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原理与应用》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88197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原理与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社会学原理与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社会学原理与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社会学原理与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社会学原理与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原理与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原理与应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卷(期末考试试卷(A A 卷)第卷)第1页页 共共7页页2020 1212 2020 1313 学年第学年第 1 1 学期学期文学院文学院 中文中文 系系 文秘文秘 专业专业 1010 级级社会学原理与应用社会学原理与应用课程期末考试试卷(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 A 卷)卷) 班别班别 学号学号 姓名姓名 成绩成绩 阅卷教师签名:阅卷教师签名: 有人说,高房价已经使中国的中间阶层(中产阶级)消失了,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中国是否存在中间阶层及其理由?如果存在,这个阶层的前景如何以及对中国的阶层结构有何影响?(100 分)要求:1、课程论文字数不低于 3000 字2

2、、坚决杜绝抄袭,否则以零分计算。3、如有几份试卷完全雷同,雷同者全部以零分计算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卷(期末考试试卷(A A 卷)第卷)第2页页 共共7页页中间阶层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中间阶层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摘要】:众所周知,当代中国社会不仅是一个处于高速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社会,而且还是一个经历渐进式制度转型的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不断重组、分化,中间阶层崛起、发展遭遇这种种困境。目前的高房价使中等收入层望而却步,再加之政治影响力低下,导致了中间阶层的艰难发展。只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不断走向发展、公平、进步与和谐,社会

3、中间阶层的数量才会不断壮大,价值才会日益凸显,从而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关键词】:高房价 中间阶层 社会结构 影响一、中间阶层的界定中间阶层是个争议的话题马克思在他的论著中谈到了中间阶层,如在共产党宣言中,除了对资本家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进行分析外,他还谈到:中间阶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存在,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美国著名的社会学专家米尔斯在他的著作中对中间阶层定义又有新的看法,他将马克思著作中的中间阶级看成老中间阶层,而将随着时代进步而产生的“白领”称为新中间阶层。

4、包括政府管理人员、大公司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结合中国国情,从当今社会学的研究发现,衡量中间阶层的标准是指收入与财产、价值取向、职业特征、自我感知等趋同及社会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卷(期末考试试卷(A A 卷)第卷)第3页页 共共7页页评价与认同一致的一个群体。简单的说,中间阶层是位于上层阶层与下层阶层的中间。中间阶层的壮大,有利于缓冲贫富的分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社会阶层,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这些人群构成了中间阶层的主体,他们是维系社会

5、长治久安的社会力量,如何完善他们的成长路径,是形成良性循环的社会稳定和民主保障的必然条件。2、高房价使中国的中间阶层遭遇“滑铁卢”高房价,耗光了中间阶层的积累,也透支了他们的未来。自 2009 年初开始,城市房价出现了又一轮的报复性上涨。尽管自 2010 年 4 月中旬以来国务院新一轮调控房价的措施密集出台,由于政策效能的发挥需要一个等待期,高房价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现今城市的高房价即便对收入居高的中等收入家庭而言都难以承受,更何况对一般中低收入家庭了。现今的中国社会,贫富日益悬殊,原地踏步就会变成中低阶层。而房价的高歌猛进,使一部分中产阶层已经开始陷下去。以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为例,在北京打

6、拼了 10 多年的陈先生家庭年收入在 20 万元左右,一年光月供就需六七万元,占去三分之一。再加上孩子的教育、老人的赡养、管理费、水电煤气费、日常生活成本等,生活也是捉襟见肘,哪里还有再教育、再发展、再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卷(期末考试试卷(A A 卷)第卷)第4页页 共共7页页投资的能力?打拼十年尚且为房所累,工作三五年的白领中产情何以堪!披上“房奴” 、 “孩奴”等多重身份,疲于奔命的“中间阶层”何谈“壮大”?无怪乎当社会学家陆学艺说我国 23%的人属于中产行列时,大家惊呼“被中产” 。正如蜗居中所呈现的那样,年轻人先是东拼西凑攒齐首付,然后对付房贷月供高房价,不但耗光了他们的

7、积累,也透支了他们的未来。难怪最近媒体经常报道说,很多白领不堪高房价等生存压力,纷纷逃离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那套高价的房子成了中间阶层的“滑铁卢” 。我们一直冀望一个不断壮大的中间阶层,能支撑起一个橄榄形的稳定社会结构,但在收入少、负担多、税负重、房价高的重压之下,如何给中间阶层解压减负方能担此厚望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3、中国的中间阶层中国国情研究会秘书长张仲梁专门提出了“新中间阶层”的六大标准:一、具有较高学历,受过专业化训练;二、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工作;三、以工资薪金谋生;四、对社会公共事务有一定的发言权及影响力;五、强调自我成就、自我实现,对社会意识形态有相当的影

8、响力;六、拥有生活必需的体面财富、闲暇时间。那么,按此标准中国有多少人属于“新中间阶层”?2006 年一项名为“新中间阶层生活调查”的结果公布,人们关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卷(期末考试试卷(A A 卷)第卷)第5页页 共共7页页注较多、争议最大的是:是否应该把调查对象的收入定在大城市2000 元以上,中小城市 1500 元以上。而事实上,从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中国有些人群勉强可以称得上是中间阶层,但政治学意义上的中间阶层在中国尚不存在。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言:在美国,无论是政治上的保守与激进,中间阶层其实都有一个 common ground,这就是自由的传统。这样的共同价值,在中

9、国所谓中间阶层中是没有的。没有类似核心价值整合的人群,很难说是一个真正的阶层。这其实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最主要是能够被算做中间阶层的这些人没有一个能够表达意见、行使政治权利、实现自己政治利益的顺畅渠道。在政府与社会关系理得比较顺的国家,中间阶层作为社会中坚阶层,对政治事务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可以通过舆论压力、投票选举等方式表达或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影响大小政治事务。由于中间阶层良好的教育背景与广泛的代表性,又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他们对于政治的这种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实际上保证了政治的良性运转,保证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在中国,新兴的类似于国外中间阶层的这一人群,虽然在社会经济中已渐具影响力,但在政治

10、上,并没有多少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即使可以就某些问题形成舆论,也没有进入操作层面的体制保证。如此,所谓中间阶层影响力有限,不可能是社会中主导性的力量。4、发展中产阶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卷(期末考试试卷(A A 卷)第卷)第6页页 共共7页页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社会转型正进入一个新阶段;新阶段最明显的体现是社会中间阶层的形成,新阶层的出现意味着社会结构正逐步走向合理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处在社会底层的还是占据大多数,社会的结构犹如“金字塔” ,要想社会发展稳定,社会结构就要发生重大变化,而中间阶层的扩大,意味着“金字塔”结构的转变,即下层逐步

11、向中层流动,最终达到符合稳定发展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现阶段中国的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具体表现为: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示范功能 如在市场 经 济 活 动 中,遵 守 交 易 规 则,以促进“公平竞争”的社会规范的形成。2.现代化社会价值观及社会规范的创建引导功能 如在社会生活中,积极进取,勇于创新,遵纪守法的精神; 平和开放的心态; 在公共生活领域讲文明讲秩序; 积极参与有益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社会公共事务; 辅助弱势人群尊重个性选择; 以合法手段积累财富,并适时回报社会,等等。3.社会利益矛盾的缓冲功能 在社会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社会分层结构中,中间阶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均居于

12、中间状态,其一旦获得合法性地位及社会认同,便有可能发挥该层的“中间价值” ,即预留社会政策调整空间,以缓解上、下两层的矛盾冲突。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形态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所谓两头小是指,拥有较多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处于最高和较高社会等级的阶层规模较小;而拥有的各种资源最少甚至没有什么资源,处于较低和最低社会等级的阶层的规模也很小。所谓中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卷(期末考试试卷(A A 卷)第卷)第7页页 共共7页页间大则是指,就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而言,社会的绝大部分成员处于社会的中间等级位置,属于社会中间层。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是当代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

13、阶层分化的重要特征。我国社会中间阶层既具有一般社会中间阶层的历史共性,更具有中国独特的发展逻辑,并在经济地位、政治行为、文化品格、阶层意识等方面体现出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发展特征,从而与其他社会阶级阶层区别开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参考文献1、刘建伟.“中间阶层”概念探讨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03) 2、陈智锟.浅析中国“中间阶层”的阶层意识及其社会功能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2(03) 3、李萍.关于我国中间阶层的思考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2) 4、张伟、李琳.当代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特征探析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