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丽写作背景.doc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5978127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越百年的美丽写作背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跨越百年的美丽写作背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跨越百年的美丽写作背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跨越百年的美丽写作背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越百年的美丽写作背景.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跨越百年的美丽写作背景 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衡的同名散文(最早发表于英才1994 年第 4 期)的节选。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 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还有一篇读后感有很多信息。美在最深处读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作者:董岩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15 1998 年 10 月 22 日光明日报刊出了梁衡所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 。没有想到这篇看似不经意的散文发表后好评如潮,当年即被人民教育出版社 选入全国师范教材。在最近两年开始的新一轮教材修订中,又接连被选入北师 大出

2、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等四家出版社 编选的中学及专科教材。在发表后的四年间,该文被接二连三地被收入各类文 集,百花文艺出版社还以这个篇名为书名出版了一本散文集。这说明选家“英雄 所见略同”该文也是作者的散文继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 之后第四次入选中学课本,在当代作家中,梁衡是作品入选课本较多的一位。居里夫人的故事尽人皆知,从小到大,记忆中我们所知道的都是作为科 学家的她:发现了镭、两获诺贝尔奖、忍受着丧夫之痛献身科学然而就是 这样一个陈旧老套的故事,在梁衡的笔下,却生成了另一番景致。梁衡说:“伟 人是个旧题目,旧题最难作,这是因为它的许多方面已为人打通,明

3、白如话, 分毫毕现,读者已无惑可释,无知可求。但无中求有,便是大有,便是新路, 会别有一番惊喜”。在这里,我们真的有一番惊喜。人们看到了一个另样的居里 夫人:她蜕去了身上的光环,一改严肃的面孔。玛丽居里这个沉静的波兰女子, 优雅生动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那么朴素,那么坚强,那么执著,隔着岁月厚 厚的尘沙,我们看到了她的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她的人格力量,触摸到了她的 精神之美。感谢作者,使我们真正认识了作为女性楷模的她。居里夫人,一直是梁衡甚为敬仰和推崇的女性之一,早在 1984 年他写 数理化通俗演义时,就已搜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详尽资料,并思考什么是 人生的价值、什么是女性真正的美。作者在 199

4、1 年的人的外美与内美和 1994 年的大喝一声,慢慢道来两文中又再次关注和讨论到这些问题。他说, “一个人能以最美的外貌在最佳的年龄,成就最了不起的事业,就像一首最好的 诗又配了最美的曲,这样的人真是千古绝唱了。”这样看来,跨越百年的美丽 决非作者一时偶感而发,而是一篇由来已久的厚积薄发之作。1998 年,正值居 里夫人诞辰 100 周年,梁衡时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他在翻阅文件时又看 到了有关纪念活动的消息,这再次触动了他:一个世纪过去了,居里夫人离我 们越来越远,可为什么人们还没有忘记她呢?在现实与历史的碰撞中,作者感 到有必要帮助读者,特别是青年记者重新认识居里夫人。他说:“伟人在社

5、会上 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已经很大很大了,但这主要是靠他们的伟业、理论。人们 接受的是他们的结果,是被舍弃了过程之后的结果,所以往往敬而远之。在许多地方他们与读者并没有通。文学就是要把这个扩大了的距离再拉回来。就是 要把这个结果之前的过程揭示出来,就是要有血有肉、沟通情理、让读者可亲 可信,所以我不想再重复那些结果,而是努力顺瓜摸藤,去找那些碧绿的叶子 和芬芳的花朵,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果之初,果之前的样子。”于是他拿起了思 考的笔,仅用两天的时间,写出了这篇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确实实 践了作者的理念,以柔和而又深沉的文笔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和伟人的距离。我们知道梁衡是一个创作和理论并重的作家。他

6、除了写散文之外,还有 大量的写作理论专著。在最近刚发表的文章五诀中,他把散文写作归结为 形、事、情、理、典五要素的组合运用。跨越百年的美丽所以被读者和出 版界看好,又一再入选课本,正是因为它中规中矩,体现了他的这个写作原则 和技巧。本文以“形”字开头,“理”字结尾,中间以“事”为主体,全文绘形有神, 传情有致,析理入微,收一种综合之美。跨越百年的美丽至今仍是梁衡散 文作品中唯一一篇有关女性的题材。她清新、隽永、凝炼、深邃,字里行间涌 动着一丝不经意的柔情,深刻揭示了女性之美、人格之美。细细读之,如清风 扑面,朗月当头,又如良朋在座,灯火照人,情深理重,阔达深远。对于什么 是好文章,什么是可以传

7、世的文章,这篇不足四千字的散文就是一个很好的答 案。请看居里夫人是这样跃入我们眼帘的:“一百年前的一八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 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 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发现,他 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作,但皮埃尔居里 坚持让她来讲,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法国科学院的讲台。”一个讲人生价值的沉重话题,却选择了这样一个柔软、富有人情的开头。 作者通过人、情、境之间的反差、对比和融合,生动巧妙自然地表达了一个富 有哲理的深刻主题,使这个写滥的题材顿时生发

8、了新意境和新感悟。梁衡为文 最重形象塑造。他常说,虽是在写散文,但总是如写小说一样地提炼形象,本 文就是一个典型的“形”字型开头。再例如这一段关于事情的叙述:“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 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男学生们为了 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 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但她对这些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 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 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这是“以事写形”,作者用简洁生 动的语言通过叙事过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不为美形

9、所累、战胜自我的居里 夫人。其他还有许多亦情亦理的描述。如:“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 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 高荣誉、最大资本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 是从这一点开始”。“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向温软的怀抱和 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不开 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 头。”作者将形、事、情、理穿插交错使用,充分调动人们长期积累的审美感觉,又溶进了自己独特的体验,更见新意,使感情和思考的空间豁然开阔。使我们 的感知由感性

10、上升到理性。泰戈尔说:“你可以以外表之美来评论一朵花,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 评论一个人。”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重头戏是哲理的探寻,是“理”字诀的 成功运用。作者以形象思维捕捉其形,以抽象思维探寻其理。他从居里夫人身 上挖掘出了女性的人生价值“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 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值钱更重要的东西。”精神之力,超乎外貌之美与才智之 强,别是一种震憾、导引与向往。不论是题目还是内容都蕴含着这样一个哲学 命题:美丽怎样才能永恒?而文中所表达的这听任历史风雨如何洗涤却并不减 损的美丽,与人们意念中的瞬间之美形成强烈的反差,显然这跨越百年的“美丽” 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美丽,这悬念

11、就牵引着我们不得不低头思考:什么样的美丽 才能任时光流逝、风吹雨打,却依然如故?不经意间这思考的境界也由形式之 美攀升到人格之美、精神之美,达到了哲学的高度。文章也因此愈见其深,更 见其美。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俯拾皆是:“美对人来说是一个附加,就象格律对 诗词也是一种附加。”“哲理就渗透在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 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 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文章最后是这般精彩的议论:“有的人止于形,以 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 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刀;

12、毛泽东指挥 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 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恃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 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褒一种理性 的美丽。”这段精到的论述由居里夫人其人其事进而上升到对人格力量和人生价 值的探讨,使文章的主题极尽升华,美感和思想性达到了和谐统一,也是哲学 和艺术境界的统一。梁衡说,社会、历史是以杰出人物为坐标而确定其轮廓的,人物是社会 和历史的杰作。因此,他用心用力执著地引领着我们在人物的群山中去寻找和 体验他们的创造与失败,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他总是耕耘不止,用他的 笔引领着我们轻轻地触摸着这些人生路上的坐标,慢慢前行。让我们从中享受 人格的辉煌之美、深邃之美、悲怆之美。如果说伟大的思想、业绩是一棵大树,那么面对这棵大树,作者要找的 是这树的生长点、是它的年轮。他努力在那个新思想的生长点上作文章,希望 能给读者启示出一个过程,开通一个思路。因此,其作品总是有新的意境,总 在不断地突破和超越模式与自我的局限。一如居里夫人本人,这篇写她的散文也已进到智慧的高地,因其深刻的 哲思及理性的光芒而拥有同样恒久的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