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设置申报表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92018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设置申报表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设置申报表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设置申报表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设置申报表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设置申报表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设置申报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设置申报表(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申报表学校名称 江苏省楚州职业教育中心校 专业名称 机械加工技术 联 系 人 姚安生 联系电话 0517-85997018 申报时间 2011 年 3 月 I、学校基本情况学校名称江苏省楚州职业教育中心校详细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城西北路 97 号学校主管部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教育局学校主要负责人姚安生联系电话0517- 85997018邮政编码223200教务处负责人何忠联系电话0517- 85997603手机13952377566学校基本概况学校占地面积(亩)182.8建筑面积(米2)51365教职工总数312其中:专任教师数223大学本科达标率%91%硕士以上比

2、例%5.4%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数76获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 非教师系列中级以上职称的教 师总数44在校生人数4521上年招生数1427教学实验设备(万元)3022.6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6700图书资料(万册)12.5生均图书资料(册)28II、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为了进一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中职教育体制改革,结合行业现状和我校实际情况,为明确人才需求,进行了周边地区的企业调研工作。一、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工作的开展情况一、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工作的开展情

3、况2010 年 4 月 24 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群专业主任、副主任在校主管领导的带领下,对井神盐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听取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意见及建议。2010 年 5 月 8 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群专业主任、副主任在系部主管领导的带领下,对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听取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意见及建议。二、机械行业前景展望与人才需求预测二、机械行业前景展望与人才需求预测2007 年 1-10 月我国机械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31.87%,出口同比增长了 40.2%,全行业完成新产品产值 11509.11 亿元

4、,同比增长 37%,高于全行业销售收入增速 5.13 个百分点,行业依然保持较高的景气度。2007 年专用设备和交运设备毛利率整体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通用设备毛利率基本维持稳定。由于公司成本控制的加强,装备技术升级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企业资产运营能力增强,行业整体盈利能力逐步增强。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技术改造,机械行业内企业生产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008 年重工业化进程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将继续维持机械行业景气。我们预计我国机械产品未来出口将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由于原材料价格的高涨以及竞争的加剧,具有核心竞争优势以及成本转嫁能力的企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我们继续看好专用设备以及交运设备未来盈

5、利增长,通用设备我们看好机床和轴承等子行业。工程机械行业由于出口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行业需求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政策上的支持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保证了机床行业处于快速成长期。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与企业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强烈感受到社会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求,看到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所需求的人才之间还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势在必行,而且非常迫切。三、机械类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环节的意见和建议三、机械类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环节的意见和建议在走访与调查中,企业老总认为机械类企业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一)机械类企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机械的发展已经

6、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信息技术作用于机械学科的各个分支引起传统理论的根本变化,新的机械工程概念和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工程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等学科高度综合交叉,使机械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开始脱离经验的、感性的、偏重于技术的模式,向着自觉的、理性的,逻辑的偏重于功能目标的设计理念发展。企业对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很大。(二)在中职业教育中,教学模式不能够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课程体系中大部分的课程内容仍是经典的,方法仍是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离散,不能构成一个系统的教育环节。故而,机械类各专业的课程相对比较比,教育内容膨胀,经典的、针对性专业教育内容占有大量的教

7、学时间和课程设置空间。理论课时显式减少实际课时隐式增加。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内容置于次要地位,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三)前沿技术的应用能力需进一步培养。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可靠性设计等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工程机械的设计之中,工程设计专家系统已经处于应用阶段。在设计手段上,脱离了人工计算和绘图的方式,CAD 技术已经从辅助计算发展为全面的辅助设计,各种专业机械的辅助设计软件十分丰富,机械工程专业人员已经无须自己动手编写一些针对性程序,现代大型工具设计软件只需专业人员提出设计思想,创造空间大大的拓展。代表现代制造技术和能力的 CAM 技术发展迅速。在工程机械的运行方面,

8、对于机械的工况分析、判断用耳听、手摸等经验方法已经淘汰,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定量的分析,处理工程机械的运行信息,准确的分析机械的动力学特性和解决维护问题。大型工。程机械系统已经从过剩性维修向预测性维修方向发展。(四)毕业生的素质需进一步培养。在调研过程中,有人力资源部经理提出:当前就业的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并建议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加强应用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礼仪礼貌、吃苦耐劳、责任心、团队意识的训练。四、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环节存在问题分析四、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环节存在问题分析(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9、对于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虽然有一定的定位,但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通过已有学校相关专业和课程来确立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套用别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自身的特色并没有形成。(二)社会适应性差 机械类人才的培养从某种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忽视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定位,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有脱节现象,滞后于市场需求,更难以与国际接轨。校企联合目前还只停留在口头上,缺乏长期的、系统的、实质性的合作。学生实习往往只能做一些简单而重复操作的事情,得不到很深的感性认识,社会适应性差。 (三)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目前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

10、发展,掌握必须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能适应 21 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生产、服务、营销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着重专业知识、轻思想道德、情商的训练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难免因自负、轻浮,对工作挑三拣四,得不到企业重视,并最终流失。五、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五、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一)以行业为导向,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随着制造业的发展,新的岗位需求不断出现。我们将适时组织教师及企业人员共同参加人才需求调研、超前预测分析工作。根据岗位需求情况,

11、设置或调整专业及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所培养的毕业生符合行业需求。(二)以能力为本位、素质为基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的制定中贯彻适应性、整体性的质量观。在企业提供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由我校专家与企业精英、行业专家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分析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等基本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三)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的调整思路1、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基础文化课与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应用型人才是本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在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时,我们始终坚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改变原来单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方式,

12、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健全人格,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2、努力构建“职业能力本位”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职业技能课程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从满足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出发,分析其职业能力结构,构建该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首先,按其职业能力、岗位结构设置课程模块。我们根据国家关于高职高专发展规划的要求,大力革新教育观念,在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上,努力摆脱一般中职课程设置思想的束缚,建立以数控技术“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现数控加工技术、数控原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课程为本专业群各方向的主干课程。3、以突出专业特色为重点,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原

13、来基础课程设置过多、课时量偏大,为了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在课程体系调整中,除增加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时数外,注重“理实一体”。为了让学生适应在岗位群内可转换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就必须增强实践技能课程的通用性,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继续学习的能力。4、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力度大,现代技术含量高。形成了特色明显的针对就业岗位的教学内容新体系。通过广泛的调研及专家论证,确定了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项能力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课程进行了重组或新开课程,构建了“能力岗位型“人才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时,按照专业群中大平台、小模块、定方向的原则,课程设置共分三大模块:即公共与基础

14、课程模块、技术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多门主干课程进行了重组或整合,特色明显、效果好。此外还重点对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两门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增加了课程的实用性。我们的思路是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刻地改革。在人才培养上,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高技能人才。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学制改革不是简单的压缩课程,而是要在经过充分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适当的压缩那些对企业用处不大的课程内容,以实用为基础。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材内容,

15、一切都以就业为导向。我们将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在企业的不同岗位上究竟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群的平台课程以及方向课程的教学内容。最后我们要改革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实用为基础,将案例教学提到重要位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学上我们应该注重联系企业的操作实例,尽可能联系实例来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的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操的能力。(四)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 高素质的教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就必须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优秀的专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

16、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采用多种形式培养专业师资;鼓励教师参加并取得国家劳动部门组织的各种资格证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现代教学手段,扩大师资培养的规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进行顶岗实践,以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项目开发。按照与企业技术同步的原则,所开发的项目重在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争取与校外实训基地有一些实质性的深度合作,既利于本专业学生实训,又利于对社会服务,一举双得。另外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各实训部的建设。(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工学相结合的探索及措施1优化教学方法 加大再造力度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废除注入式的满堂灌,推行互动式、研讨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