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诗的特点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5977471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曹操诗的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曹操诗的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曹操诗的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曹操诗的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曹操诗的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曹操诗的特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曹操诗的特点论曹操诗的特点滁州学院滁州学院 李会李会曹操(155-220)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早年他由讨董卓、败黄巾,建 立自己的军事力量。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先后消灭了吕布、二袁、 刘表等封建割据势力,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在他成为一个实际统治者之后,又发展农 业,举贤才,抑豪强,增强综合国力。从而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曹操在文学事业上也 具有卓越的地位和令人瞩目的成就。1、他唯才是举,笼络了大批人才。建安时代邺下文人集团俊才云集,形成云蒸霞蔚的 创作局面,与曹操的人才观念和文学的领袖地位是密不可分的。2、他的流传下来的诗歌 都是乐府歌辞,而且以以旧曲作新

2、声,反映现实,在内容与形式上影响了建安诗歌。3、 他的一代枭雄的个性,通脱的人生情调,使他的作品在慷慨悲凉中又具有清俊、通脱的特 征,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曹操的诗歌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 理想为主的,一类是 游仙诗. 一关涉时事一关涉时事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 苦寒行,步出夏门行。步出夏门行作于 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 解.“艳“着重写了 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 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 解“河朔 寒“,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 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曹操

3、多用乐府 古题写时事。我们主要说一下他的步出夏门行中的和龟虽寿.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后军威大振,曹 操也更加雄心勃勃。这年七月,曹操胸怀统一北方之志,统领大军出卢龙寨,日夜抄道疾 进,远征乌桓。大军一到柳城,即大败乌桓骑兵,杀死了单于蹋顿。袁绍的儿子袁尚、袁 熙从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孙康处。曹操手下的大将知道了这件事后,劝曹操乘胜出击,拿下 平州,剿灭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孙康与二袁不和,如果急着去进攻平州,那么他们肯定 会合伙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时间,他们一定会自相残杀。于是不顾众大将的建议,下令收 兵。没几天,公孙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头颅送了过来。这样曹操

4、北征乌桓、统一北方的大 业算是完成了。中秋刚过,曹操便令班师回朝。大军经过十多天的艰难跋涉,终于走出了 满目荒凉的柳城,来到了河北昌黎。这里东临碣石,西邻沧海。曹操屹立山巅,眺望大海。 这时夕阳西下,碧海金光;远处的岛屿若隐若现,近处的海浪又滚滚向前 眼见如此壮丽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诗兴大发,脱扣吟出大家所熟知的观沧海。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水波动荡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整首诗描写了广阔的大海景象,在这首诗中丝毫看不出如三国演义那些文学作品描述 的生性多疑,心胸狭窄 嫉妒心

5、强 卸磨杀人的小人形象。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 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足以证明历史上的诗人曹操有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博大 胸怀.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则是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写下一组 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 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龟虽寿“以一 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 看法而“老骥 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则诗人贯

6、 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 表白. 从步出夏门行中的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曹操在写时事诗的风格.曹操乐府诗歌经常用汉乐府旧题,反映时事。即依据旧题写新辞.曹操乐府诗歌脱胎于汉 乐府诗歌,诗中明显地继承了汉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诗歌直接 反映了汉末重大历史事件,这突破了汉乐府民歌传统,即只反映现实,而极少涉及重大政 治事件。曹操在把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乐府改造为文人文学重要形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可 以说曹操是文人乐府的开创者。如在蒿里行里如实的描写了义军由聚而散的情形,大 胆的对袁绍的私心进行揭露批评。尤其是第六句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和 痛苦深表关怀和同情。由于描

7、写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二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二以表述理想为主的 以表述理想为主诗歌有度关山中提出的“立君牧民,为之轨则“;对酒中“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等叙述的太平盛世的图景;短歌行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在当时动乱的社会形势下曹操有自己的宏伟抱负,但苦于能力

8、有 限不能实现,他渴望有更多的能人之士来帮忙。“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 诗句,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希望成就大业的心情.关于曹操表述理想乐府诗歌的风格特征在这个问题上,综合有三点:1、慷慨悲凉,梗概多气,豪迈奔放,有浓郁的抒情性。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 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感叹人生几 何,似乎诗人的情绪有几分低沉,但读到诗后面读者发现整首诗的基调是昂扬奋发的,诗 人开始觉得人生短暂希望有能之人不要绕树三匝,犹豫徘徊了,及早选择我的枝头停下, 施展自己的才华,不要担心我会嫌人多,对你们不好,我求贤的心就像山不厌高,海不厌

9、 深。那里会得到满足呢?诗中曹操大发感慨,心思细密,感情奔放。在感叹人生短暂上短歌行和龟虽寿有点类似。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 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 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真正确立诗歌的抒情本位,是在建安时期,在 建安诗人中曹操诗歌率先表现出强烈的抒情个人化和个性化,他那沉雄之气根源于他自身 的强大精神力量,正因为他有政治的高度和文人的敏感心灵,去审视社会,感悟生命,所 以他的乐府诗歌才会这种独有的慷慨悲凉,梗概多气,这是曹操的乐府诗歌共有的风格特 征。尤其是慷慨悲凉这个风格特征几乎成了建安时期整个文坛的特征。2、 月

10、明星稀,乌鹊南飞,绕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这几句自然的景物描写体现了淳朴自然,古直苍凉的诗的风格,这也是曹操乐 府的重要风格特征。3、具有沉重的历史使命感 曹操由于他的特殊政治地位,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昂扬进取,自强不息。他一生征战, 志在统一神州,他的诗歌是他的志向和经历的记录。所以在他感叹没有贤才帮忙大业不能 完成之时发出“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的感慨,希望天下统一和平安宁的愿望藏在他的脑海里 面让他对天下有沉重的责任感。这是其他建安诗人诗歌没有也不会有的风格特征。 三游仙诗三游仙诗 游仙诗有气出唱,秋胡行,陌上桑,精列等. 厥初生,造划之陶物,莫

11、不有终期。 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周礼圣徂落,会稽以坟丘。 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1,曹操是不信方士神仙之说的,所以他写这些诗当别有所寄,不能因为这样就把他与秦皇,汉 武的求仙等量齐观。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 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 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 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 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 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 府成规, 而是有所发展.如陌上桑在乐府诗中原是描写美女罗缚的,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 全新的

12、内容.曹操开 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 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2.主要表现在突破汉乐府叙事模式,开始大胆抒情。 在游仙诗中曹操抒发自己烈士暮年壮志未酬却壮心不已的痛苦忧虑,他的思想介于现实和 虚幻之间游走,感情苍凉,内心十分矛盾。在精列这首诗中看出曹操渴望死后会有好 的归属之地。但是在描述的过程中也有对生命短暂透漏出淡淡的哀愁。在其他的游仙诗中 他透露出希望学习道教,修身养性,吃神仙的食物,希望自己可得永年。精列化叙事 为抒情,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得到很好的安葬。汉乐府以叙事为主,尽管个别诗也有抒情成 份,但无法改

13、变汉乐府抒情成份少的事实。曹操不仅融抒情于叙事,而且抒情成份相当浓 厚。曹操诗中也有叙事成份,但都是从大处着眼,粗线条勾勒,叙事与抒情相辅相承,叙 事是为抒情铺垫,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前人的新的“为情造文”的诗歌风格。这是曹操乐 府的又一大突破。3、突破汉乐府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的体式,而多写四言、五言诗。 汉乐府多为杂言,如三言、五言、四言、七言,显得形式活泼,不拘一格,而曹操的乐府 诗多为四言和五言,显得雅致、豪迈。尤其是他复兴了的四言诗给呆板的四言体注入活力。 汉乐府辞和曲都有严格的对应的关系,曹操则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将其进行了修改,将大 多数的杂言诗都改了统一改为了五言和四言。由于曹

14、操的特殊政治地位,他将汉乐府诗大 量改为了五言诗,为五言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4、曹操诗歌绝少华美词藻,结构也不很精细。 曹操在审美情趣上,汉乐府诗歌多从具体事物写起,反映下层人民生活艰辛与痛苦,有浓 郁的生活气息,在表达感情上激烈而直露,无论表现战争、爱情,以及表现乡愁都尽量释 放感情,而曹操的乐府却绝少使用华美的辞藻,结构也不是很精细,他喜欢从大处落笔, 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抒发的感情往往悲凉慷慨,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这 是曹操在审美情趣上对汉乐府诗歌的又一突破,向下他又开启了曹植曹丕等以游仙诗论述 自己志向的先河。5、曹操诗歌大大突破了汉乐府的叙事范围。汉乐府叙写的角度大

15、多是芸芸众生的酸甜 苦辣、悲欢离合,由于作者来自不同阶层,反映的广度也涉及到他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而是着眼于历史强加于人类群体生命的大灾难,他基于对时事的深刻认识,对事态情形的 了如指掌和对历史脉搏的准确把握,才对汉乐府叙事空间有了拓展,使叙事空间由汉乐府 的个体事件的描述扩大到了人类共同面对的历史大课题的关注,由局部的细节描写进入了 历史性的整体描写,由偶然的个例事件提升到了具有普遍认知意义的叙述。可以说曹操对 汉乐府叙事范围扩大这一突破性贡献,使乐府创作提高到了新的水平。综上所说 汉末建安是中国文学史上“俊才云蒸”的时代,曹操凭借自己的政治声望,大力 延揽文士,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楷模

16、,大量创作文人乐府诗. 但是曹操对建安时期的文 学既有巨大的贡献又有深远的影响,曹操是建安时期文人的代表.对当时文学的发展有领袖 作用。当时社会的动乱,激起了曹操的热情,身为男儿即当建功立业,扬名后世,在他的诗歌中表现 出其政治高扬的一面.面对当时动乱的社会,到处生灵涂炭,疾疫流行曹操内心渴望祖国统一,让人民远离离乱疾病之苦。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渴慕贤才,他希望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但残酷的现实让他发出“ 烈士暮年,壮志未酬”的哀叹。他的二十一首乐府诗中有七首是 游仙诗充分反映出他当时矛盾的心情。诗中掩盖不了的古直悲凉展现出的气韵沉雄的诗风 也适应了当时的时代文人努力展现自己独特风貌的特点。曹操的诗强烈表现出爽朗刚健的“建安风骨”,以“慷慨”“梗慨而多气”的风骨及其内在的积 极进取精神,震荡人们的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