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研一的翻译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5987018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研一的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给研一的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给研一的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给研一的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给研一的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给研一的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研一的翻译(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 junkUNIT3 text A1 互联网从来都不乏疯狂透顶、野心勃勃的主意。这些主意大多没跑出将 我们炮制出来的酒吧就自生自灭了。有些主意红火一时,但很快就栽了跟头。 还有一些虽然坚持了下来,但是虎头蛇尾,无足轻重。然而,偶尔也有一个大 成功。 2 成功者凤毛麟角,维基百科便是其中之一。就连其创始人 38 岁的科技企 业家吉米威尔士都承认,创办该网站是个“疯狂透顶”的想法:维基百科是一 个免费、自由的在线百科全书网站,任何人都可以添加内容并进行编辑,它没 有编辑,没有校对大军,没有专人检查内容是否属实;事实上,这里没有一位 全职人员。换句话说,传统百科全书的概念和它风马牛不相及。 3 说

2、它玩不转的理由很多,说它尽善尽美也差得很远,但是不到四年的时 间里,它的词条已经突破了 100 万大关,这些词条由从阿尔巴尼亚语到祖鲁语 的 100 种语言写成。 4 对维基百科迷来说,它是一个极好的研究资源尽管用起来尚需审视; 它还是在互联网上通过协作而取得成果的楷模,其成功令人难以置信。诋毁它 的人大多来自传统百科全书界和图书管理学界。对他们来说,它几乎不配“百 科全书”这个称谓。 5 我们不妨引用数字来说明维基百科的成就。在庆祝不到四年的时间里第 100 万个词条(一篇关于哈萨克斯坦国旗的希伯来文章)发布之际,正值牛 津国家传记辞典最新版发行。该词典历时 12 年才编撰完成,但是它收入的

3、 传记只有寥寥 5.5 万条,而花费却高达 2500 万英镑。到目前为止,维基百科 还是威尔士一人赞助的,但目前的总支出依然是大约 30 万英镑。 6 新版的大英百科全书正文有 4400 万字。而维基百科的总词量已经 超过 2.5 亿了。最新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的印刷版收入了 6.5 万词条,在线 版有 7.5 万个。而维基百科英文网站所收入的词条大约 36 万之多,而且新的 词条与日俱增。 7 但是,如果质量不好,数量再多也没有用。这正是争议的原因。 8 图书管理员兼互联网顾问飞利浦布拉德利认为:“从理论上讲,这是 个不错的想法,但是实际上,我是不会用它的;而且我觉得任何图书管理员都 不会使用这

4、个网站。主要原因是它缺乏权威性。对于印刷的出版物来说,出版 商必须要保证其数据的可靠性,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饭碗问题。但是想维基百 科这样的东西,过一阵子就完了。 9 威尔士是这样回应的,他承认维基百科模式带来的结果绝对不会没有错 误(他们已经在网站上阐明了这一点),但是他还提到了本月出版在一家德国 科技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将维基百科与两部老牌传统数字百科全书: Brockhaus 与微软的 Encarta 进行了比较。文章对三种百科全书在广度、深 度及内容的易理解程度、搜索难易度和多媒体的质量进行了评测。维基百科轻松胜出。 10 硅谷评论员兼 We the media 的作者丹巴是许多特

5、立独行的维基迷中 的一员,他说:“我并不赞成有任何人说维基百科是一个传统百科全书的绝对替 代品。但就我所知道主题而言,我发现维基百科与我所找到的其他任何资源一 样准确。” 11 事实上,维基百科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现在每天大约有 3000 新词条加 入进去(其中大约 700 到 800 是英文词条);随着网站规模的扩大,在网站 上对词条进行编辑的次数也与日俱增。今年九月,平均每篇文章被编辑 11 次。 有关以巴冲突的词条今年一年就被编辑了 250 多次。 12 事实上维基百科揭示了百科全书中通常鲜为人知的一面,即隐藏在每个 词条背后数不清的决定。维基百科与其他百科全书唯一的不同之处是,维基百 科

6、的决策无休无止,起码可以说,争论往往十分激烈。 13 威尔士称,在他的百科全书里,词条“就像香肠一样:你可能喜欢它的 味道,但未必想了解它的制作过程。” 14 它还可能有点像无政府状态。而且,鉴于缺乏中央管制,严格上说,它 确实处于无政府状态,然而,使之行之有效的因素有三: 15 第一是其所有权,以及没有商业需求的压力。该网站是由志愿者来操纵 的,现在归基金会所有,这就意味着人们自愿为这一事业付出时间和知识财产。 它设法将每年的运作费控制在 10 万美元以内。 16 第二是首要的编辑原则,即所有文章均应体现一个“中立观点”。据威 尔士称,这既是一条编辑方针,也是“让人们合作共事的一项社会技能”

7、。 17 第三(这可能是最关键的一条),是它形成了一个异常错综复杂而又民 主的社会工作秩序,使得这个庞大而杂乱的项目有章可循。 18 为维基百科供稿或者编辑文章的“维基百科人”成千上万。但是,据威 尔士称,其核心团队大约只有 200 人,这些人目前相互都很熟悉。在这个核心 圈以外还有约 2000 人的核心队伍,上个月他们每个人都有 100 次以上的编辑。 在这个核心之外,还有大约 10000 人,他们每人至少会进行 5 次编辑。他们 当中有行政人员、政府官员、管理人员、开发人员等等,他们各有不同的技术 等级和管理权限。 19 整个体系在网络上一目了然。编辑方针及策略都张贴在网页上,以供人 们进

8、行讨论和投票。虽然维基百科的内容会自动而无序地增加,但维基百科的 社会构成,如果不经核心团队准许,不会发上改变。 20 在成功面前,威尔士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 他正在进行协商,想把维基百科的一部分付梓并在非洲发行,以此作为实现 “将免费的百科全书送到每个地球人手中”这一远大抱负的一步。疯狂透顶? 野心勃勃?绝对是!但是看看他们在过去三年半时间里的斐然成绩,如果你打赌 说他们不会成功,那你可能也同样疯了!UNIT8 text A1 音乐环绕着我们,这是我们获得音乐的唯一方式。一段令人振奋的管弦 乐高潮部分可以使我们热泪盈眶、精神抖擞。背景音乐的高潮部分使得电影和 电视节目

9、给以感情上的冲击。球类活动上的风琴弹奏者使我们欢聚一堂,屹立 欢呼。父母轻声哼唱安抚婴儿(以减轻痛楚)。 2 而且我们的喜爱有着深厚的渊源:一直以来,我们把音乐视作文化的曙 光。30,000 多年前的早期人类已在世界各地吹骨笛,打击乐器和用竖琴 所有已知的人类社会都有音乐。事实上,我们对音乐的欣赏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年仅两个月的婴儿,都知道转向和谐或愉快的声音,而远离不搭调的。交响 乐的尾声振奋人心,就像我们吃巧克力或者可卡因一样,相同的大脑部位会愉 悦不已。 3 这才是一个有趣的生物之谜:为什么音乐被广泛深爱、有牵动感情的独 特能力而且对人们来说普遍而重要?它的出现会像新墨西哥大学的杰弗里

10、F.米 勒指出的那样,能增强人类赖以生存的某种方式,如促进求爱吗?另一方面, 如哈佛大学的史蒂芬平克所言,音乐只是一场听觉盛宴在进化过程中能满 足大脑幻想的快乐事件? 4 为什么音乐对我们如此普遍而重要?神经科学家还没有最终的答案。但 近年来,我们已更具体地理解了大脑在哪个部位以什么方式处理音乐,这应该 能为回答进化问题奠定基础。总的来说,在对有脑损伤的患者与健康人成像的 研究时,意外发现大脑没有专门对音乐的进行分区。音乐分布于整个大脑的许 多领域,包括那些通常涉及其他种类认知的部位。活跃的地区,随着不同人的 个人经验和音乐训练而改变。耳朵有与其他任何感觉器官相比最少的感觉细胞 与占据 100

11、 万个光感受细胞的眼睛相比,耳朵只含有 3500 个内毛细胞。 然而,我们对于音乐的心理反应是异常灵活的,哪怕是一点点的研究,都可以 “重新调整”大脑处理音乐输入方式。 5 在现代影像学技术的问世之前,科学家主要是通过研究病人才逐步了解 大脑内部音乐的运作,研究的对象包括著名的作曲家们,他们由于受伤、中风 或其他疾病的原因而有大脑缺陷。例如,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在 1933 年开始表 现出病灶性大脑退化的症状,其中分离的脑组织萎缩 。他的概念能力保持完好 仍然可以听到并记住他过去的作品以及弹乐谱 。但他不能写音乐。说起他 提出的歌剧贞德,拉威尔时,他对一位朋友吐露,“. .这部歌剧在我的脑海 里,

12、我能听到它,但我绝对写不出来,就这样,我再也写不了自己的音乐了 “。这事件提供的观点是:大脑可能没有一个特定的音乐中心。 6 此外,另一作曲家的经验表明:大脑独立处理音乐和语音。俄罗斯作曲 家谢巴林,在 1953 年患中风后,再也无法说话或理解讲话,但他一直保持着 作曲的能力,直到十年后他去世。因此,独立处理的假设是真实的,虽然较近 期的工作,取得了更加细致入微地了解,音乐和语言所共有的特征是:都是沟 通的一种手段。而且有各自的语法,一套适当的支配元素组合(分别是注解和 文字)的规则。据帕特尔在圣迭戈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影像学检查结果表 明,在额叶正面的一块区域有音乐和语言的语法构造,而大脑

13、的其他部分处理相关的语言和音乐。 7 成像研究也给了我们一幅关于大脑对音乐反应的相当细致的图片。放在 关于耳朵通常如何传递信息给大脑的这种环境下,这些结果最有意义。像其他 感觉系统一样,听觉系统是分层排列的 ,它包含从耳朵到最高水平听觉皮层的 一连串的神经处理站 。声音的处理过程,比如音乐的音调,是从内耳(耳蜗) 开始的,它把复杂的声音,比如小提琴发出的声音,分割成基础的构造频率。 耳蜗然后沿着听觉神经的神经纤维通过一系列的神经元放电传达信息。最终, 这些队列到达颞叶的听觉皮层。不同的细胞在大脑听觉系统特定的频率下响应 最好;邻近的细胞有重叠的调谐曲线,所以没有间断 。事实上,由于邻近的细 胞

14、调试到类似的频率,听觉皮层就在其表面形成一幅“频率图” 8 尽管大脑对音乐本身的反应更加复杂。音乐包括一系列的音调,而且对 其的认识依赖于对声音之间关系的领会。大脑的许多区域涉及处理音乐的各个 组成部分。拿基调来说,它同时包含频率和响度。曾经,调查人员怀疑,当一 种频率被发觉的时候,调整到这一特定频率的细胞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响应。 9 但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我和托马斯 M McKenna 在加州大学欧文分 校的实验室工作,关于这一概念我们提出了疑问,那时我们在研究轮廓,那是 一种音调上升和下降的模式,它是所有旋律的基础。我们使用相同的五个音组 成的旋律构建不同轮廓,然后记录猫的听觉皮

15、层中单个神经元的反应。我们发 现,细胞反应(外排数量)随着轮廓的变化而变化。响应依赖于一个给定的频 率在旋律中的位置;当音调排在其他音调之后而不是放在首位时,细胞可能会活 动得更剧烈。此外,当音调处于一个递增的轮廓而不是一个下降或者更复杂的 轮廓时,细胞会对相同的音调产生不同的反应。这些发现表明,旋律的模式会 产生影响:在听觉系统中的处理过程并不和在电话或者立体声系统中的简单转 播一样。 10 大脑反应还取决于听者的经验和训练。哪怕是一点点的训练,也可以迅 速改变大脑的反应。例如,直到大约 10 年前,科学家们才相信在听觉皮层里 每个细胞的频率是固定的。然而,我们在轮廓方面的研究,使我们怀疑,

16、在学 习过程中细胞调音可能会改变,从而某些细胞对能引起注意力或者已存储在记 忆中的声音变得格外敏感。 11 为了找到答案,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乔恩 S ?马琴,让-马克和我进行 了一系列实验,当一个实验对象认识到某些曲调有着无法解释的重要性时,我 们发出这样的疑问:听觉外皮的基本结构改变吗?我们的小组首次让豚鼠听很 多的调子并记录听觉皮层的各种细胞的反应,以此来确定哪些音调所产生的最 大响应。下一步,我们操作的对象是把一个具体的、不太受喜欢的调子变成一 个温和的足部冲击信号。豚鼠在几分钟内了解到了这种联系。然后,一结束训 练以及在以后的两个月的不同时期里,我们再次确认了细胞的反应。神经元的 调节偏好已从原来的频率转变成信号音。因此,学习能够重新调试大脑,使更 多的细胞行为显著的声音反应更佳 。 12 总体而言,迄今为止的研究结果表明,音乐具有生物基础而且大脑拥有 对音乐的功能性组织。似乎相当清楚,即使在这个调查的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