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45985776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长恨歌长恨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 2、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2、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师:有一个爱情故事

2、缠绵悱恻,有一则神话传说哀婉动人,有一首叙事长诗回肠荡气, 这就是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长恨歌 ,今天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荡气回肠的诗歌。 二、知人论世 介绍白居易及写作背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P5 注释。教师补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重视诗歌讽 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其讽喻诗如新乐府 、 秦中吟 ,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 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 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唐玄宗李隆基,又称“

3、唐明皇”。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玄宗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 被玄宗看中,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中。后被立为贵妃,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 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 荒废朝政。加上杨国忠为非作歹,朝政日渐败坏。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与 杨贵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马嵬坡,羽林军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 如请, “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盩厔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 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 随着时间的流逝

4、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 。 三、诵读欣赏,并要求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四、师生合作研习内容把握,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第一层: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对唐玄宗重色轻国的讽刺与批判)内 容:玉环入宫、得宠,杨家显赫交代长恨之因,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 思 考: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2、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试作具体分析。明确:“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 城的美貌。

5、教师: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 50 年以后写的长恨歌 ,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 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 是谁呢?明确:李白。(有关杨玉环美貌的相关链接:李白的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见到云就使人想到她的衣裳,见到花使人想到她的容貌,春风吹拂着栏杆,在露水 滋润下的花朵更为艳浓。如此美人若不是在神仙居住的群玉山见到,也只能在瑶池的月光 下才能遇到了。 】清平调之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贵妃)您真像一支沾满雨露、芳香浓郁的盛开的牡

6、丹花啊!传说中楚王与神女在 巫山的欢会那只是传说而已,哪能比得上您受到君王的真正的恩宠呢?就算可爱无比的赵 飞燕(西汉汉成帝的皇后。在中国民间和历史上,她以美貌著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 是她和杨玉环,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同时她也因美貌而成为淫惑 皇帝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 ,还得穿上华丽的衣裳化好妆才能比得上。 】清平调之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牡丹与贵妃都如此美丽动人,使君王直笑着看,此时心中有再大的恨意,只要和贵 妃一起来到这沉香亭畔的牡丹园,也会被消散得无影无踪了。 】教师视学生情况可引导学生讨论: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

7、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明确: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 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 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 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 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3、哪些句子描写出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专宠?明确:“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不重生男重生女” 4、作者重

8、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作者的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明确: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 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 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 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在他们缱绻于 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 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作者感情: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作者态度:讽刺与批判。第二层:渔阳鼙鼓动地来夜雨闻铃肠断声补充材

9、料:马嵬兵变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 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 1300 人和 24 名宫 女出逃,大将陈庇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诬说杨国忠通 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 ”这下可把唐玄宗难 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他低着头站了半晌,才说:“贵妃住在内宫,怎么 知道杨国忠谋反呢?”高力士知道不杀杨贵妃,不能平息兵士的气愤,就说:“贵妃是没有 罪,但是将士们杀了杨国忠,如果留着贵妃,将士哪会心安。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将士心 安,陛下也安全了。 ”唐玄宗为了保自己的命,只好狠了狠心,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别的 地方

10、,用带子勒死了。时 38 岁,已追随皇帝 17 年。将士们听到杨贵妃已经被处死,总算 消了口气,才撤围回营。内 容:马嵬兵变 贵妃缢死入蜀及归途的思念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揪心的“恨” 思 考:分析玉环被杀后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景物描写) 1、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 ) 3、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用月色和铃声给予玄宗的特殊感觉表现玄宗悲痛的心情。 )作业预习余下内容。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

11、课所讲内容二、分析第三层、第四层第三层:天旋地转回龙驭魂魄不曾来入梦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1、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这两句景物描写刻画了人物什么心理?景物依旧,物是人非,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贵妃的容貌,想 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 的内心,表现了怀念之情。 2、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此处景物描写又表现了玄宗什么感情?从黄昏到黎明,集中表现了玄宗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鲜明地表现了 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

12、: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根据这个理论, 想想: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明确: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 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再问:“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明确: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 “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 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 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

13、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3、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明确:以乐景写哀情。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 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 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第四层: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内 容:方士招魂 仙山寄情 浪漫主义手法 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1、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 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 带雨。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14、焦急与迫切、 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 2、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 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 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把“盒金钗寄将去钿”,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 怕皇怀疑不信, “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托物寄情。 (叙事见情) 3、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尾有何用意?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 色轻国

15、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小结:怎么表现恨?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 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 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 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 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 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 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

16、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 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 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 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 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 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三、以意逆志 长恨歌主题探讨 1、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 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 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