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总结.doc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5974336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总结.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综合行政合行政执执法体制改革法体制改革试试点工作点工作总结总结导语:探索完善内部管理约束机制。主要包括责任追究制、评议考核制、承诺服务制、预警制、行政不作为处罚制度等共7大类53项规章制度。通过严格落实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有效维护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对外形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我局劳动保障监察作为梧州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之一,按照梧政办发【XX】114号文件及梧州市人社局的工作要求,及时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定格巡查、及时反馈;建章立制、纳入考核;调处矛盾、促进和谐;加强宣传、规范用工。有效地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为维护劳动

2、者的合法权益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根据梧政办发【XX】114号文件以及梧州市人社局的工作要求,我局拟定了岑溪市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并经岑溪市人民政府同意,于XX年10月份印发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园区管委会、各企业贯彻执行。在方案中同时成立了岑溪市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了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标准及岑溪市“两网化”建设网格划分。我局按照岑溪市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和梧州市人社局的要求,将全市划分为18个网格,分别为:岑城镇、马路镇、南渡镇、水汶镇、大隆镇、梨木镇、归义镇、大业镇、

3、筋竹镇、城谏镇、糯垌镇、安平镇、三堡镇、波塘镇、岑溪市工业园区、陶瓷工业园区、物流园、西部农民创业园。全市配备协管员47名,每个网格的工作由一名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三名协管员负责,依托各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整合劳动保障资源。目前已采集了76个用人单位的信息,涉及人数11563人。XX年至今,我局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共立案36件,结案36件,录入“两网化”系统35件。把纠纷解决在基层网格化的案件20件我市的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乡镇市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部分乡镇负责人由于负担工作多,对“两网化”监管的认识欠到位,难以对用人单位进行有效

4、指导和宣传。(二)有个别乡镇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建设相对滞后,专职监察员数量较少,影响了工作开展。(三)办公设施不够完善,硬件投入不足。有的乡镇没有专用微机,上网受限制,再加上工作人员少,对统一安排的工作,感到力不从心,工作很被动。(四)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录入不全面、不完整,个别企业只掌握录入了单位名称等简单情况,劳动用工基础数据更新也不及时。(一)加强用人单位信息的采集、录入,及时更新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做到底子清,信息全,情况明。(二)充分发挥兼职监察员和监察协管员的作用。继续加强兼职监察员和监察协管员的在岗培训和各类业务培训,发挥劳动保障兼职监察员和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在宣传政策、信息采集、调解纠

5、纷、配合执法等方面的作用。(三)理清思路,搞好用人单位动态监管。在“两网化”管理工作中,结合用人单位诚信等级评价、书面材料审查、专项检查、日常巡查、举报投诉专查等形式,不断完善监管手段,创新监管模式,实施多元化动态监管,努力开创我市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新局面。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总结综合行政执法(以下简称综合执法)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法治政府的主要载体之一。目前各地进行综合执法试点已有十余年,有些地方还在大范围内开展了综合执法,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因而有必要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继续把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推向前进。本报告梳理了

6、各地综合执法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综合执法机构与有关部门的关系、综合执法机构的定位和职能等体制性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综合执法改革最早起步于1996年行政处罚法颁布实施后进行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XX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广东省、重庆市开展试点,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选择12个具备条件的地市、县市进行试点,主要涉及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资源环境管理、农业管理、交通运输管理等行政执法领域,着重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民和执法队伍膨胀等问题,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基本情况如下:1.城市管理领域的综

7、合执法改革。1997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原宣武区率先在全国实施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以下简称城管综合执法)开始在一些城市推开。主要特点有:一是执法领域宽泛,如北京市城管执法范围涉及市政市容、园林绿化、规划、工商、交通等9个部门,13个方面共311项行政处罚权;二是执法权力从有关政府部门划转而来,以行政处罚权为主,处罚类型包括警告、罚款、没收等;三是普遍新设立了相对独立的综合执法机构,有的作为政府工作部门,有的是从属于一级委局的二级局,有的与城市综合管理机关“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执法人员大多采取行政与事业混编。从实际情况看,城管综合执法是综合执法改革最早涉及的领域,也是

8、实践经验最多、实施范围最广、暴露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2.文化市场领域的综合执法改革。XX年,涉及文化领域的中央7部门开始推行综合执法改革试点,XX年转入全面实施,XX年底基本完成,并制定了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主要做法是在省级(含副省级城市),将法律法规赋予文化、出版管理、版权保护、文物、广播电视、体育等部门的行政处罚权,移转给独立的文化综合执法机构(执法总队)统一行使;在市县两级,有的将有关文化主管部门直接合并,有的仍分设,并建立专门的文化综合执法机构。该领域的改革,由中宣部统筹部署,相关部门协力推进,出台规范性文件最多,改革特色鲜明,成效明显,目前全国已有99%的地市和92%的县(

9、市、区)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3.农业、资源环境、交通等领域的综合执法改革。在农业领域,自1999年起开始实行综合执法试点,将原来“七站八所”分散行使的处罚权集中行使,至XX年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1539个县(市)开展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普遍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在资源环境领域,一般是将部门内设的多个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加以合并,由新的综合执法机构统一行使行政处罚权,如XX年广东省将海监渔政检查总队、渔船渔港监督管理总队以及广东渔船检验局合并,组建为“广东省渔政总队”。在交通领域,XX年交通部确定广东省和重庆市作为省级交通领域综合执法的试点地区。广东省XX年起对原来分属不同部门的

10、公路运政、水路运政、公路路政、航道行政、港口行政、交通规费稽查等6支执法队伍进行整合,在省、市、县的交通部门内部设立了“交通综合行政执法局”,统一执法。重庆市XX年成立了交通行政执法总队,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综合行使执法权力。上述领域改革的共同特点是,综合执法在部门内部开展,执法机关也设在部门内,统一行使行政处罚权。一是行政处罚权的外部转移与相对集中。所谓外部转移,就是将法律法规赋予特定部门的行政处罚权,从原来的部门转移给新的执法部门;所谓相对集中,就是纳入改革范围的行政处罚权,集中由一个独立的执法部门统一行使。比如,城市管理领域的改革,创设了一个专门的城管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文化管理

11、领域的改革,则在省级城市创设了一个专门的文化管理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集中行使原由多个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二是部门外部合并,处罚权内部集中。与前一种模式中部门依然保留、仅将行政处罚权转移给其他执法部门的情形不同,在这种模式下,改革涉及到的部门直接合并成一个综合部门。在此基础上,原有的归属于各部门的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也进行合并,整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被合并部门的行政处罚权,集中由新综合部门内设的执法机构统一行使,市县级文化领域综合执法采纳的就是这一模式。三是联合执法性质的综合模式。一些地方和部门基于自身对综合执法的理解,创设了一种类似联合执法性质的综合执法模式。一般做法是在相关部

12、门抽调工作力量,成立一个专门的执法机构,行使相关部门的行政管理职权,但是在做出具体行政处理决定时,名义机关依然是法律规定的各个行政机关,而不是新成立的综合执法机构。如福建省大田县成立的环境生态综合执法大队,由水利、国土、环保、林业、安监等8个单位抽调力量组成,实行“集中办公、统一管理、协调执法”,并查处违法案件。第一,整合执法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多头执法问题。通过整合归并现有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如广东省将交通、文化、海洋渔业等领域的多支执法队伍,分别整合为一支执法队伍,改变了以往执法力量分散、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现象。北京市成立城管执法部门十多年来,在体制上初步解决了多头执法问题,提高

13、了执法效率。第二,优化职能配置,加强监督制约。实行综合执法改革的部门,在制定政策职能与监督处罚职能相对分离方面进行了探索,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管理权、审批权与监督权、处罚权的适当分离,强化了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改变了一些政府部门既管审批又管监督的体制机制,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第三,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各地在综合执法改革中,着力改变以往分散执法、突击整治的行政执法方式,大力推行规范化管理,强化执法人员培训和制度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严格实施“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制度,使执法行为更加公平、公正。随着综合执法工作的展开和运行,各地改革试点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

14、矛盾,特别是综合执法机构与职能部门的关系等体制性问题尚未理顺,影响着综合执法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执法职责划转不规范。在一些地方,对于如何划分综合执法机构与职能部门的职责,并未经过严格论证,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有的部门往往将那些费力大、获利小的棘手管理事项,当作包袱甩给综合执法机构,如有的地方将黑网吧治理、清理无照经营、计划生育等都交给城管执法机构。二是综合执法机构的职责偏多。尤其是城管综合执法机构的职责范围过于宽泛,与执法力量不匹配。在有些城市,城管综合执法的事项多达几百项,且仍有增加的可能。由于执法事项过多加之执法难度高,执法人员普遍感觉“力不从心”。三是管理职能与执法职能划分发生错位

15、。实行综合执法要求将有关部门的监督处罚职能剥离出来交给综合执法机构,但有的部门则有意无意地混淆管理和执法的性质,将管理职能卸载转移到执法层,以执法解决管理问题,造成管理弱化,既增加了工作层次和过程,也肢解了管理职能,降低了效率。各地综合执法机构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新组建机关承接相关部门划转的执法职责,另一种是由原来分属不同部门的执法队伍整合而成。从理论上说,相关部门的执法权划转综合执法机构后,该部门不再行使自己被划转的执法权,但实际情况是,综合执法机构与相关部门仍存在较多的职责交叉和衔接合作问题。例如,有些管理领域虽然采取了综合执法,但相关部门的执法职能和队伍仍然存在,有的部门将行政执法权

16、划转给综合执法机构,但却未将有关执法力量和技术支持(技术人员、机构、设备等)转移,仍在从事某些执法工作,形成新的职责交叉和多头执法,有的事争着管,有的事无人管,这种情况在城市管理、资源环境管理等执法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再如,综合执法机构行使的是从有关部门分离出来的执行性职能,其中有些执法事项是无法单独处理的,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在日常行政执法中,综合执法部门通常会请求有关政府部门的配合,但这种请求往往被有关部门视为“麻烦”而加以推诿或拒绝,而综合执法机构的层级地位较低,无力协调相关部门的行动,影响了执法效能。第一,执法人员数量不足。调研中发现,许多地方都存在编制内的执法人员数量不足,需要大量外聘人员协助执法的情况,与繁重的执法任务不相匹配。第二,执法队伍机关化。按照执法重心下移原则,行政执法专项编制应当重点用于执法一线,但许多地方将执法人员大部分放在了机关科室,真正放在一线执法的可能只占人员的三分之一左右。第三,编制内执法人员“贵族化”倾向。为了补充一线执法力量的不足,外聘执法协管员的数量不断扩大,在一些地方执法协管员的数量甚至是编制内执法人员的九至十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