布局日趋合理,“一港十一区”格局已然形成。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崇海大桥、沪通铁路跨江大桥等“四桥五渡”的过江大通道框架基本确立;宁启高速、沿海高速、海启高速等高速公路网和“五横七纵一环”干线公路网全面构建。至 2010 年底,高速

4、公路通车里程 344.7 公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 1071.7公里,全社会公路总里程 20866.4 公里;4C 级南通兴东机场逐步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成员;宁启铁路、新长铁路全面建成,海洋铁路、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全面启动,沪通铁路、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新长铁路海安至盐城扩能改造等干线铁路及港口铁路支线即将开工建设。铁路营业里程 142 公里,铁路客运站 3 个,货运站 4 个。南通内河航道网络四通八达,共有航道 294 条,总里程约 3516 公里,其中等级航道 33 条,里程约 1215 公里。天然气管道实现从无到有,“西气东输”南通段全长 114 公里,建成后天然气年输送能力

5、将达 40 亿立方米。不断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设施保障。3物流企业多元发展、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十一五”期间,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截止 2010 年,工商部门登记物流企业约 1000 家,服务模式涵盖运输型、仓储型、综合型、服务技术型企业等多种形态。其中,全国 4A 级物流企业 4 家,省重点物流企业(基地)10 家。在物流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一批初具雏形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南通港口集团、交运物流、大地物流、飞鹤物流、杰旺物流等企业初步具备仓储、运输、配送、中转等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物流企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6、。2010年,全市物流收入前二十名物流企业共实现主营收入 55.39 亿元,利润 5.37 亿元,纳税3.2 亿元。南通交运集团被评为全省示范物流企业,南通大地物流有限公司名列江苏省物流企业五十强。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南通港口集团加快港航 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建设,率先实现与上海港航 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联网。一批物流企业也相继建成了内部网络信息平台,采用 GPS 系统、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撑和快捷的信息传输网络。4重点项目不断推进、园区建设开始起步目前,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重点物流项目 2

7、5 个,总投资约 175 亿元。总投资 30 亿元的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项目启动建设;总投资 10 亿元的南通交运物流中心开始规划;大地物流国际物流中心一期已建成投入运营,二期正在加快施工;南通汽运集团志浩家纺物流中心二期即将竣工;中外运物流配送中心、崇川区钢材物流交易中心、海安弘润达钢材交易加工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开始启动。此外,如皋港熔盛物流、如皋保税物流中心、吕四港物流中心、通州江虹物流仓储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启动,物流企业空间集聚趋势明显。以港口物流为切入点,依托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南通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如皋港现代物流基地、洋口港物流园区、吕四

8、港物流园区初具雏形;依托家纺、生物制药、船舶制造等特色产业,形成了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物流中心、海安苏中医药物流中心和通州汇晟船舶钢结构配送物流中心等多个专业物流中心;以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基础,南通火车站站北物流园、南通机场空港物流园区、海安现代综合物流园等货运枢纽型及转运配送型特色物流园区逐步建成。(二)主要存在问题以现代物流标准衡量,我市物流业尚处于传统物流业态相对成熟、现代物流初具雏型阶段,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导致我市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未能有效转化,加之与周边城市同质化竞争加剧,物流业面临

9、空间扩张受阻的压力。具体而言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现代物流观念滞后。大多数企业和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对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意义。部分制造、商贸企业仍然热衷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运作模式,不愿把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来经营;部分物流企业对先进的物流理念认识不足,满足于提供仓储、运输等单一化的传统服务,多功能、综合性、一体化物流服务水平较低,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亟待提高。二是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我市物流基础设施虽初具规模,但作为物流系统两个重要因素的节点和线路发展不平衡。现代物流节点建设不到位,物流园区(中心)建设刚刚起步,缺乏现代化的综合型物流

10、园区。港口、公路、铁路、航空等各个物流线路分散独立设置,难以贯通衔接,导致物流供需脱节,现代物流方式难以有效运作。三是物流企业单体规模偏小。2010 年,全市 136 家重点物流企业中,物流主营收入2 亿元以上的有 7 家(不包括基地),仅占 5%,能够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的仅 6 家。物流企业经营水平不高,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传统单一,仅局限于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和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拓展不够,尤其是物流方案设计、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尚未全面展开。四是信息化水平较低。一方面,作为物流服务方的物流企业很少采用条形码技术(Bar-Coding)和射频识别技术

11、(RFID),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作为物流需求方的工商企业综合运用物资采购系统(MRP)、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偏少,市区仅 20 家左右,全市大约 50 家。我市公共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以电子数据交换(EDI)、互联网等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物流信息平台,极大影响了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五是现代物流人才缺乏。目前我市现代物流知识、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尚未启动,社会对现代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处理技术等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知之较少,物流专业人才不足,特别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十分稀缺。(三)发展前景1长三角物流联动深化、区位优势凸显

12、南通处于江苏沿海与长三角的叠加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与推进,给我市物流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长三角地区经济呈现“产业成链、企业成群”的特征,强大的经济总量催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市场。随着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规划的出台与实施,长三角流域的物流规划进一步衔接,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南通市将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循环体系,分享物流市场,成为长三角北翼和上海经济圈重要的物流中心城市之一。与此同时,上海主动面向长三角推进同城化发展。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其大宗物资的集散能力必将大幅提高,上海区域物流将呈现扩散之势,向临近地区渗透

13、和转移。南通腹地广阔,已进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加之江苏沿海开发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物流业发展潜能将得以进一步挖掘,南通承接上海物流转移的优势明显,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物流中转基地最佳选择地,必将发展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副中心。2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需求拉动增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是两化融合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借助信息技术条件下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两化融合必将促使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大力培育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催生的新兴产业,并通过进一步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是现代物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应用电子化

14、手段实现物流商务运作的过程),积极拓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供应链管理、加密与电子认证、在线支付、多式联运等现代服务,以新应用、新服务带动新增长,从而带来物流需求“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拉动物流业不断发展。3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服务功能拓展交通运输是物流业的重要基础,在物流业链条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初步形成“功能完善、能力充分、衔接顺畅、安全环保”的综合交通体系格局,交通枢纽服务功能将进一步拓展。港口建设基本满足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要求,货物吞吐量达 2.5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 150 万 TEU。公路形成“三横三纵三联”高速公路网和“七横

15、九纵”普通干线公路骨干网,通车里程 320 公里、普通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 1300 公里。铁路“二纵二横”干线网的不断完善,铁路营业里程将达 362 公里,实现南通到上海一小时、到南京两小时目标,初步打造成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的铁路枢纽和中转中心。民航机场通过机场改造扩建后,建设成 4D 级兼顾 4E 级的机场,逐步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成员中型机场,通用航空基地。内河航道“三纵四横”干线网的建设,全市等级航道总里程将达到 770 公里。随着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设施逐步实现一体化衔接,物流枢纽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二、指导思想及发展模式定位、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

16、进产业升级、服务民生改善、提升城市功能为立足点,以加快发展和提升质态为主线,以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基础,依托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体现南通区域和产业特色的综合型港口物流、枢纽转运型物流、专业市场型物流、都市消费品配送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和保税物流,推动现代物流业运作一体化、技术电子化、服务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发展,增强服务长三角、辐射长江中上游的能力,为南通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初步实现基本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二)发展模式及功能定位发展模式定位:物流业发展模式因经济增长方式而异。一方面,南通滨江临海、紧邻上海、连通苏北,具有发展物流业的独特区位优势;另一方面,南通具有重大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家纺业等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因此,南通物流业发展模式定位为港口带动型、工业带动型、交通枢纽带动型、商业带动型的综合发展模式,从建设物流业空间载体、培育物流市场主体、优化物流基础设施、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四个方面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壮大。功能定位:江苏省重要物流枢纽城市和江海联运枢纽,联系江苏省南部与中北部地区的物流门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