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追星悲剧”呼唤理性人生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95217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思“追星悲剧”呼唤理性人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反思“追星悲剧”呼唤理性人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反思“追星悲剧”呼唤理性人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反思“追星悲剧”呼唤理性人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反思“追星悲剧”呼唤理性人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反思“追星悲剧”呼唤理性人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思“追星悲剧”呼唤理性人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反思“追星悲剧”呼唤理性人生 周建成 焦点事件 疯狂“追星”的杨家独女杨丽娟,自 1994 年开始迷恋刘德华后,13 年来一直不上学、 无工作,全职做追星族,并发誓:“不见刘德华,我决不嫁人。 ”杨丽娟为了见华仔一面, 与父母先后 6 次进京,3 次赴港。杨父倾家荡产筹集旅费,除了卖房、举债外,甚至到医 院卖肾(被院方拒绝);杨母也因此跌伤双脚,需要拐杖助行。多年来一家花了约 12 万元在 追星上,虽然两夫妇并不言悔,可惜始终不能了却女儿心愿,因为女儿最多只是远距离见 到华仔,未能与他一起拍照,说上一句话。如今,

2、杨丽娟已成功得见刘德华,可是却不满 足于只与其留影纪念。杨勤冀希望刘德华能与女儿私下聊聊,未得到满足,一怒之下企图 阻拦刘德华的专车,结果同样没能如愿。此后一家三口栖身于香港尖沙咀一个快餐店内, 一日趁妻女熟睡之时,68 岁的杨勤冀留下要求照顾妻女的长达 12 页的遗书后, 投海自杀。他在遗书中大骂刘德华“无情无义” “禽兽不如” “心比毒蛇还毒” ,将自己的家 破人亡归咎于刘德华,为女儿“惊天动地的牺牲”叫屈,为自己对女儿的无私付出感到 “无怨无悔” 。 经过多方面安排,在 25 日刘德华的生日晚会上,杨丽娟终于与刘德华合影。此后, 杨丽娟与母亲陶菊英在广州某媒体的帮助下从香港来到深圳,并在

3、住处接受了多家媒体的 访问。谈到父亲的死以及现状,她不改初衷:“我依然希望再次见到刘德华,说说心里话, 把这 13 年来写好的信交给他。但这个会面应该是单独会面,最少要一个半小时。为了实现 父亲的遗愿,我也要见他。而刘德华也应该去祭奠我父亲!”(据搜狐网等) 各方反馈 一般舆论批评杨家父女:杨丽娟本人,追星追到产生幻觉,连累父母,损毁偶像声誉。 杨勤冀枉为人民教师,不能好好管教疯狂的“娇女” ,为女儿追星推波助澜,竞至跳海自杀, 企图以此换取媒体和公众的支持,完成女儿的追 星“大业” ,实在荒唐。 大多“华迷”护刘斥杨:“她已经达到了见华仔、参加天地会、与华仔合影的心愿了, 竟然还要得寸进尺,

4、真是疯狂的愚蠢行为!我们华迷要吸取这个教训,理智支持偶像,学习 华仔身上宝贵的优秀人格品质,这才是真正地对华仔的喜欢和支持的方式。 ”(“华迷”原 声带) 个别“华迷”怜杨逼刘:一名北大男生竟然以死相逼,恳求刘德华负责杨丽娟一生, “如果刘德华在一星期之内不对杨丽娟负责,我就在学校宿舍自杀,表示强烈的抗议,抗 议刘德华的冷漠行为和社会的冷漠!” 刘德华真诚告诫“粉丝”:杨丽娟的“事迹”一年前就见诸报道,当时杨父要卖肾为 其圆梦,刘德华就批评杨丽娟“不正确、不正常、不健康、不孝” ,表示“最憎恶”这种 “不孝”的歌迷。他真诚告诫疯狂追星者对自己的前途和他人的生命负责,期望歌迷在今 后的道路上理智

5、追星。 原因透析 原因之一:家长溺爱推助 - 2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杨勤冀对女儿的溺爱,是该悲剧发生的主因。杨勤冀一家三口住兰州市甘家巷,社区 居委会的一位主任向记者证实,老杨曾亲口讲述自己的遭遇:给女儿端洗脚水都要顶在头 顶上,像太监一样毕恭毕敬;女儿洗完脚,老杨身体躬到 90 度退出来。另据邻居反映,一 次吵架中,他们曾亲见杨丽娟扇了父亲几个响亮的耳光。陶菊英有时也会帮女儿,用双拐 朝杨勤冀的后背狠狠地砸。邻居劝架,老杨总会说:“小孩子嘛,发个小脾气很正常,这 是我们的家务事,请你们不要管。 ” “冰冻三尺非一日寒” ,这种溺爱无疑是

6、一种狭隘的爱、 畸形的爱、糊涂的爱、自私的爱。 原因之二:心理教育薄弱 13 年前杨丽娟还是一个 15 岁的花季少女,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据说还是优秀 班干部。那年 2 月的一个晚上,一个奇怪的梦把她和刘德华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梦里有 一张刘德华的照片,照片两侧写着:“你这样走近我,你与我真情相遇。 ”梦醒后,杨丽娟 发誓“不见刘德华,我决不嫁人” 。2004 年,刘德华曾因为拍摄电影天下无贼来到甘 肃,杨丽娟常常站在自家楼房的 9 层平台上,一站就是一整天,盼望能看到刘德华的车队, 听到刘德华喊一声她的名字。这些不可思议的痴狂言行,还有后来发生的一切,都足以说 明杨丽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7、然而,包括追星女的父母、邻居等人,很少有人从心理疾患 方面去考虑并建议其进行心理诊疗。至于杨丽娟原来就读的小学,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方 面有没有采取过有力的措施,虽然无从知道,但从普遍的国情看,估计也不会在意孩子早 期的心理毛病。 原因之三:媒体责任缺失 这里当然不包括那些负责任的媒体,而是特指某些无良媒体。每天充斥一些电视、报 纸和网络版面的,都是乱七八糟的娱乐八卦新闻,过度地放大明星的光环,过度地宣扬明 星的过人之处,却忽视了明星作为一个正常人所具备的一般品质。且不说不正常的“造星” 运动让杨丽娟们入迷,就是悲剧发生之后,也到处可见无良媒体的鬼影。先是刻意地放大, 令杨丽娟成为公众人物,然后

8、就是刻意“制作” ,让进展变得扑朔迷离,也让本来就有心理 疾病的杨丽娟更加分不清方向。一位网友不客气地指出:“利益的驱使使得某些媒体根本 不去考虑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只要能够吸引受众的目光,就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炒作。愚昧 的杨家就是这种不负责任的媒体的棋子,真的非常可怜。 ” 深度思考 缺少理性的人生是荒诞的 一幕幕的“追星悲剧”令人震惊,也提醒我们在青少年中倡导“理性人生”的必要性 和紧迫性。年轻人追逐偶像是可以理解的,某种程度上讲,有一些执著、有一些痴迷、有 一些冲动,也无可厚非,但追星到了失去起码的理智的地步,就是一种病态,一种心理畸 变。 亚里士多德说:“人最大的特色在于理性。 ”确实,是

9、否具有足够的理性是人与动物的 根本区别。理性不是与生俱来的。 “人之初、性本善。 ”但是人在幼年和少年时代的善是肤 浅的,局限性很大,而且善仅代表理性的一部分,因此父母和老师应有计划地从孩子幼年 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基本的理性教育,也就是做人的基本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 现代社会有些人过分强调自我的作用,盲目追求自爱意识和自我价值,从而放松了对理性 的向往,甚至对反理性的行为视而不见。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潘多拉的盒子,装着人性的弱点。如果没有理性的监守,在这些弱- 3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点变成行动之前予以克制,那么必将遭受更多的挫折。

10、有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错事和蠢事, 正是由于当事人理性的薄弱,才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在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也是我 们需要特别反省的。说一个人有健全的理性,是说他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理性战胜了痴 愚或邪恶,而一个丧失理性的人,则是痴愚或邪恶在他心中起着主导作用。 杨丽娟事件虽是个案,但在偶像崇拜日益成为大众常态的现在,我们不能不反思:从 社会到家庭,从学校到娱乐公司,从大众到媒体,究竟应该如何培育起健康积极的偶像文 化,别再让那些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游戏人生。呼唤理性人生,是其时矣! 笼统的“追星”或“偶像崇拜”无所谓对与错,问题的实质在于追“什么”星,崇拜 “什么样”的偶像,以及“怎样”追。上

11、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保尔、刘胡兰、雷锋、王进 喜、焦裕禄等英雄人物或时代先锋曾以特有的方式影响着整个一代人的精神风貌。随着多 元文化的侵入,传统的教育榜样在其外部形式上常常远离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显得越来越 缺乏魅力。青少年很容易将偶像崇拜的对象指向娱乐明星,再加上媚俗文化和商业利益的 推波助澜更使一些娱乐明星尤其是来自港台的明星偶像熠熠闪光。一些青少年由于缺少正 面的引导,往往走火入魔,杨丽娟只是其中突出的一例罢了。 友情链接 数学家孙小礼如此“追星” 北大女专家、 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一书的作者孙小礼自称是莱布尼茨的“粉丝” 。 孙小礼年青时代十分崇拜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莱布尼茨,从此默默“追星”

12、 。莱布尼茨的原 著 70是拉丁文的,25是法文的,极少数是德文的。1963 年,孙小礼就买了一批法文和 德文课本,准备开始两种外语的学习。但很快是两年“四清”和十年“文革” ,计划破产。 转眼到了 80 年代,孙小礼看到一些报刊上说,莱布尼茨是受周易“八卦”的影响才发明二 进制的,这个让她质疑的说法成为她日后一直要搞清楚的课题。1996 年,北大数学系要纪 念莱布尼茨诞生 340 周年,孙小礼一头扎进图书馆,阅读了大量关于莱布尼茨的文献,很 为他科学的成就所折服。在给学生作了关于莱布尼茨的学术报告后,关注和阅读莱布尼茨 就成了她的一项个人爱好。2000 年夏,利用去欧洲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她

13、又专程访问了 德国汉诺威市莱布尼茨档案馆。 “追星” ,原本无可厚非啊!崇拜一个大学问者的成就,进而对他的学问、成就产生浓 厚的兴趣,了解他,研究他,从而使偶像成为自己学术研究的目标,将“追星”的热情转 化为自己奋斗的动力这就是孙小礼给我们的启示。 (据中国青年报4 月 8 日文整理) 缺少理性的民族是危险的 事实已经说明也许还将继续说明, “娱乐至死”可能导致群体的幼稚和肤浅,这真是件 让人忧虑的事情。 据说,当年英国王妃黛安娜去世后,一个乐队的主唱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真 是疯了!我看见那么多平时从不给自己老妈上坟的人,如今却跟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棺材后面 哭哭啼啼。 ”(如果着眼于戴安娜

14、作为平民王妃对慈善事业的巨大贡献,怎样的哀恸也不算 过分)美国学者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一针见血地说:“在儿童与成人合一成为电视观 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和精神意识都发生了孩子气的蜕化,成为娱乐、幼稚和肤 浅的弱智文化。 ” 娱乐本是一种寻求快乐的方式,然而不当的娱乐实际上恰恰是精神空虚的表现。 “娱乐- 4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时代的空虚,造就了病态粉丝 。 ”此话虽说不无愤激成分,却也痛切时弊。每个人都是 一个特殊的个体,明星也只是普通的人。 “粉丝”公开力挺或默默支持自己的偶像都不算越 位,但是当喜欢变成疯狂的时候,人们看到了诸多变态的举

15、动,病态的“粉丝”则从温顺 的猫变成了凶狠的刺猬,弄伤了自己,也伤害了自己的偶像。 不吐不快 娱乐至上的人,必然是浅薄的;娱乐至死的人,必然是弱智的。真不愿意看到底蕴深 厚的中华民族变得幼稚和肤浅。 形形色色的造星运动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内容,堵是堵不住的,但必须有强力的文化批 评加以制衡。我们无意对于青春偶像说三道四,但是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之中,普 通公众对于影视、体育、财经、学术明星的追捧,常常并非是自然发生的,常有投资造星 的资本在背后强力推动,目的是从追星者身上获取超额回报。由于设计、包装之巧妙,迷 在其中的追星者通常是看不透“个中玄机”的。有鉴于此,我们对于一波又一波的超女、 超男

16、选秀活动,除了法律的尺度不能放松外,还必须有恰当的文化批评与之相伴,让少男 少女们在激情中能够听得进去,保持理智。追星的事情还会不断发生,即使是完全自然的 追星,其本质也只是娱乐和游戏。喜爱公众人物并把自己的一些情感投入其中是正常的, 但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寄托于青春偶像特别是人为制造的偶像,无论早晚,必受其害!种种追 星悲剧,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有的媒体对明星大肆渲染,演绎出一圈又一圈的神圣光环,秀出了一堆高过一堆的泡 沫,严重误导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使他们想入非非,无法树起脚踏实地的目标。媒体可 以报道文体娱乐明星,但同样应该广泛报道各行各业事业有成的明星。对于前者的报道, 也应更多地关注明星的高尚人格,关注他们所创造的社会价值。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 有些媒体是失职的。对平民的疏远和对其他榜样的剥夺以及对歌星、影视明星的推波助澜, 实在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像“捧星” “造星”这种做法,以名人轶事来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