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课间游戏德育实施的实践与研究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990903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课间游戏德育实施的实践与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儿童课间游戏德育实施的实践与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儿童课间游戏德育实施的实践与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儿童课间游戏德育实施的实践与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儿童课间游戏德育实施的实践与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课间游戏德育实施的实践与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课间游戏德育实施的实践与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课间游戏德育实施的实践与研究儿童课间游戏德育实施的实践与研究 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江山市上余镇中心小学江山市上余镇中心小学 周君花周君花一一、课题的提出课题的提出2004 年 2 月 26 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据统计,目前我国 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 3.6 亿,高度重视对一群体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研究德育实效性开展是德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反思传统教育,一些积重难返的弊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德育目标

2、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脱离青少年实际,那些纯而又纯、高而又高的理念与孩子们接触到实际生活存在一定差距,使其难以产生认同感;二是未能有效地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灌输式、说教性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道德规范和规则,使其在德育过程中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三是一些学校的德育往往在较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未能有效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校门后,很难认清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冲突。德育的本质是使个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还是帮助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思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尽管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见解,但无论从哪一角度理解都逻辑地包含着德育“生活化

3、”取向的必然性。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自然、真实和内化的状态下进行,坚持在情感的参与中渗透,走向真实化、生活化,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就要求我们从生活性问题入手,以生活为定向。学校是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课间生活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而游戏又是小学生课间活动的主要内容。在现实中,学生的课间游戏形式花样很多,有跳牛皮筋、弹弹珠、翻纸牌、玩水枪、对抗角力但据我们观察,在众多的课间游戏活动中存在着变相赌博、暴力倾向等一些低级的有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现象。学生中发生一些不良事件因此而起,如近日我校发生两起冲突,其中有一起是一位高年级学生与同学玩纸牌,输了 500 多张,无力还“债” ,竟向一位低年

4、级学生敲诈,要钱买纸牌;另一起是两位男生因课间玩比试摔交,游戏成仇,大打出手,惊动家长。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 ”游戏对于儿童犹如生命那么重要,它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是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游戏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相反低级的粗野的游戏会阻碍学生心理和道德的健康发展。我们老师应关注和帮助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有趣味性的课间游戏,怡情益智的课间游戏,对不良低级的游戏进行矫治和帮助,把遵守“规范” 、崇尚文明科学渗透到每

5、一个游戏中,让学生远离赌博与暴力,让学生在游戏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寓德育于学生的课间游戏中,是德育生活化的具体的一条途径,进行课间游戏中的德育研究,这是现实德育的需要,可见我们的这一课题具有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二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在做这一课题研究前期准备工作中,我们阅读和搜集了较多的相关研究资料,我们注意到下列的一些研究情况:我们国内,游戏中渗透德育的教育思想已在许多学校得到了广泛地推行,已形成“德育生活化” “玩中渗透德育”的共识,确认德育应该更多地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其中江苏常熟谢桥中心小学的小学德育走生活化、活动化、实践化道德路的研究 、威海市

6、长征小学的德育生活化、生活主题化 、上海的体育课游戏的德育渗透与研究 ,以及“课间儿童童谣” 、 “课间三字经诵读”、 “拍手歌”等课间游戏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同样,国外也很重视德育生活化的研究。美国的学校德育极其注重学生玩中学,玩中悟,逐渐普及公民学教育课程,并作为学校培养合格公民的新政策;日本道德教育内容主要从个人自身、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四个方面重新进行了组合;新加坡近二十年来学校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好公民 、 生活与成长 。上述内容表现出来的共同趋势是一致的,不仅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大环境,还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正

7、确的理论依据。我们的课题是儿童德育“生活化”的细化,重在对儿童课间游戏德育的具体目标确立,流程调控,过程生成等,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和提高。开展儿童课间游戏德育实施的实践和研究,我们自认为有一定的创新性。三、课题研究的思路与内容、课题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在对课题作出界定后,我们又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及当前学校德育中最缺失的部分作了仔细剖析,然后对课间游戏德育的学生发展目标作出了如下定位: 1、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成长。 齐美尔说,人的生命是高于生命的生命。人是同时具有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物,而且,人之所以为人,其本质不在于他的自然生命,而在于他的精神存在。 “精神”这个词包括“理性”概

8、念,另外,除了“观念思维”之外,它还包括对原始现象或本质内容的特定“直观” ;同时,它还包括诸如善良、爱、悔恨、敬畏、心灵的惊奇、极乐、绝望和自由抉择等意志和情感活动。 ”可见人的精神生命应该包含理性生命和感性生命两大块,其中感性生命更关注的是“直观” ,是“情绪” “情感” “意志”等活动。只有当人的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人性才能趋向完美。可见, “整个心灵的和谐就是德行” ,德育的任务便在于努力促进人的理性与感性的和谐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成长作为课间游戏德育的重要目标。 2、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接受社会性规则。 首先,这一目标的侧重

9、点不在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了哪些社会性规则,而在于实践活动本身,即加强德育实践活动的过程意识。学生心灵世界的成长是不可预设、不可规划,不被框定的,它并不顺着成人的意志意愿自然发展。学生自有自己的成长轨迹,这种成长是无法替代的。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在亲身参与的实践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19 世纪的哲学家黑格尔说:“人的真正的存在是在他的行为”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行动是生命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人是在自己的劳动生成的。这一切都说明:人是能动的存在物,人是自我生成的。而且,人是在自己的活动中获得发展的,人自身发展的动力不是源于别处,而是源于人的活动本身,是人的活

10、动促成了自己的发展。所以,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弥足珍贵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实践的目的就是实践活动自身” 。因此,课间游戏德育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接受社会性规则强调的是“过程即目的” 。 为此我们确定为此我们确定“农村小学课间游戏德育的实践与研究农村小学课间游戏德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的课题的具体操作思路与内容如下:具体操作思路与内容如下: 1、改善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 教育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往往构成学校的精神文化环境。学生生活于其间,也“浸润”于其间。它对学生的成长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积淀与

11、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将成为德育生活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心理环境也是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心理环境常常是内隐的、无形的、 “弥漫”式的,所以心理环境的改善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其实心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课间游戏德育高度重视心理环境,认为心理环境的改善首先要在学校生活中努力建构起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长期以来在德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少对于教育对象起码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在许多学校里,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种“管理与服从” 、“主宰与追随” 、 “权威与听从”的关系,是“以上对下”

12、 、 “以强对弱”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训示” 、 “告诫”甚至是“塑造” 。处在这样的人人关系之中,学生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阻隔的。所以,只有在学校生活中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使精神相遇的对话关系成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才能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其次,改善心理环境要努力促进语言交往由物性向人性的转变。教育离不开语言,任何教育都发生在语言中,教育应加强对语言的领会,深化语言的意义,把语言积极地纳入人的生活形态之中,而不是单纯地把语言作为工具,语言本身就是目的,教育引导人在语言中

13、生活。反思我们的教育曾是唯知、唯智,指向理性指向“物”的,反映在教育语言上, “告诉式” 、 “指令性”语言在学校教育中就占了极大的比重,教育者常常很顺理成章地以社会代言人、知识拥有者的身份对学生作着知识的传授,同时对学生作着种种认为学生理所当然应该接受的要求。那么此时的教育语言只是工具,它是“物性”的。语言交往由“物性”转向“人性” ,意味着要变“指令性”语言为“协商性” 、 “激励性”语言,在与学生的语言交往中,教育者应更多地用情感唤醒情感,用生命点燃生命,使语言真正作用于人的心灵。 2、改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中亲历与实践。 活动产生人,人在自己的活动中得到改造并逐步形成。

14、“活动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又是生活德育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对人的生成具有相同的意义与价值。传统教育中那种由成人规划、听命于成人摆布的机械接受式活动对学生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意义就不大;把实践活动局限于一种狭隘的生活方式中,让学生仅仅经历“颈部以上的活动” ,对学生的生成与发展也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由此,改善活动过程,首先要让活动成为孩子们熟悉的、喜欢的、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其次要将研究儿童的行为特点,采用和创造符合学生需求的活动方式作为重点。对儿童而言,唯有形象的、具体的、身心一体的活动,才能满足其精神世界不断充盈的要求。所以,形象的、具体的、身心一体

15、的游戏方式将成为儿童成长需要的主导活动方式。改善活动过程就意味着在学生活动的启动、展开和小结阶段,教师都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改革教育评价,以评价促发展。 以往的教育评价重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的主要内容常常侧重学生的认知能力或水平,评价的主体常常是教师,评价的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德育生活化认为教育评价应发挥其激励和引领作用,所以重视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首先,从评价的主体来看,主张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结合。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反省的意识和能力,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从评价的内容来看,德育生活化更应注重以学生的精神面貌、情感态度的发展、社会性规

16、则的形成等作为衡量的主要内容,给予不断的激励和鼓舞。 再次,从评价的过程来看,主张采用纵向性和个体化评价。即从评价促进发展这一功能出发,不作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横向比较,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的过程性成长中作纵向比较,以不断地得到自我认可,确定新的发展目标。 最后,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这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需是符合儿童特性的,满足儿童需要的,具有儿童特点的,被儿童认同的,而且还能使儿童体验成功,获得快乐。 学校各部门、年级教研组以及教师个人都应围绕以上三方面的研究,确定子课题及支课题系列。 四、课题研究的阶段划分四、课题研究的阶段划分 (一)准备阶段(2006 年 10 月2006 年 12 月)进行文献研究;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提交专家组指导并进行论证,并进一步修改、完善方案;各部门、年级教研组、教师个人制定子课题方案。 (二)实施阶段(2007 年 1 月2007 年 7 月)进一步学习理论,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每学期认真做好一次总结,在总结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并及时发现典型,采用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