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年郑州航院马概考点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73539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年郑州航院马概考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2013年郑州航院马概考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2013年郑州航院马概考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2013年郑州航院马概考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2013年郑州航院马概考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2013年郑州航院马概考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年郑州航院马概考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绪论:1.1.马克思主义的狭义和广义:马克思主义的狭义和广义:P3P3从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及理论体系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及理论体系构成部分:P8、P3来源: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构成: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

2、:P14P17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 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第一章:1.1.哲学的含义,基本问题,基本派别和基本历史形态:哲学的含义,基本问题,基本派别和基本历史形态:含义:含义: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

3、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P27P27基本问题:(基本问题:(1 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P28P28基本派别: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P29P29基本历史形成:基本历史形成:唯心主义哲学有两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哲学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感觉、观念等等)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哲学有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哲学有三种基本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但有其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涵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

4、物质观的内涵及其意义:P31内涵:内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所感知。意义:(意义:(1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唯物主义的出发点。3.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P32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具有物质性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4.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基本形式:P35含义:含义:

5、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特征: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等5.5.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社会生活的实践性:P37P39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6、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6.6.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和意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和意义:P40原理:原理: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意义:意义: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

7、的普遍联系。7.7.发展的含义和实质:发展的含义和实质:P41含义:含义: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实质: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8.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P4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9.9.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中发展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中发展的作

8、用:P44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2)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10.

9、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和意义:(重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和意义:(重要)P45、P46辩证关系: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在于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殊性在于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1)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 个性比共性丰富(2)相互联系:任何个别都是一般,个性体现共性,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3)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意义: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

10、问题的精髓;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11.11.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46辩证关系:辩证关系: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四、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意义:意义:由于事物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我们做事必须有脚踏实地的精神。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我们应重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的情况。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

11、性的统一,我们应自觉的按此规律办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12.12.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辩证否定观的内容:P47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3.1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意义:P47内容:内容:否定之否定定律是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有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这两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事物的发展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的

12、总趋势。意义: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4.14.意识的起源、本质及其能动作用:意识的起源、本质及其能动作用:P30、P56起源:起源: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本质:本质: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能动作用:能动作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5.1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58(1)必须首先尊

13、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可以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并按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这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章:第二章:1.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2.认识的本质和一般规律:认识的本质和一般规律:P66、P70本质: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

14、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般规律:一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9(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他们不仅有区别而且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的统一。4.4.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P72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其次,真理的客观性还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

15、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管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是指(CDCD)A. 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B. 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C. 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D. 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CD 真理的客观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客观的。A 说真理是客观实在。我们看一下真理的定义,真理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也就是说真理是反映是认识而不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物质的特性。B 说真理是规律。我们看一下规律的定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

16、律是联系,而真理是反映,二者不能混为一谈5.5.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P73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首先,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其次,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题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反映。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成都也是有条件、有限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它们既有区别,又辩证统一。体现在: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6.6.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2)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3)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4)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