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983510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选文,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了解孔子的学习态度、方法、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使学生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孔子关于“教”的思想,我们常说“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不可分的,这节课,我们再来对于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做一个了解。二、孔子的学习态度。二、孔子的学习

2、态度。既然能够成为万世师表,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因此,孔子认为学习就应该广泛的了解,广闻博见。孔子博学到什么程度呢?论语子罕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原文】 太太宰问于子贡曰: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说是有一个高官(太宰)曾惊异于孔子的学问,就去问他的一个学生:你们老师只怕是圣人吧,怎么会有这样多的才能?这个学生马上就回应说,当然啦,老天爷原本就要我们先生当

3、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嘛!然而孔子听说却不以为然。他说,太宰这些人能了解我吗(太宰知我乎)?我的童年是很苦的,很卑贱的(吾少也贱),所以会干许多脏活、累活、苦活、下贱活(故多能鄙事)。一个“君子”,能有这么多本事吗?不能吧(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什么叫“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里说的“君子”,并非道德意义上的,而是阶级意义上的,指的是那些出身高贵、生活优越的贵族子弟。这也是“君子”一词的本来意义“君之子”或“上等人”。这些人,用不着亲自干活,哪会“多能”?穷人的孩子倒是早当家。因此,孔子的话就可以这样翻译:太宰这些人真能了解我吗?我的童年是很苦、很卑贱的,所以会干许多下贱活。那些养尊处优的上等人

4、,能有这么多本事吗?不能吧!许多人只知道孔子是大圣人,不知道他小时候是苦孩子。事实上,为了谋生,孔子当过季氏的家臣,看仓库,喂牲口,做会计,一步一步升上去,有机会就学习,终于自学成才,成为当时顶尖级的大学问家。当时他已经名满天下,否则太宰就不会那么问。然而,盛名之下的孔子,并没有接受“天纵之将圣”的哄抬和吹捧,反倒将“吾少也贱”的真实情况和盘托出。也就是说,他不但告诉我们他是普通人,还告诉我们他曾经是“贱人”。而且,尽管他瞧不起那些“鄙事”,却还是承认自己“多能鄙事”。这说明孔子是坦诚的。孔子什么都学,学无常师,多才多艺,这就是博学。据论语子张,【原文】 卫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5、:“仲尼焉学?仲尼焉学?”子贡曰: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有一个卫国人(名叫公孙朝)曾经问子贡,说“仲尼焉学”?这话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问仲尼先生的学问,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你的老师是孔子,孔子的老师又是谁?他这样问,可能是好奇,也可能是质疑。因为一个人如果学问很大,人们就会关心,他是什么学校毕业,师从何方神圣,几岁开始读经典,对这问题研究多少年了,等等。如果答不上来,他就会怀疑你是文化骗子。然而孔子

6、却恰恰是个没有老师,也没有学历和文凭,自学成才的。那么,子贡又怎么回答呢?子贡说,文王和武王留下的文化遗产(文武之道),并没有丢失(未坠于地),而是散落在民间(在人)。每个人都能在民间学习,只不过“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而已。文武之道既然遍地都是(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我们先生在哪里不能学习(夫子焉不学),为什么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亦何常师之有)?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一个人,只要他有真学问,课上得好,你管他学问是从哪里来的,你又管他的老师是谁。难道一定非得是什么门什么派,才是“正宗”?学无常师,才叫大师。因为只有学无常师,才能兼收并蓄,自成一家,也才能成为大师。何以谓之大

7、?有容乃大。何以谓之师?可法曰师。因此,堪称大师的人,一定是博学多才、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学习,可以效法的。成为大师的孔子,对于人的天资进行了客观的划分,也就是我们课文中做说的:【原文】 孔子曰: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习后才知道的,是二等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是三等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这就是下等人了。”接着孔子很清晰的认识了自己,虽然孔子在当时就已经名声卓著,但是他认为他不是天才,而是好学。这是孔子的第二个学习态

8、度。所以他说【原文】 子曰: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之者也。”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只是个喜欢读书、勤奋敏捷地追求知识的人。”孔子承认自己不是天才,但是肯定自己好学,这是孔子作为学人的特点之一。那么,现在我可以恭喜大家,大家也是“学而知之者”,那么在人生的初始阶段,你们和孔子站在同一个高度了。孔子他的名言,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敏而好学,不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下问”(论语公冶长)。孔子说,他十五岁就“志于学志于学”(论语为政)。直到晚年,依然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

9、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孔子对于自己的好学相当的自信,还说,【原文】 子曰: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像他这样忠厚诚信的人,一个十户人家的地方就会有,却都“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对“好学”的看重。这两个字的评价,除了他用来表扬自己之外,他只给过一个学生,那就是颜回。【原文】 哀公问: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

10、雍也【原文】 季康子问: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也则无。” 论语先进孔子曾两次对人说,自从颜回去世,就再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这两次,一次是对鲁哀公,一次是对季康子,两次都说“有颜回者好学”,都说“今也则亡”,可见孔子对于好学的重视,从另一个侧面看,就是孔子有学习的兴趣,他也认为有兴趣是学习中最重要的。那么孔子认为颜回好学,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课文中有一句话:【原文】 子曰: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就是淡化物质追求,主动丰富精神,前面我们说过“子曰:子曰:“贤哉,回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见,颜回是满足这个标准的。孔子是好学的,也是博学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学问做得很活,不是那种死学问。他认为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跟谁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卓有成效。怎样才能把学问做活?两条:一是悟性,二是贯通。据论语公冶长,【原文】 子谓子子谓

12、子贡曰:贡曰:“汝与回也,孰愈?汝与回也,孰愈?”对曰: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赐呀,你和颜回比,哪个更强些?子贡说,赐怎么敢比回?回听到一就能想到十,赐顶多才想到二。于是孔子说,是比不上。他还说:“吾与汝,弗如也!”这话什么意思?一种解释是:我赞成你的说法,你是比不上他。另一种解释是:我和你,都比不上。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为什么这么高呢?就因为颜回有悟性。孔子做学问,最反对四种毛病:子绝四:毋臆,毋必,毋固,毋我。子绝四:毋臆,毋必,毋固,

13、毋我。”(论语子罕)。意,就是凭空想象;必,就是绝对肯定;固,就是固执拘泥;我,就是自以为是。这四种毛病,孔子都没有,今人都不少。原因之一,就是没悟性。当然,光有悟性不够,还得贯通。据论语卫灵公【原文原文】子曰: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对曰:“然,非与?然,非与?”曰:曰:“非也,予一以贯之。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还是问子贡:赐呀,你认为我这个人,就是书读得多,又都记得住吗?子贡惊异地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当然不是!我是靠一个东西来贯通它。我认为,这是孔子治学箴言中最重要的一句话。不要以为知识多、记性好,就一定是大学问家,还要看他有

14、没有“一以贯之”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基本观点,也可以是基本方法。这样的人,不是知识分子而是王朔说的“知识分子”。三、课后思考。三、课后思考。1、你认为孔子所说的学有哪些内涵?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回顾。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孔子好学、博学而且活学。那么孔子为什么重视学习?又重视学习什么呢?这就是孔子关于“学”的内涵。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可以益矣。”孔子曰:孔子曰:“已习其曲矣,未得数也。已习其曲矣,未得数也。”有间,曰: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孔子曰:“丘未得

15、其志也。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孔子曰:“丘未得丘未得为人也。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然高望而远志焉。曰: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为人,黯然而黑,丘得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谁能为此也!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去师盖去文王操文王操也。也。说的是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时候

16、,师襄子又说:“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感意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恭敬地离开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是文王操呀”孔子能够领会的超过他的老师,这固然是孔子天性聪慧,但也说明他学的用心。孔子是十分重视学的作用的。二、学习的重要。二、学习的重要。孔子生活的时代,不要说高考,就是科举考试也还没有出现。因此孔子绝对不会拿考试的指挥棒来教育他的学生“要考试啊,你们的认真学习”。孔子从人的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学习的目的,他说:古之学者为已古之学者为已, ,今之学者为人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