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均衡化及其集约增长效应 学术资料-市场经济前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980614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结构均衡化及其集约增长效应 学术资料-市场经济前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产业结构均衡化及其集约增长效应 学术资料-市场经济前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产业结构均衡化及其集约增长效应 学术资料-市场经济前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产业结构均衡化及其集约增长效应 学术资料-市场经济前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产业结构均衡化及其集约增长效应 学术资料-市场经济前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结构均衡化及其集约增长效应 学术资料-市场经济前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结构均衡化及其集约增长效应 学术资料-市场经济前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业结构均衡化及其集约增长效应产业结构均衡化及其集约增长效应 【作 者】管怀鎏 【作者简介】管怀鎏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包含产业结构均衡化与产业 结构高度化双重任务。其中,产业结构均衡化对于扭转长期存在的结构失衡态势,使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也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产业结构均衡化的一般过程一国的产业结构,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失衡,则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便是扭转 失衡,使之恢复到协调和谐状态。这一过程,便是产业结构的均衡化过程。这里的所 谓协调和谐状态,特指现有资源总量如果合理配置所理应达到的产业协调状态。我 们借助图形对此稍

2、作说明。假定某一经济系统中只有两个产业部门,全部资源在两 产业部门间的初始配置如下图所示:由于资源总量在两产业部门间的配置不合理,因而产业部门中有一部分资源处于 闲置状态,通常我们便称产业部门为长线产业,称产业部门为短线产业或瓶颈 产业。由于存在瓶颈制约,所以根据所谓短边规则,该经济系统所能达到的生产可能 性边界由产业部门的生产能力决定,在图中便处于线段AB的位置。然而,如果现 有资源总量配置合理,则生产能力本应高于这一水平,假定其生产可能性边界本应 位于图中虚线CD所示的位置。显然,CD线同时也就表示了既定资源总量条件下理 想的产业协调状态。那么,产业结构是如何由初始的不协调状态调整到协调状

3、态的呢?下面,便对产业 结构均衡化的一般过程作一描述。首先须说明的是,实际的结构均衡化,通常总是增量调整与存量重组同时并进,因而 是一种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中的结构均衡化。这里为简明起见,只考虑总体经济 规模相对固定条件下的结构均衡化问题,我们用下图表示这种均衡化过程。图中,产业部门的全部闲置资源以虚线CD为界分成了两大块。CD线左方的一块, 在产业结构调整到协调状态后将被有效利用,我们称其为待利用闲置。而CD线右方 的一块则不然,即便在产业结构进入协调状态后,这一块也不可能全部摆脱闲置状 态。这一块又可进一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技术上具有通用性或替代性,经济上具 有转移合理性的资源,这部分资

4、源将随着结构调整的推进,从产业部门转移到产 业部门,我们称这部分为可转换闲置;另一部分为技术上存在转移障碍或经济上 不具有转移合理性的资源,这部分资源不可能在调整中向产业部门转移,我们称 这部分为不可转换闲置。此外,在结构调整中为消除瓶颈制约,有必要对产业部门适当增加投资,以便使其规模扩大到与CD线表示的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程度。这部分 投资,我们称之为补充投入。于是,整个结构均衡化过程,实际上就是长线产业部门 的可转换闲置流向短线产业部门,同时又对短线产业部门增加补充投入,从而使长 线产业部门的待利用闲置进入使用状态的过程。产业结构均衡化的多重含义上述产业结构均衡化的一般过程,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包

5、含有多重重要含义,它表明:各产业的产出能力趋向协调。所谓产出能力协调,并非指各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 劳动生产率整齐划一,而是指相关产业之间不存在技术水平的断层,不存在劳动生 产率方面的强烈反差。通常,产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时,各产业的资源配置既可以表 现为数量上的不对称,又可以表现为质量上的不匹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资源配置 数量上的不对称,使得各产业之间客观上必须存在与保持的比例性难以形成,从而 直接导致产出能力的不协调。而资源配置质量上的不匹配,如技术装备、工艺手段先 进程度的差距,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素质的高低等等,则将使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进而整体产出能力产生强烈反差,导致实际供给结构失

6、去平衡。而产业结构的均衡 化,意味着资源配置由失衡走向有序,即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既实现了数量上的 合理比例,又达成了质量上的和谐匹配,于是,势必使其产出能力趋向协调。在实际 经济运行中,各产业产出能力的协调程度可以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来大致加以衡 量。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产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总量的份额与该产业 部门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份额之比。一般说来,如果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数值分布比较集中而又具层次性,则说明各产业的产出能力比较协调。如果其数值 分布较离散且较无序,则表明各产业的产出能力不相协调。比如,我国第一二三产业 的比较劳动生产率,1980年时分别为0.44、2.6

7、5、1.65,到1994年则演变为0.39、2.08、 1.381,从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看,应当说已有一定改善,从而表明各产业产出能力 方面的差距正在缩小,各产业的产出能力正逐步趋于协调。各产业的相对地位趋向协调。在每一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内部各产业总 会因不同的增长速度和不同的作用而处于不同的地位,从而形成产业之间特定的排 列组合。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排列组合总是表现出按主次、轻重而有序构造的特征, 于是产业结构便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比如,从纵向看,有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带 头产业的等级区分;从横向看,在每一等级中又有重点行业、一般行业的轻重区分, 等等。当产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时,由于

8、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结构内部各产业部门 的相对地位便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紊乱状态,产业之间的主次与轻重 各产业的联系方式趋向协调。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各产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日益密 切,产业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程度亦愈益提高。产业部门间的相互依赖,主要表 现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以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产业部 门间的相互影响,则主要表现为任何产业的变动都将对其他产业的运作状况和产出水平产生连带作用。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便是以产业间的这种相互依赖和影响为 基础的交互作用方式。产业结构的均衡化,对产业部门的联系方式将产生显著的良 性协调效应。因为产业间资源配置的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也

9、就是各产业在投入产 出联系的基础上互相提供发展条件的规模将更大、质量将更高;二是各产业部门互 相促进的力度不断加大,也就是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带动起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速 度将更快、障碍将更少、带动效应将更明显。比如,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更为充裕的 劳动力和资金,工业部门的发展则反过来为农业部门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装备和 技术,等等,从而形成工农业互相服务、互相促进,共同有序发展的良性循环。当前,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由于结构均衡化进程迟缓,因而产业联系方面的矛盾还十分突 出。一方面,相当数量产业部门的相互服务功能远未充分发挥出来,不少部门都是在 自我服务中发生联系,80年代以来地区经济结构趋同、城乡

10、工业结构趋同等便是十 分突出的表现。另一方面,工业与农业的发展不仅相互促进不够,而且还程度不同地 存在着工业发展以农业相对萎缩为前提的不合理现象。 例如,1984年到1994年期间,我国建筑、运输和商业饮食等产业的比重只是由13.6% 上升到18.0%,提高不足4.5个百分点3,因而明显表露出农业比重下降过猛、农村 工业比重上升过快、农村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则提高缓慢的问题。显然,在这种极 不均衡的增长态势下,农村产业间的联系方式很难说是协调有序的,因此亟须在结 构调整中着力予以改善。各产业的增长速度趋向协调。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各产业部门的增长速度客观 上是不均匀的。但是,如果这种增长速度

11、方面的差距过于悬殊,便会造成再生产过程 中的结构性滞差,严重影响整体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从现代产业结构演进的实际 情况看,产业部门间过大的速度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产业结构本身的失衡,更准确 地说是由各产业间资源配置的失衡引起的。这主要是因为,获得较高质量或较多数 量资源的部门通常较易达到或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资源配置不足的部门则势必 增长乏力。产业结构的均衡化,根据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长期趋势,科学合理地重 新调整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间的分布状态,便可以相当有效地消除产业之间资源配置 方面的矛盾,从而将促使各产业部门的增长速度趋向协调。具体说,这种增长速度的 协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速增

12、长部门、减速增长部门和潜在增长部门之 间的增长速度差距比较合理时,从而表明夕阳产业与朝阳产业、传统部门与新兴部 门之间的联接与交替较为协调有序。另一方面,高速增长部门、减速增长部门和潜在 增长部门的数量比例也比较合理,从而便可极为有效地避免因这三类部门数量比例 失调所必然引起的经济增长的较大波动。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均衡化始终步 履蹒跚,因而各产业部门间的增长速度分布至今仍很不合理。例如,1985年至1994年 期间,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3.8 %, 而同期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只增长3.8%,比工业的增长速度整整低了10个百分点,工 农业增长速度相比,工业是农业的3.6倍,比1979至

13、1984 年间的1.2倍(8.8%比7.2%)上升了2.4倍4。显然,工农业增长速度落差太大,客观上 已构成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均衡发展的一大严重威胁。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产业结构均衡化的集约增长效应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实践表明,结构效应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然而,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几乎都将结构因素排除在分析框架之外,从古典经济分 析到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再到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以及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等等, 尽管分析愈益深入,模型愈益精致,但都始终将结构因素排除在增长源泉之外。这不 能不说是一大缺憾。现在,将结构效应引进增长分析,应当说既是完善理论研究的内 在要求,

14、更是推进现实经济高效益增长的实际需要。产业结构均衡化,由于从资源配 置的角度推动产业结构由失衡走向有序,从而使各产业部门的产出能力、相对地位、 联系方式及增长速度趋向协调,这就必然会在整个经济系统内部产生巨大而广泛的 良性促进效应,促使整体经济高效益地发展。这种良性效应,突出地表现为集约增长 效应,亦即产业结构均衡化将有力地推动整体经济集约化地增长。具体说,这种集约 增长效应主要可通过以下诸方面反映出来。结构均衡化可提高内部经济效益。由于结构均衡化使各产业的相互关系趋向协调, 产业部门之间相互服务和相互促进的作用便大为增强,彼此均可为对方创造出更好 的运作环境和条件,这就将有力地促进各产业部门

15、内部经济效益的提高。这种由产 业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引致的内部效益提高效应,可以从两方面进一步加以说明。一 方面,产业部门之间协调的产出能力和联系方式,可以为各产业的生产经营及发展 提供充裕而适用的技术装备、原辅材料、燃料动力等物质资料,以及完善、配套、及 时的多种服务。这对各产业部门有效地利用其内部的既有资源,充分合理地发挥各 类资源的效能,从而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当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产业 部门之间协调的相对地位和增长速度,又可以为各产业部门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广阔 的市场,保证各产业的供给可具备充足的有效需求,这样,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各产业 部门的每一轮生产经营,都能顺利地转入下一轮循环

16、,从而也就意味着可无阻碍地 实现健康有序的周转。显然,这就为各产业部门内部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了不可或 缺的基本条件。结构均衡化可产生外部经济效应。产业间相互关系的协调,使得每一产业都能从其 他产业的有序运作中获得多种便利和额外利益,从整体经济来说,也就显著提高了 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这一效应,便是结构均衡化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具体说, 这种外部经济效应主要通过两大途径得以产生。第一,结构均衡化使各产业的相对 地位和联系方式趋向协调,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因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而更加 精细、密切,相互服务相互促进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于是各产业部门便都可从中更多 地获得和享有分工协作所带来的好处,即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经营成本降低的利 益。这样,每一产业部门一方面便在与其他产业部门的相互协作中直接获得效率提 高、成本降低的利益;另一方面,其他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使 得供给本部门的中间产品价格随之降低,又使本部门的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节约。这样,就在双重意义上促进了本部门效益的提高。第二,结构均衡化使各产业的产出 能力和增长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