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前的市长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92173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世纪前的市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半世纪前的市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半世纪前的市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半世纪前的市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半世纪前的市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半世纪前的市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世纪前的市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半世纪前的市长半世纪前的市长 给重庆留下了什么给重庆留下了什么( (图文图文) )曹荻秋:是一位很亲民的市长。50 年前的上清寺城市是人民创造的,也是市长书写的。1929 年 2 月 15 日,重庆正式建市,从此有了市长。 从首任市长潘文华到现任市长王鸿举,78 年间,共 25 任市长在重庆的山水间留下耕耘的 足迹。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观,值新重庆直辖 10 周年,我们走近半个世纪前的市长们阅 读他们,便是阅读重庆的近现代史。 上清寺城市史上的活化石上清寺城市史上的活化石阅读上清寺,就是阅读重庆近代史。上清寺建于上世纪 30 年代初。解放前的 9 任市长 均在上清寺留下过足迹;解放后的历任市长,几

2、乎全在上清寺工作和生活。相对其他街区 的大改造,上清寺的面貌变化最小,故,它成了这座城市的一块活化石。拓城 累累坟茔上的新城区3 月 14 日,上清寺市妇联办公楼外,合川民工李兴福正作维修后的收浆处理。办公楼 是一幢古色古香的别墅,原主人即重庆首任市长潘文华。记者问他,晓得潘文华吗?李头 也不抬地回答:不晓得!潘文华,字仲三,川西仁寿人,历任川军 33 师师长、国军 23 军军长等职,二级陆军上将, 1949 年 12 月率部在彭州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时间毕竟太久远了。”文史 专家杨耀健说,“潘任市长是 1929 年,距今 78 年了。”三峡博物馆副研究员张仲称,“潘对重庆的最大贡

3、献是拓城。”自 1928 年 8 月国民政 府颁布市组织法后,“市”才正式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区别于省与县。重庆建市伊始, 地界模糊,主城局促。早在 1926 年潘任重庆督办时,他就开始了拓城准备,因为“以重庆 市区 30 余万人口,仅以高低斜曲之十三四平方公里面积容之,其拥挤自难避免,若非另图 新区,则无法解决。”由于主城两环抱,拓城只能冲出通远门,“当时的通远门外,累累荒坟数十万座,人 称棺山,也是市民的祖宗墓地,哪个敢动?”但行武出身的潘文华力排众议,坚决迁坟, “否则,重庆将永远困在一个死凼凼里!”并任命川军旅长郭勋祺任迁坟局局长。经 1 年 多努力,将坟全部迁走,开拓出从七星岗到菜园坝

4、、从上清寺到曾家岩、从牛角沱到李子 坝的“新市区”。修路 上清寺又叫中山四路 潘文华的拓城与修路是同时进行的。成都市文史专家、潘文华嫡孙潘夕潮对此有深入研究: 上世纪 20 年代末,潘亲自规划的主城三大公路开工了,它们以现渝中半岛山脊为界,分别 叫中区干线、南区干线(沿长)和北区干线(沿嘉陵),中区干线于 1929 年 8 月完工, 由七星岗经上清寺到曾家岩,全长 3.5 公里,路宽 20 米(含人行道),底层砌碎石,上层 敷三合土,是为我市第一条等级公路,“因潘文华崇敬孙中山,取路名叫中山路。”潘夕 潮说,“并分为四段,上清寺叫中山四路。”在上清寺住了 60 年的郭竹玉说:“当时这条路一下雨

5、就成泥浆浆,有车 过得赶紧拿伞挡着,不然全身都会弄得稀脏。”正因为有了路,重庆拓城迈开大步,向西 冲破佛图关,将一个叫沙坪坝的小镇扩展成文化区;向北延展到北城,向南扩大到南岸 区,特别是抗战内迁后,潘文华的继任者,市长蒋志澄、吴国桢、贺耀祖等,在拓城上无 不殚精竭虑,一座有规模的近代城市终于呈现在群山环抱的两之滨。上清寺,则成了达官贵人新居的首选地。 建筑 是近代重庆的见证上清寺为何能吸引那么多有钱人的目光?79 岁的退休干部高原解开了这个谜。高是 30 年代搬入上清寺生生花园的,“当时上清寺环境安静,嘉陵对岸的北,除相国寺外全 是农田,每到春天,桃花盛开,田园秀美,上号子如歌,那可真是居家的

6、好地方啊!” 与王沂东、何多苓等齐名的中国著名写实画家袁正阳,70 年代从上清寺走向军旅,今年春 节他回到故乡,感叹这条街是重庆变化最小的,“因为许多老建筑保留下来了。”当年的市长们在拓城时,对上清寺作过认真规划,“这里当时属城郊,建的全是高档住宅。”杨耀健说。如果从上清寺街心花园算起,老建筑起点是民主人士鲜英私宅特园;从特园向西是宋子文公馆怡园(现上清寺派出所内),再往李子坝方向,则分别有生生花园、史迪威旧居等一系列别墅群,“特园斜对面是范庄,原川军将领范绍增的私宅。”市设计院的谢超感叹道,“可惜给拆了!”从范庄往曾家岩方向走,路中段左侧是张治中将军的桂园,1945 年毛泽东来重庆谈判就住这

7、里。出桂园往前 30 米是求精中学,“它早年是教会学校,黑砖砌的西式建筑,二战时曾是远东盟军司令部。”媒体记者毕克清楚记得,“1978 年,我在求精读初中,有一天突然来了一大群美国人,下车后激动得又哭又笑,后来才知他们年轻时当兵驻扎在这里。”出求精中学前行,就到了市妇联原潘文华公馆,再往前,即著名的曾家岩 50 号,人称周(恩来)公馆,其左侧是军统头子戴笠公馆,斜对面是现市委 5 号门,入内,有一幢罗马廊柱洋楼,“那是原国民政府行政院。”陶维全称,如今的市委 2 号楼,早年是宋美龄别墅,现农委办公楼,是李宗仁住宅,旁边,则是解放后先后住过邓小平和任白戈的小楼。自来水 50 年后流进一家一户“我

8、搬到上清寺时还没有自来水,大家都去边挑。”郭竹玉说,“后来有了自来水,一条街只有几个水站,买水牌才能去挑;到上世纪 60 年代,曾家岩街上也才只有一个水站。”张仲称重庆有自来水前,用水主要靠人工去两挑,“挑水成为一个行业,全市挑水工有两万余人,他们住的地方就叫水巷子。”1929 年春,潘文华兴办自来水工程,选城区最高处打枪坝和嘉陵边的大溪沟观音梁作为厂址,两厂间接一根直径 500 毫米、长 2080 米的水管,利用山势落差供水;1933 年 3 月1 日,自来水工程正式送水,全市设售水站 10 个,日供水量 2000 吨,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以至抗战时徐悲鸿到重庆后,绘挑水图并诗:“忍看巴人惯挑

9、担,涉登百丈路迢迢。”上世纪 40 年代,从第 6 任市长吴国桢起,又先后在北碚、沙坪坝、李家沱等建水厂 4 个,供需矛盾稍有缓解,“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因居住结构的变化,自来水才流进一家一户。”公厕 改变城市空气的德政因缺水,早年重庆的厕所不冲洗,一到夏天,臭气难闻,“以至驻防的一个川军师长,每天早晨让人抬了滑竿,去通远门外的荒坡屙屎。”杨耀健说这不是笑谈,史书有记载。重庆公厕的改变离不开张笃伦,他是 1945 年上任的第 8 任市长,市民称“公厕市长”。重庆有公厕前,不少市民有随地拉撒的陋习。张笃伦整顿伊始,先是禁止白天运粪,再兴建有砖墙的公厕,采用隔离式蹲位,安装自来水管冲洗,并扩建

10、下水道,使千百年来每到夏天就臭气烘烘的城区终于清新了,市民称之“德政”。因公厕是政府修的,故又叫官茅厕,袁正阳还清楚记得,上世纪 60 年代他读人民小学时,学校大门左边就有一个巨大的官茅厕,那是附近上千户居民的水火出口,“由于公厕少,一大早仍有人推着板车,沿街高喊倒尿罐。”解放初期三任市长各有建树解放初期三任市长各有建树重庆解放初期的两任市长是陈锡联和曹荻秋,第 3 任市长是任白戈。他们都在重庆留下了光荣足迹。陈锡联从二野三兵团司令员任市长,在治乱、荡涤污泥浊水、巩固新政权方面卓有建树,但他任职时间不长,即调任解放军炮兵司令员。曹荻秋和任白戈则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将千疮百孔的旧重庆恢复建设成西南

11、最大的工商重镇,为数十年后的第三次直辖奠定了基础。曹荻秋每周三天下基层曹荻秋每周三天下基层1951 年 1 月曹荻秋接任市长。曹荻秋,1909 年生,四川资阳人,土地革命时期曾领导广汉暴动。1949 年 6 月,曹任上海西南服务团团长率队西征,“曹到重庆后口碑非常好,他作风朴实。”党史专家艾新全介绍说,自入城后,曹就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周三天下基层调研,“他几乎走遍了全市所有工矿企业,对收拾烂摊子,做到了心中有数。”曹的建树至今仍醒目。解放初的重庆市政建设十分落后,自来水只及主要街区,全城下水道仅长 119 里,污水横溢,公共交通简陋落后。任市长后,曹开始实施北、南岸和杨家坪增建自来水工程,组建

12、市公交公司,筹建无轨电车工程,并按刘邓首长建议,将市委机关从枇杷山“王园”(王陵基公馆)迁出,改建成枇杷山公园;拨款 130 亿元(旧币),将已停办的川东师范扩建成市文化宫,同时将市政府从杨森公馆的“渝舍”迁出,扩建为市少年宫。这一系列工程,受到邓小平的高度赞许。“我记得当时重庆的无轨电车是非常先进的。”83 岁的冯三义,当时任重庆电车工程负责人,“1955 年通车时,从上海进的20 辆电车从朝天门登岸后,全市万人空巷,轰动一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文化宫、少年宫、大田湾体育场、市北区干道、两杨公路,仍记载着这位市长的心血。期间,曹荻秋还主持了重庆的“一五”规划实施,重点项目有重庆电厂、长寿

13、电厂、重庆塑料厂、长寿化工厂、重庆肉联厂等骨干企业。任白戈建重庆八大剧团任白戈建重庆八大剧团曹荻秋 1955 年调上海后,任白戈接任市长。作为重庆的第 12 任市长,他任职达 12 年 之久,给市民留下深刻印象。任白戈,南充人,生于 1906 年,曾留学日本,30 年代在上海任左联秘书长,积极参 与国防文学论战,其清新文笔在青年中影响很大,“重庆刚解放时,我在蜀楼(今儿童医 院)听刘邓首长宣布市委常委名单,其中就有任白戈,我很吃惊。”陶维全说,“因为我 在学生时代就读过他写的不少文章。没想到,重庆竟有这样一位大作家来当常委。” 杨耀健对任白戈主抓重庆的文艺赞赏有加,“五六十年代,任白戈亲手建起

14、 8 大剧团,包括京剧、话剧、川剧、杂剧、歌舞、曲艺、木偶等,许多节目在全国都有影响。”譬如重庆话剧团 1952 年创作的话剧四十年的愿望,就是任白戈抓的,再现了成渝 铁路通车这一盛典,在重庆演出 135 场,引起巨大轰动,后又调演北京、上海等十几个城 市。市剧协副主席、川剧金子编剧隆学义说,任对戏剧有感情、更有研究,只要工作 许可,他经常去剧团参观排练、提意见,戏完退场后即与演员围坐交流,“一点没有市长 架子。”50 年代末,重庆川剧团赴京参加第一届中国戏曲调演,“大获全胜,除张德成获 荣誉奖外,成书仿获一等奖,袁玉堃、许倩云、吴晓雷获二等奖。那时的重庆川剧,人才 辈出,生旦净末丑均各有七八

15、个后备角色,每天晚上各剧场灯火辉煌、欢声雷动,有时买 票要排几天队。可以说,川剧自明清以来几百年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是它的黄金时代。”市委离休干部陈虹称,1961 年长篇小说红岩的出版及由此产生的巨大影响,“与 任白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雕塑系和园林局不能撤上世纪 60 年代初,全国粮食困难,为压缩城市人口和粮食供给,“四川省粮食厅的工 作做得真细。”陶维全记得,“在一次由任白戈主持的压缩会议上,四川方面认为,四川 美术学院的雕塑系老师比学生多,必须撤销;巴县中学等一批学校必须撤销,再有就是园 林局必须撤销理由是现在人们连饭都吃不饱,种花种树给谁看呀?”会上争得厉害。最后任白戈发话了,“他

16、当时毕竟还兼任副省长,说话有分量。”任 白戈说雕塑系不能撤,“因为它是全国仅有的两个雕塑系之一,你们今天可能看到它是在 吃干饭,但明天它将发挥的作用你们清楚吗?”同理,巴县中学也不能撤,“因为教育是 未来。”后来的事实证明,任白戈有远见,否则就不会有大型雕塑收租院、重庆不会 涌现一批影响全国的雕塑大师、也不会有毛主席纪念堂那些精美的雕塑作品,而名校巴县 中学,又岂能培养出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关于园林局的去留,则因任白戈非常注重绿化,“让黄葛树进城”就是他提出来的, “因为重庆的土质气候适合黄葛树。”任白戈说,“编制可以少一点,但机构和功能必须 保留!”川渝共谋发展不可偏废任白戈任市长期间,提出过“三”。所谓“三”,一指温,即成都平原是 粮仓;二指内,即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三指津代指重庆工业。其核心是全川 发展要一盘棋,不可偏废。在 1965 年西南局贵阳会议上,任白戈大胆地放了一炮,认为当 时全省的发展思路有问题,过分偏重川西,忽视了重庆,“这是一种炮舰政策,不对!”“应该说,任白戈主政期间为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