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之备考总攻略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5973466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之备考总攻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之备考总攻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之备考总攻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之备考总攻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之备考总攻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之备考总攻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之备考总攻略(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之备考总攻略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之备考总攻略20172017 年历史全国卷年历史全国卷 I I 分析分析一、试卷结构一、试卷结构二、考点分析二、考点分析从选择题的分布来看:从选择题的分布来看:2431 题依然是中国史的内容。2427 题一如既往的热衷于中国古代史的考察(占 16 分)相对 16 年而言更重政治轻文化,与 15 年相同。这一点体现了高考中必考点年年考,非必考点隔着考的原则。同时都设置了一道与书本无关的史料分析题,重点考查学生能力。2830 考查中国近代史,近三年重点没有任何变动,至少 2 道以上的近代政治题。31 题基本稳定中国现代外交这个知识点。3

2、2 题近三年必考古希腊罗马文明,3335 一改往年 2 道经济 1 道政治的惯例,17 年 3 道全部都是经济。从材料题来看:从材料题来看:41 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比较方面的能力。基本上都是中外对比,注重考查近代史相关知识,因此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应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42 题固定形式小论文,虽然每年的形式会有所变化,今年又出现表格对比类,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学生提炼观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的史实,切忌泛泛而谈。要注意论点、论据、论述的分行与表述。论题要概括不可具体,要找出相同点;论点要观点明确,不可模棱两可。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45-47 题的选修题,材料都是课本外的

3、史料,因此要加强材料的提取能力。注重原因、内容、特点、作用、意义等方面的问题,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级等方面全方位考虑。2017 年历史全国卷解读山东省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刘庆亮试卷给人的第一感觉,质朴平实。与往年相比,稳中有变,难度降低。但是,沉下心来,仔细品读,却又逐渐发现,朴实无华的背后暗藏玄机。不管是从知识与能力的角度,还是从修订考纲、核心素养的角度,都有很多隐藏的创新亮点,都有很大伸缩的阐述空间。下面,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简要阐述。一、突出知识的三个维度一、突出知识的三个维度主要侧重考查知识的宽度、长度、角度。1.1.突出知识的宽度拓展突出知识的宽度拓展所谓知识的宽度拓展,主要是

4、指试题选取的材料、创设的情境是新的,不管是知识的内涵,还是外延,都突破了课本的阐述,即众所周知的“脱离课本” ,所涉及试题即常说的“陌生中考熟悉” “陌生中考陌生”两类。表 1 全国卷知识宽度扩展试题统计题号知识考查目标知识宽度拓展25西汉地方行政管理郡国数量的变化27明朝经济发展的影响饮食器具使用规定的兴废29清末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留日学生的地区分布比例311990 年中国改革传统经济模式研究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如从全卷的分值比例看,以上拓展宽度的“脱离课本”的知识至少占 43%。这些年,学生抱怨“高考考的老师基本没教,老师教的高考基本没考” ,教师抱怨“越来越不会教了” ,命题专家不满

5、“教师的教学和高考的命题基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大家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近年来,黄牧航教授统计的自 2007 年新课程高考以来、全国和各省市高考命题引用新学术成果的数据,传播很广。其原因,是引用数量惊人。至 2015 年,数量总计 422 个。当然,这些只是标明材料出处的。此外,还有另外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标明材料出处的,已被命题者二度转化;二是“学术研究新成果”是指超出现行中学历史课程内容要求的、中学师生感到陌生的学术研究成果。这里的“新”主要不是指学术成果出现时间的新,而是指中学师生在认识上的新。令中学老师略感欣慰的是,从去年参加全国卷考试的省份增加了之后,试卷的难度已经明显有所降低,今年依

6、然保持这一特点。但是,从表 1 的统计情况来看,拓展知识宽度、脱离教材的命题趋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适应高考的这一特点,依然是中学一线教师面对的一个不太轻松的话题。随着高考研究的深入,备考经验的积累,高三的一线教师已经基本掌握教学应对策略:在讲清课本基本概念的前提下,要进行“史料教学” 。笔者认为,两者不宜分开进行,语文的作文讲究“夹叙夹议” ,历史的知识教学应该是概念和史料结合、落实基础与迁移训练结合。同时提醒,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保守主义,导致课本知识用力过度,迁移运用能力不足;二是冒进主义,既然高考脱离课本,索性抛开课本,大搞题海战术,或者向高校看齐,把学术著作作为备考经典。殊不知

7、,基础知识类似数理化的公式定理,在这个前提不具备的情况下,大搞学术扩展,对普通班的学生而言,就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2.2.突出知识的长度延伸突出知识的长度延伸所谓知识的长度延伸,是指突破课本上的历史叙述,通过史料对相关历史事物进行时间进程的延展,形成更加完整的历史线索,突出不同阶段特征的变化。表 2 全国卷知识长度延伸试题统计32古希腊的人文主义诸神与人相似之处35二战后的世界经济秩序19761999 年大国集团成员的变化41法国大革命西方近代民族主义4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20 世纪 80 年代的工资改革46二战后的东亚秩序中美两国在开罗会议上的外交沟通47儒家思想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从根本上

8、说,以上试题侧重考查的是通史。不同的是,如 42 题,是中外 400 年的大跨度的、宏观通史;如 25、35 题,分别是西汉郡国制度演变 90 年、二战后七国集团演变 20 年,是小切口的、微观通史。通史和专题史,是 2004 年课程改革前后历史学科的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受基础教育、历史学科特点,以及高考命题的需要,新课程高考自 2007 年以来,从考纲的知识范围到试卷的试题结构,一直坚持通史体例。其目的,旨在矫正专题教学背景下考生在认知上的偏差和不足。表 2 所列试题的分值,在全卷中占 43%,而且这个较大的比值多年来一直保持,这进一步彰显了高三备考中通史教学的必要性。值得关注的,还有历年全

9、国卷中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大模块的比例问题。多年来,三大通史模块基本是三足鼎立,分值相当。但是,其相应篇幅在课本中的比例却有很大区别。因此,教师备考过程中,一般会据此适当增加中国史、压缩世界史的课时分配。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与即将到来的新课程改革相一致。在新课标的讨论稿中,历史课程的必修部分是中外历史概览 ,其中的三部分内容恰恰就是这三个模块。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7 年其变化和调整的幅度较大,可参看表 3。这是命题原则的变化,还是命题操作的偶然?需要跟进研究。表 3 全国卷通史模块的分值比例年份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2014 年28 分28 分29 分2015 年30

10、 分27 分28 分2016 年28 分29 分28 分2017 年22 分21 分42 分3.3.突出知识的角度转换突出知识的角度转换所谓知识的角度转换,就是采用多元视角,突破师生的定势思维,从新的角度重新评价和审视课本中的历史事实。从课改之前的 20 世纪 90 年代,到课改之后的新世纪,高考命题一直坚持这一做法,这对还原历史学科特点、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提升考生学科能力,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这类试题也是学术含量高、能力要求高、命题质量高的“三高”试题。今年,也不乏这样的好题。表 4 全国卷知识角度转换试题统计题号2728323435知识角度转换明后期经济发展影响的再认识洋务军工企业运营

11、状况的再认识古希腊人文主义传播方式的再认识苏联经济成就影响的再认识大国操纵世界经济秩序的再认识这类试题,对高考备考挑战性较大。很多老师习惯用多元史观去解读一个历史事物,这似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对照每年的高考真题,又会发现似乎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高考命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高深的多。所以,阅读史学专著、期刊,吸收前沿成果,开阔学术视野,提升教学素养,才是教师教学的根本之道。二、突出学科的三大能力二、突出学科的三大能力1 1突出史论结合能力突出史论结合能力人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包括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两种。历史学科的课标内容表述,基本是事实判断在前,价值判断在后。高考的命题立意,老高考

12、侧重事实判断,新高考侧重价值判断。侧重价值判断的试题,其能力要求,老师们习惯称为“史论结合” 。这类试题的典型特征,一般是在题干的关键词中,有“反映” “体现” “表明”等字样。今年的试题,则又增加了“据此可知” “可看出”的说法。此外,有的试题在题干的最后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下接的应是选项的价值判断,如 28 题的“这一举措” 、30 题的“这一精神的贯彻” 。2017 年,史论结合类选择题有 9 道,占总数的四分之三。表 5 史论结合类试题统计这一考查趋势,在 2017 年考试大纲有明确体现:“调动和运用知识”的三条说明在修订后有很大变化,原来的“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

13、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改为现在的“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无疑,这是命题技术不断进步、学科能力要求趋于完善的表现,也是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适时对接。高考的这一变化,导向十分明显:纠正中学教学长期形成的死记硬背倾向。兹事体大,关乎课程观、教材观、高考观、教学观的转变。课改 13 年,理念有则有矣,估计每人都可以说个梗概,但要转化成自觉行动,实属不易,十多年的事实已经证明。至于门径,倒也明确:对学生学习而言,要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要论从史出;面对判断结论,要有证据意识,要拿证据来。对教师教学而言,要不断反思,要行动研究

14、,要细水长流,要形成习惯。因为,传统的习惯惯性太大,要彻底改变过来,需要打纠偏的持久战,更需要打运用的阵地战。2 2突出概括比较能力突出概括比较能力概括能力,包含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等多方面能力,是要求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多年来,全国卷一直非常重视概括能力的考查,概括类试题所占比重较大,例如 2015 年卷占 60 分,2016 年卷占 64 分,2017 年卷占 60 分,以致出现“得概括能力者得二卷”的说法。表 6 全国卷概括类试题统计题号试题内容分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 分41(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

15、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 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 分45(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 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7 分4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8 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 分47(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

16、 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统计是从广义角度而言,一是三个选修模块并列加分;二是 “说明” “指出”“简析” “比较”等要求,实质上也是概括能力,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高考比重非常大,是我们重视概括能力的原因。而学生的概括能力普遍差,更是我们重视概括能力的原因。首先,要引导学生知道:概括不是什么?概括不是摘抄原文,不是具体罗列,不是细节描述!然后,再让学生知道:概括到底是什么?概括是高度浓缩,概括是准确提炼,概括是切中本质。如何提高概括能力?从具体技术上,笔者有三招:先做小学数学题,再做小学语文题,后做初中代数题。第一句是指以句号、分号和删节号为标志,先数一下解析的材料有几句话,一般每句话都有独立的信息。第二句是指提炼每句话的关键词、每段材料的段落大意、整段材料的中心思想。第三句是指一段材料中可能有几句话的内容相近,这就需要合并同类项。当然,类似的技法每个老师都有一套,大同小异而已。关键是,技法的熟练和规范,需要两点,一是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二是要限时训练,只有平时训练像高考,才能高考像平时训练。3 3突出比较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