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论文正文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5980297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论文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论文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论文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论文正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论文正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年论文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论文正文(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理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 1 班 11 级学年论文1一 生态文明的概念与科学内涵(一)生态与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一词,现在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我们知道“生态”以此从构词法上理解也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但是这是一个狭隘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从一开始的敬畏自然,到人类能够拿起工具在自然的环境中改造自然来趋利避害。这一阶段是人类的改造自然的初级阶段,人类依然是在符合大自然规律的规则下来进行自己的活动,而且在自然的面前人类的敬畏之心也没有改变,反而越是探索大自然,敬畏之心越强烈。因为,当时的自然环境的摧毁力远远大于

2、人类自身的保护能力,自然力的强大使人类屈服于自然。与此同时,自然是一个孕育生命的天地,所有生物都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里。这里有所有生物的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人类也是这其中的一员,遵循着生老病死的自然循环。人类的灵性是最伟大的,他们能够有意识来与自然相互交流,他们敢于去尝试,喜欢学习各种技巧。所以,人类在这里也离不开自然这个一生相随的宝库,提供食物、居所、伙伴,直到人类的工具,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是伴随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二者不平衡发展出现的,再有随着人类的实践意识的发展,创造出了大量的人类文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理论。所以,生态文明发展为了理论层面。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

3、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们在不断的认识到了自然环境的发展对于人类自身的意义。(二)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前几年,联合国制定的“环保方案”指出“: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 ”这是针对工业文明历史发展和世界性拓张,使全球生态环境遭到根本性破坏而提出的警世格言。今天,我们将其揭示的自然事实引出一点令人深思的人文解读:人类不能仅对自己一代人获得经济、文化需求而满足,更重要的是

4、要对儿孙后代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关爱和负责,即构建以生态可持续性原则为基础的新型社会生存模式生态文明的社会生存模式。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当今全球所倡导的“生态文明” ,正是这一承诺在实践领域的体现。 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 (2):47-48. 兰明慧,廖福霖.生态文明研究综述M.绿色科技,2012,12(12):88-90.江西理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 1 班 11 级学年论文2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

5、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价值观的革命。在人类发展历史上,西方文化摆脱了中世纪的宗教迷信,对于人类思想的解放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但后来由于人类自身需要和欲望急剧膨胀,人对自然的尊重被对自然的占有和征服所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制度又促使少数人以占有和剥削他人更多的物质财富为根本动力和目的,这一价值观进一步扩展到整个民族、国家和社会层面,更加剧了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文明的提出,使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价值观并不能仅仅以人

6、本身为最终目标,人类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生态文明的伦理道理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为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人类其他的一切行为,首先必须以服从这一道德准则为前提。重新学习在地球上生活的艺术,生态先于一切,告别传统的“物质主义” ,这是生态文明条件下,生态伦理道德的主题。人类社会活动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转向以文化活动为主。即在生态文明时期,科学、艺术、教育、信仰、伦理、道德、审美、健康、娱乐、智力开发等日益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人的生活方式也将从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逐渐转向主要追求丰富多彩、简朴、清洁、健

7、康、优美、舒适的“绿色生活” 。把追求知识、智慧和环境质量看作是人生的目的。表现在物质消费上,生态文明并不是把高消费作为人生的目的,并不把物质消费水平看作是社会地位高低的象征,它完全摈弃“增加和消费更多的财富就是幸福”的观念,而把追求拥有更多知识、智慧,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看成是人类真正的幸福。在生态文明中,创造知识、智慧,使环境质量优化将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发明、制造和销售知识、智慧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企业将大行其道,蓬勃发展,其商品最受欢迎,其生产者也受社会的尊敬。 黄爱宝.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意蕴与历史必然M.探索,2006, (1):59-60.江西理工大学

8、行政管理专业 1 班 11 级学年论文3二 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沉重代价。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发展还是粗放的、外延的、初步的,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较为突出,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表现得尤其明显。实践证明,那种以追求 GDP 为目标、以资源消耗为依托、以环境污染为代价、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生态文明并不是人类后期发展的理念产物,早在这个人类世界的产生开始的同时,生态文明就产生了,与人类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等是一

9、样的。只不过在人类的早期生态环境是没有被破坏的,人类的活动不能够着实的影响到环境的整体。再者,人类的文明开始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崇尚自然的时代,认为自然才是大地生灵的主宰,人只是它的有机体的一份子、一部分。所以发展到人类文明繁盛时期,人们更应是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到物质世界的整体性。那么,到了人类发展的现在,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注意到,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要注重的建设。从生态环境自身的属性来看,生态环境的建设不仅仅是这个物质世界平衡的需要,也是人类世界发展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孕育新的发展机遇;建设生态文明为推动技术

10、创新步伐、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建设生态文明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加大对生态环境整治项目、新能源开发项目,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无论对眼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20 世纪中叶,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表现出的生态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它标志着传统工业文明开始走下坡路,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成为上升中的文明,生态社会主义时代即将到来。生态文明是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原则相结合,它的目标是建设生态社会主义。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发展新方向,而且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政府作为一个国家的行政机构,它的职

11、能几乎涉及到了国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是政府的一项职能,并且是一项很重要的职能。因此,面临目前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问题,政府的作为市必不可少的职能,只有政府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环境建设。国家政府的行为更具有号召力,公民的意识往往与政府密切行关,只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人们才会看到政府的行为的意义,与此同时政府的公信力才会增加,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段增加,江西理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 1 班 11 级学年论文4这样的话,公众也会参与到政府当前的环境保护中,使得环境保护事业关乎到每一个人。再者,政府的环境建设职能是随着人类发展不断得到加强,尤其在发达国家的环境建设不仅仅是政府

12、,社会的第三方主体也积极的参与进来,让政府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来规范环境建设。还有就是政府的强大执行力,往往是最重要的。一个国家的所属职能,是其本国宪法所赋予的,有其合法性。因此,我国政府亦如此,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中央文件,是我们党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江西理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 1 班 11 级学年论文5三 我国政府行为方式的缺陷是导致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我国在获得巨大经济发展的背后,却付出了更大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大量消耗甚

13、至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生态退化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更加严重,如果继续实行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只会变得更加严重。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人口剧增,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面临的能源短缺、大气污染、水资源匮乏等严峻形势一再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从国家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来看,生态问题越来越制约经济的发展,而且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但是,究其问题出现的根源,政府行为方式是引起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具体几个方面,如政府主观上的发展战略目标及国家环境治理理念上,还有环保法律体系的不完整,政府环保部门不合理的管理模式以及环保官员的不作为

14、。接下来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上述的几个问题。(一)国家主要以“经济建设”为发展目标1、以“经济发展”为战略目标,忽略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早期的发展战略目标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的方面也是围绕“经济建设”来展开的。并且,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经济建设仍然是中心问题,而且,中国发展起步较晚,为了能够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就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但是,早期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早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所以他们能够及时的兼顾生态环境文明的保护,并且把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都看作是一个中心。所以,当前中国没能够很好的处理环保护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心搞建设,发展国家经济成为首要的

15、目标,不仅在经济建设初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在建国初期建设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中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即坚持“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不动摇。所以,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以经济为中心,二环境保护的问题只是附属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而且,在这一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也得不到重视,一些有关的法规措施也执行不力,而导致环境生态问题突出。有一系列的问题如:沙漠化、草原退化、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最近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到人的健康问题。2、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顾成林.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对策研究M.西部论坛,2013,6.江西理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 1 班 11 级学年论文6

16、在传统观念中,我国没有建立正确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社会发展观。在自然观方面,我们没有认识到人类生存资料的有限性和地球的唯一性。工业文明的成就使人们产生了过分的自信,认为只要拥有科学技术手段,地球上可供开发的资源将是无限的,如果一旦地球变得不适于生存,人类还可以到地球之外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从当前现实情况来看,人类对地球上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不要多久,地球就会变得不适合人类生存。因此,人类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好地球这个今日唯一可供生息的家园。在科学技术观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自身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科学技术虽是推动社会的巨大动力,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其社会作用具有局限性和两面性。科学技术经常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地滥用而产生危害,甚至被严重地异化,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更要依靠科学技术。但应大力强调发展绿色科技,即为建设生态文明服务的科技。只有用绿色科技体系武装起来的生产,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