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候李昌平直言三农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5987298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98 大小:6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候李昌平直言三农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大气候李昌平直言三农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大气候李昌平直言三农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大气候李昌平直言三农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大气候李昌平直言三农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气候李昌平直言三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候李昌平直言三农(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大气候-李昌平直言三农本书充分涵盖了三农问题的各大主要方面,包括农村改革三十年的回顾,新农村建设与农 村发展道路,新农村土地制度建设,新农村治理制度建设,新农村金融建设,粮食与农产 品安全问题,话语体系沟通,扶贫方式探讨等,结合三鹿奶粉事件、猪肉价格飙升等最新 事件,以及三中全会文件、中央一号文件等最新政策,为您展现一个特殊视角下的中国农 村。回首 30 年我们有最好的农民1978 年,安徽省小岗村的 17 位农民, “分田单干” ,不推自广,开启了我国农村改革 发展波澜壮阔的 30 年。对于这 30 年当中,农村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无论给予多高的 评价都不过分。30 年农村改革,是农民不

2、断创新的 30 年,是农民不断奉献的 30 年,是农 民经历巨大变迁的 30 年,是农民忧喜交加的 30 年 30 年,中国农民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但没有改变的是,农民,依然还 是那个农民。序 一 序 二改革与折腾从我过去的改革故事说起(1). 改革与折腾从我过去的改革故事说起(2). 改革与折腾从我过去的改革故事说起(3). 改革与折腾从我过去的改革故事说起(4). 改革与折腾从我过去的改革故事说起(5). 改革与折腾从我过去的改革故事说起(6). 改革与折腾从我过去的改革故事说起(7). 30 年农村改革,三步走了大半步(1) 30 年农村改革,三步走了大半步(2)中国有世界上最好

3、的农民(1) 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农民(2) 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农民(3)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农民(4)农民自主性与中国自主性(1)农民自主性与中国自主性(2)农民自主性与中国自主性(3)新农村建设的大气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什么是 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什么道路?如何建设? 纵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 纵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 纵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 纵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表象、阻力与突破口(1) 表象、阻力与突破口(2) 表象、阻力与突破口(3) 海峡两岸,农业发展比较(1) 海峡两岸,农业发展比较(2) 海峡两岸,农业发展比较(3

4、) 寄托于资本家的农民增收梦,该醒了!(1) 寄托于资本家的农民增收梦,该醒了!(2) 寄托于资本家的农民增收梦,该醒了!(3) “菲律宾道路”走不得(1) “菲律宾道路”走不得(2) 粮食与农产品安全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制定“三农”政策的出发点。粮食安全问题与土地政策相关,与 城市化相关,与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相关,与能源产业政策相关,与气候、生态和水资源相 关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制定“三农”政策应该考虑的至高无上的目标。不搞清粮食安 全问题, “三农”政策就不会有“科学性”和“稳定性” 。农产品(食品)安全,过去一直不受国人重视。随着全球化和产业化日益深化,人的 生活品质和对生命价值认识的不断提

5、高,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要了。 粮食与农产品安全的现状与意义(1) 粮食与农产品安全的现状与意义(2) 粮食与农产品安全的现状与意义(3) 国际粮价飙升,我国或大有机会(1) 国际粮价飙升,我国或大有机会(2) 农民愿种粮,总理才不慌 猪肉涨价该如何“宏观调控” (1) 猪肉涨价该如何“宏观调控” (2)农产品(食品)安全与农民组织 几篇扶贫日记 2003 年,我加入到了香港乐施会西部扶贫发展的工作中。这六年,我看到了很多过去 想象不到的人、事和因果关系,使我对全球化、现代化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国有了新的认 识,对中国“三农”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六年,我写了很多“扶贫日记” ,这里收录了几 篇,希望

6、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自己背后的另一个中国。 崇敬和回报穷人的美德 崇敬和回报穷人的美德(2) 崇敬和回报穷人的美德(3) 有这样一个医疗合作社(1) 有这样一个医疗合作社(2) 百年石门坎(1) 百年石门坎(2) 百年石门坎(3) 只有走中国道路,中国农民才有出路(1) 只有走中国道路,中国农民才有出路(2)后 记 -杜导正(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前署长)一直关注中国“三农”问题的李昌平同志,最近几年,虽然没有在农村基层工作,但 仍然把下农村基层搞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李昌 平同志对农村有调查,有了解,而他又善于思考,所看、所思、所想后,就一定要说话, 一定要发言

7、。他要说的话,就形成了一本书。书稿出版前,他送给我,希望听听我的意见。我不是农村问题专家,应当说,对农村问题没有研究。但是,60 多年的经历,使我逐 渐形成这样一个看法:我们党只有解决好了农村问题,我们国家的经济才能发展得好,社 会才能安定。从建国 60 年的历史来看,1949 年至 1955 年,我们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村在一场大的战 乱后,迅速地恢复了元气。而到了 1955 年“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 ,1956 年生产资料实 行公有制后,我们就开始逐步地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到了 1958 年,我们就被胜利冲昏了 头脑,搞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那时,错误是全党性的,主要是主观主义、脱离群

8、众、 “左”倾冒进。应当说,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对农民欠债了。人民公社存在的 25 年间,前后两次给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农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第一 次大灾难表现为 1959 年至 1961 年三年间的人口非正常死亡和正常出生率的锐减。第二次 大灾难表现为“文化大革命”结束时的农业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相当大比例的农民生 活水平不如 20 世纪 50 年代的前半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顺应亿万农民的要求,连续发布关于农村问题的五个 “一号文件” ,在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但迅速解决了长期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 而且突破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僵化模式,向商品市场经济迈出了决定性的

9、一 步。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状况比改革前 大有改善,这是肯定无疑的。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工农、城 乡差距加速扩大;农村基层政府机构和人员过度膨胀,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收入增长缓 慢,农业投入不足,由此而衍生出自然灾害、环境保护问题、盲流问题、高犯罪率、内需 不足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2000 年 3 月,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李昌平同志,看到了这些问题,在给中央的上书 中,将其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成为流行一时的名言;“三农”问 题也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农村问题老专

10、家、我的老朋友杜润生同志说:“李昌平不 是第一个提出三农问题的人,但以一个乡党委书记的身份,系统提出、以数据说话、 以亲身经历讲话的,他是第一个。 ”李昌平同志能做这“第一个” ,说明他是一个对国家有 责任感的人。离开基层以后,李昌平同志继续保持了这种责任感,他不断地在农村搞调查,继续进行研究。这一本新书,就是他近一两年来的研究成果。翻看了这本书后,尽管他在书中的观点不能完全代表我对农村问题的看法,但是,他 书中所弥漫的那种对国家饱含责任感的情怀,依然让我很感动;他对农村问题的思考,也 可以引起诸多农村问题专家的关注。尤其在国家致力于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 天,正需要更多的情况调查和建

11、议,作为政策的参照,而这也是我向读者推荐这本书的理 由。是为序。一本为农民寻找出路的书陆学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2001 年的夏天,李昌平到办公室见我。因为都是搞“三农”的,一见如故。他说:我 想做你的博士生。我说,考社科院博士生的外语关不好过,恐怕一两年你考不下来。中间, 他问,初来北京,不知做什么?怎么做?我说,你最好先读几年书,更要读懂社会这本书。 自此,我们常有来往,成了知交,谈得多的是“三农”话题。最近昌平寄给我一本为寻找农民出路的书稿,要我写个序。这是他继我向总理说实 话 我向百姓说实话之后要出的第三本书。李昌平像我一样,出身农民,有浓重的农民 情结。硕士

12、学历,干过 17 年基层干部,干过多年的记者编辑,在国际著名的农村发展组织 (香港乐施会)有六年扶贫实践,现在是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昌 平的经历是特别的,也是难得的。李昌平常说,中国表述“三农”问题有四套话语体系: 农民话语体系、官方话语体系、学者话语体系、NGO 话语体系,这四套话语体系相互交流 很困难,需要翻译。确实如此。可以自由在四套话语体系中交流和“翻译”的人极少,李 昌平就是一个。所以,李昌平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对农民出路的探索也与众不同。书中有很多有价值的观点。比如,他的“农业三阶段论” ,将非常复杂的问题抽象出 “一般规律” ;他比较了“日韩台模式”和“菲律

13、宾模式”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农民 出路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见解;他阐述了农民自主性与国家自主性的高度一致性,很有解 释力,发人深省;他对粮食安全、土地改革、 “三农”现代化道路、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 城乡统筹、农村金融、乡村自治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相信会给读者很大的启迪, 尽管有人不一定同意他的见解。本书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是李昌平在 17 年基层工作中“改革 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在香港乐施会工作中做“农村发展试验”的总结,这也是此书与其 他学者专家的书的不同之处。基于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后,农民没有减少反而增加的事实,李昌平提出:假如中国不 减少农民,农民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中国不可

14、能现代化;假如中国减少农民,将农民转变 为“农民工”越多,中国“农民工人问题就更加严重,中国也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他将这 个难题命名为“李昌平难题”或“中国难题”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应 对金融风暴,要加快“出口拉动型” “外向依附型”经济模式转变的时候,更有意义,但只 能叫“李昌平难题” ,不能说是“中国难题” 。因为这个问题是可解的,中国会解决好这个 问题。类似这样的“难题”曾经不断有人提出来。1949 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中国人 口在 18、19 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 ”20 多年前,一位 有院士头衔的部长出版了一本书,说中国这点国土

15、和资源,最佳的承载能力是只能养七亿 人。1994 年,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布朗发表了一篇惊动中国朝野的文章谁来养活中国? ,预言“粮食的严重短缺将会使中国的经济奇迹过早结束。 ”这是又一个外国人提出来的 “中国难题” 。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 1996 年,中国农业特大丰收,粮食总产超过 5 亿吨, 从此结束了粮食长期短缺的局面,变为“基本自给,丰年有余”的格局。这几位提出的难题,都是在中国人多这个问题上被难倒了。李昌平提出的难题,也是 被中国人多这个问题难住了。其实,李昌平也说:“农民的出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 化、城市化的核心任务是将农民变为市民。这近乎是普世道路 ,没有人怀疑。 ”欧洲、

16、美国、日本、 “四小龙”都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解决了农民问题,实现了现代化。中国也 将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解决农民问题,实现现代化。不过,我们的走法、做法与他们不同, 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国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解决农民问题,实现 现代化。改革开放 30 年来, “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总体上说, 我们是成功的,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2007 年,我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1840 年以来, 中国什么时候有过今日的气势。具体地说,我们的工业化搞得很有成绩,但城市化很不成 功,而且至今还在继续“摸石头” 。李昌平看到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城市化不当引出的诸多问题。世界上哪有一个现 代化国家,关起城门只搞工业化,不搞城市化,不让农民进城的。所以,就有搞了 50 多年 工业化,农民却反而增加 4 亿多人的咄咄怪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