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决策——《成都:为贫困群体撑起一道“保护伞”》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5974969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查与决策——《成都:为贫困群体撑起一道“保护伞”》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调查与决策——《成都:为贫困群体撑起一道“保护伞”》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调查与决策——《成都:为贫困群体撑起一道“保护伞”》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调查与决策——《成都:为贫困群体撑起一道“保护伞”》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调查与决策——《成都:为贫困群体撑起一道“保护伞”》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调查与决策——《成都:为贫困群体撑起一道“保护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查与决策——《成都:为贫困群体撑起一道“保护伞”》(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调查与决策调查与决策成都:为贫困群体撑起一道成都:为贫困群体撑起一道“保护伞保护伞” 调查与决策成都:为贫困群体撑起一道“保护伞” .txt某天你一定会感谢那个遗弃你的人,感谢那个你曾深爱着却置之你不顾的人。做一个没心没肺的人,比什么都强。_舍不得又怎样到最后还不是说散就散。调查与决策成都:为贫困群体撑起一道“保护伞” 总第 163 期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 52 期 成都:为贫困群体撑起一道“保护伞” 对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的调研 中共四川省委政研室调研组近年来,成都市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坚持执政为民理念,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

2、作、社会参与”的救助大格局,让贫困群众“吃得起饭、住得起房、上得起学、医得起病” ,为他们撑起了一道可靠的“保护伞” 。我们在近日的调研中感到,总结成都的实践经验,对省内其它市州搞好社会救助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做法和成效 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在1082.03 万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占 57,城乡贫特困人口有 39.8 万。为推进和谐成都的建设,市委、市政府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了以“城乡一体化、社会全覆盖”为特点,城乡低保为基础, “帮困助学” 、 “帮困助医” 、 “帮困建房”三大救助工程为配套,其他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

3、体系,城乡救助工作基本实现了一体化、制度化、网络化、社会化,成效显著,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也有很大影响。 (一)创新体制,建立长效机制。为了解决救助工作的随意性以及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成都市从创新管理体制入手,积极探索建立社会救助新模式。首先,建立以联席会议制度为依托的高端管理平台。成立了由市和区(市)县分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问题。在各级民政部门设立了办公室,统一组织和协调全市的社会救助工作。其次,建立以乡镇和社区为依托的低端管理平台。按照“一口上下”的要求,对困难对象都通过社区、乡镇这个“口子”向上申请救助和向下发放款物,避

4、免了多头审查、重复救助等问题。同时,成都市把建立长效机制作为重中之重,形成了五项救助机制。一是联动互动机制。按照联席会议规则和职责分工,由联席会议统一组织协调,职能部门组织实施,上下联动互动,确保救助工作有序运转。二是分类救助机制。根据救助对象致贫、致困的不同情况, 由市级各部门和区(市)县在统一部署下按各自职责范围实施分类救助。三是社会救助预警预报机制。建立城市五级(市、区县、街道、社区、居民小组)救助预报网络和农村四级(区县、乡镇、村、组)救助预报网络,通过“帮困档案”及时了解情况,使困难群众能尽快得到救助。四是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审计、监察、财政、目标督察办等部门参与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

5、救助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通过社会救助信息网、村居务公开栏等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五是精神慰藉机制。通过卫生、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积极参与,给困难群众进行心理辅导和缓解心理压力,帮助他们从绝望中走出来。 (二)统筹城乡,实现应保尽保。为了改变过去“重城市、轻农村”的救助局面,成都市着力消除城乡差距,实现一体救助,城乡共享。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低保制度。对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贫困家庭,分别纳入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了城乡低保的同步运行。截至 2005 年底,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24.64 万人,其中城市 10.67 万人,农村 13.97 万人,城乡低保

6、实现应保尽保。二是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救助范围从低保对象、五保户、优抚对象中的贫困户、残疾人中的贫困户向其他特殊困难群众扩展,确保所有困难群众得到相应的救助。三是调高城乡低保标准。在五城区和高新区实行城市与农村低保标准并轨。按两年调整一次低保标准的原则,将城市低保标准由 2002 年的178 元/月调整为 2004 年的 210 元/月,列西部城市第一;农村低保标准从年人均纯收入 600 元调整为 1000 元。同时,在每年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还给城乡低保对象每人发放 50 元的临时补助。 (三)整合资源,形成救助合力。现行的救助工作存在着单一、临时、分散、重复和遗漏等弊端。成都市通过整合救

7、助资源,使社会救助向统一、归口、综合的模式转变,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大格局,提高了社会救助整体水平和效益。一是整合政府各部门的救助资源。将包括民政、卫生、教育、财政、房管、就业、司法等在内的 11 个市级部门,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救助体系,形成综合配套的救助合力。并将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救助资金纳入统一预算、统一安排,增强了救助资金使用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救助效能最大化。如 2004 年市财政用于社会救助的资金为 1.8 亿元,2005 年通过资源整合,救助资金达到 2.7 亿元,比 2004 年增长 50%。二是整合和动员民间各方面的资源。充分发

8、挥成都市慈善会的作用,通过开展“情暖人间” 、 “慈善一日捐”等慈善活动,积极引导动员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捐赠,形成强大的社会救助合力。 (四)突出重点,抓好专项救助。城市低保、农村特困救助、五保供养、灾民救助等制度虽然解决了城乡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但对于他们在看病、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则无能为力。针对这一情况,成都市重点实施了“三大救助”工程,帮助解决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特殊困难,从而加固了社会的“安全网” 。一是帮困助学工程。对低保家庭和特殊困难家庭子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 (免杂费、免课本费和补助住校生生活费) ;高中教育阶段实行政府助学金制度;低保

9、家庭子女考上大、中专学校给予学费资助,最高可达每人每年 4000 元。2001 年至 2005年,全市共救助低保家庭和特殊困难家庭小学、初中、高中学生35.71 万人次,救助低保家庭大中专学生 1.37 万人次,资助残疾人学生 6000 多名,发放助学金 1.37 亿元,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二是帮困助医工程。由政府资助农村低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五保户、低保对象、优抚对象中的贫困户等因患大病医疗负担过重、影响其基本生活的给予医疗救助;18岁以下青少年和婴幼儿患重大疾病、家庭无力救治的,一年内最高可享受 8 万元的医疗救助;建设惠民医院,对低保对象在实施医疗救助的基础

10、上,实行“六免、八减、三优惠、一方便”的惠民措施。两年来共投入 936 万元为低保对象和特困群众实施医疗救助,使困难群众有病能医。三是帮困建房工程。在城市实施廉租住房政策,主要针对家庭年收入 8000 元以下,人均建筑面积 16 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现已有 3300 户享受廉租房政策。在农村实施“安身工程” 。近几年来共投入 2 亿元,为农村低保家庭新建、改建住房 2 万户。 (五)改进方式,实施信息化管理。社会救助工作面广量大,任务十分繁重。由于以往的救助手段比较落后,大多采用人海战术,影响了救助的质量和效率。成都市改进工作方式,把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作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技术支撑。拟投资

11、2800 万元建立覆盖全市的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动态地汇集城乡各类困难群众的基本信息,为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和技术保障。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 860 万元,在 3 个区(市)开展应用试点,今年将在全市推广应用。 二、几点建议 社会救助体系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存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省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存在相关政策制度不健全、保障水平过低、资金缺口大、社会各界参与度不高等难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对成都经验的宣传推广。成都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比较完善,亮点较多,值

12、得推广。建议省委、省政府在认真总结成都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选择经济较发达、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进行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试点,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这项工作。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财力状况和群众需求等,按轻重缓急,有步骤分阶段组织实施。要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就医、子女上学、住房等特殊困难。 (二)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政府投入是社会救助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各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救助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形成对社会救助稳定的财政拨款增长机制,确保政府真正担负起主导社会救助的责任。要切实规范管理使用资金,健全社会救助

13、资金专项预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制度,确保资金不折不扣地用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身上。 (三)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一要建立健全各级慈善机构,建好各地的社会捐助站,推广“慈善超市”等各类社会互助的方式,广泛开展各种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二要尽快制定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慈善活动的优惠政策。如支持企业或个人建立慈善基金,允许以企业或个人的名字命名基金;对慈善捐款采取税前扣除,不计入税基等。三要积极宣传捐助慈善事业的单位和个人,让其善举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褒扬,增强慈善捐赠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四)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民政被称为“播撒阳光的事业” 。在社会救助中,民政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践行着党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民政应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各级党政应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加快对民政干部的培养,切实解决民政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让民政部门在和谐四川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负责人:李后强 成 员:侯兴家 吕焱飞 周湘淑(执笔) 叶 全(提供单位: 发布时间:2006-06-28 录入用户:admin-swzy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