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再读《论语》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92013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再读《论语》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再读《论语》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再读《论语》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再读《论语》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再读《论语》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再读《论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再读《论语》(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再读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再读论语论语论语是关于大教育家孔子言行的记录,是一本语录体书籍,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花时间去读的书。在语用学的理论中,笔者对言语行为理论这一部分很感兴趣,所以,想凭着兴趣用西方传入中国的语用学现代理论,去分析一下两千多年前古老中国的本土的语录体书籍论语 ,这种一古一今、一中一外的组合,可能会产生重要的研究成果。论语全书共 20 篇,每篇由若干段言语组成,多是说话人对孔子当时话语的记录,或者是对孔子与学生的对话的记录,因为是语录体的记录,所以特别适合进行言语行为的分析。简单介绍一下言语行为的分类。根据美国学者塞尔的观点,言语行为的一个基本行为分类系

2、统,是由 5 种基本功能类组成的,分别是:宣告类、断言类、表情类、命令类、许诺类。下面我们进行具体的分析。一、宣告类根据塞尔的观点,宣告类是通过人们的言语来改变世界的一类言语行为。说话人必须拥有一个特定机构的角色,而且在明确的特定语境中,这样一个宣告行为才会合适。在用一个宣告类言语行为时,说话人通过言语改变了世界。比如: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学而第一这段言语中,说话者之一孔子的话语就应该属于宣告类言语行为。说话人孔子和学生子贡讨论做人的品格问题,两人是师生关系,子贡的回答让说话人孔子很认同,于是说话人孔子宣告他的

3、学生子贡是一个可以与之探讨诗的品质高尚的君子了。说话人孔子通过自己的话语改变了世界,达到了一种评价的效果。因为说话人孔子是春秋时代私人学堂里面德高望重的老师,有特定的身份教师,在特定的语境中老师面对学生,所以说话人孔子通过自己的言语改变了众人对子贡的看法,而且这个宣告行为非常合适,是由子贡自身的素质决定的。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 公冶长第五在这段言语中,说话人孔子的言语同样属于宣告类言语行为。说话者孔子认为,公冶长是一个女人可以托付终生的人,由于和公冶长的师生情谊,最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冶长,和公冶长从师生关系变作亲戚。二、断言类根据塞尔的观点,断言类

4、言语行为陈述的是说话人相信事件是如何的一类言语行为。在用断言类时,说话人说出的话语都符合他她信念中的世界。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第六在这段言语中,说话人孔子的言语属于断言类言语行为。说话人孔子认为,做人就是要把修养和人的本性二者兼修,才能达到君子的品格,才可以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正是说话人孔子理想中的君子品格状态,更是他一生追求的高尚人格目标,无论是周游列国,还是韦编三绝,孔子终其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理想。我们也可以看出,运用断言类分析论语 ,很容易看出其中人物的个性志趣。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5、” 子军第九在这段言语中,说话人孔子的言语属于断言类言语行为。在说话人孔子的心中,青年人只有不断学习,人生才会饱满,才有更大可能超过老一辈的人,所以这句话是在鼓励青年人勉学。在孔子眼里,有些人庸庸碌碌,空活一把年纪,却没有在事业上有所建树,这种人可能还不如全力拼搏的年轻人。三、表情类根据塞尔的观点,表情类是陈述说话人感受世界的一类言语行为。这类言语行为表示了心理上的状态,也会陈述欢喜、痛苦、爱、憎、乐、忧等等。在使用表情类时,说话人的话语都是来自他/她所感受到的世界。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八佾第三这段言语中,说话人孔子的话语属于表情类言语行

6、为,表达的是喜悦之情。林放向孔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说话人之一的孔子认为这个问题很好,就对另一位说话人林放说“大哉问” ,意思是说“问得好” ,表明说话人孔子很乐意回答这个问题,并且展示了说话人孔子内心的喜悦之情。在这个言语行为中,说话人的感受是由与之对话的林放引发的,但是说话人孔子本身的喜悦是只属于他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就是说,林放也许没有说话人孔子的那种喜悦。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八佾第三这段言语中,说话人孔子的话语同样属于表情类言语行为,但是表达的却是失望无奈之情。季孙氏去祭祀泰山,这是超越传统礼法的行为,因为只有

7、周天子有权利祭祀泰山,反映了当时的礼崩乐坏,说话人孔子愤怒的表示“呜呼” ,可谓一声叹息,说话者孔子的谴责之情溢于言表,但又无能无力。四、命令类根据塞尔的观点,命令类是说话人用话语让别人去做一件事的一类言语行为。它们展示了说话人想要什么。而且这类言语行为可以是积极意义的,也可以是消极意义的。在使用命令类时,说话人试图通过听话人使世界符合自己的话语。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 ”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 雍也第六在这段言语中,说话人孔子的“与之釜” “与之庾”就属于命令类言语行为。孔子的学生冉子为

8、子华的母亲申请粮食补助,说话人孔子就说给予多少粮食的问题。在这段言语中,说话人孔子试图通过听话人冉子使世界符合自己的话语,但是结果没有做到。五、许诺类根据塞尔的观点,许诺类是说话人通过言语,承诺自己会去实施未来事件的一类言语行为。它们表明了说话人的期待。在使用许诺类时,说话人承担的是,想让世界符合自己许下的诺言。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 公冶长第五在这段言语中,说话人孔子的言语“归与!归与!”就属于许诺类语言与行为。说话人孔子听说自己的学生冉求将被重用,所以即刻想回到故土,就对身边人说“我们要回去了” ,这里表明了说话人孔子内心的期待,回到故土(推

9、行仁道) ,说话人孔子想让世界符合自己许下的诺言,即说话人孔子将来想要付出行动,回到故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 述而第七在这段言语中,说话人孔子的言语属于许诺类言语行为。说话人孔子当时认为,如果自己等到 50 岁的时候可以去认真研读易,那么自己的行为就会有更少的过失了,因为人就可以“告诸往而知来者”了。在说话人孔子的心中,他的期待就是 50 岁的时候可以去学习易 ,显然对于当时的说话人来说这是将来的行为。六、结语运用言语行为分析语用学,是不是很有趣味呢?它使论语这本书在我们面前变得鲜明和生动起来,笔者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经典阅读中来,这样也会加深对论语的理解,而且有

10、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学以致用。参考文献:1冯广艺.语用原则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2严辰松.语用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3刘森林.语用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中国语用学研究会.语用学研究第二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6冯广艺.语境适应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7冉永平.认知语用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8张韧弦.形式语用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9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孙亚.语用和认知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