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民法总复习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5971514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民法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民法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民法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民法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民法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民法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民法总复习(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2013 民法总复习民法总复习民法总复习一、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民法有实质意义与形式意义之分。实质意义的民法实质意义的民法是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实质意义的民法又有广义民法与狭义民法之分。广义民法实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发的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因此,凡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不论其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均属于民法的范畴。狭义的民法,在民商分立的国家,指商法以外的私法。(二)形式意义的民法形式意义的民法是指以一定体例编撰的并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2、。二、民法的历史沿革古代民法是指简单商品生产者即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民法。古代社会民法的典型代表为罗马法。近代民法以 1804 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第二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通则第 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财产关系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一般都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受价值规律支配的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人身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

3、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主体的地位平等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有关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第三节 民法的性质与任务民法的性质我国民法是社会主义民法,因为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体现人民的意志。同时我国民法又具有各国民法固有的一些特性。总的来说,我国民法具有以下性质:民法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民法为文明法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民法为实体法民法为私法二、民法的任务民法的任务是民法立法宗旨的具体体现,是由民法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民法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三项: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维护正常的经济的发展

4、第四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其效力贯穿于各项民事法律制度之中的民法的根本规则,是民法立法的指导方针和解释民法规范、适用民法规范以及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民法的基本原则,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一般认为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一、平等原则:是由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的。平等原则的具体表现:平等原则主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民事主体平等地的依法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法律平等保护民事主体的民事责任平等二、自愿原则:是民事主体意志独立、利益独立的必然要求,也是平等原则的表现和延伸,其实质为“意思自治” 。自愿

5、原则的具体内容和表现:自愿原则主要有以下表现:(1)当事人自主决定民事事项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可以自主决定各种事项,不仅可以决定是否实施某行为或参与某民事法律关系,而且可以决定行为的相对人、行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的内容等等;当事人不仅可自主决定实体上的权力义务,而且可自主处分其权利,选择处理纠纷的程序、方式等等。当事人关于民事事项的约定,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行性规定,就有法律效力,并且“约定大于法定” ,即当事人关于该事项约定的效力优先于法律关于该事项的任意性规定。(2)当事人对自己的真实意思负责在民事活动中,只有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此能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也只对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的民事行为负

6、责。并且,当事人对于在意志不自由的情况下造成的损害,原则上也不承担责任。公平原则: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来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公平原则的表现:公平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等机会平等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机会平等是公平的重要保障和基本条件。(2)在当事人的关系上利益应均衡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因公平交换,利益均衡,在相互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应合理负担,一方的利益于其负担应相称。(3)当事人合理的承担民事责任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受有损害时,应公平合理的确定当事人的民事责任。诚实信

7、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诚实,守信用,善意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诚实信用原则的含意和使用范围极广,主要表现在:其一,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要诚实,不弄虚作假,不欺诈,进行正当竞争;其二,民事主体应善意行使权利,不以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方式来获取私利;其三,民事主体应信守诺言,不擅自毁约,严格按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履行义务,兼顾各方利益;其四,在当事人约定不明确或者定约后客观情形发生重大改变时,因以诚实信用的要求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公序良俗原则: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不得违反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不得违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公序良俗

8、原则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权力。民事主体形似权利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不得违反法律强行性或禁止性规定。民法的解释有文理解释与伦理解释两种:文理解释:又称文义解释,是指依据法律条文文句的字义或文义所进行的解释。伦理解释:是指斟酌法律制定的理由以及其他一且情事,依推理而阐明法律规范的真意。伦理解释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扩张解释:是指仅以法律文句的文义解释不足以表示立法的真意时,而扩张该条文文句的含义作出解释。2、限缩解释:是指在法律条文的文句含义过于广泛时,对其含义应予以缩小的解释。3、反面解释:是指以法律条文所规

9、定的事项,就其反面的意思进行解释。4、类推解释:是指对法律无直接规定的事项,选择法律关于类似事项的规定进行的解释,以类推适用法律。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指根据民事法律规范确立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意志社会关系,而不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社会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社会关系。(2)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一般是自愿设立的(3)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法律关系三、民事法律关系的要

10、素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必要因素或条件。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为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为民事主体,是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力和负担农民事义务的人。 (2)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负担的义务,亦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3)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四、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民事法律关系湿度中多样的。为了正确把握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民事法律关系可作如下主要分类:(1)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

11、律关系财产关系是指直接与财产有关的具有财产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人身关系是指与主体不可分离的,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2)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根据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的范围,民事法律关系可分为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绝对法律关系是指义务主体不特定,权利人以外的一切人均为义务人的民事法律关系。相对法律关系是指义务主体为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区分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的意义主要在于:第一,绝对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权利人可向一切人主张权利;相对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是特定的,权利人一般只能向特定的义务人主张权利。第二,绝对法律关系中的义务人所负担的义务是消极的不作为,

12、即不妨碍和不干涉权利人行使和实现权利;向对法律关系的义务人负担的义务一般是积极的作为,如交付货物等。第三,绝对法律关系的权利人实现权利无需义务人的介入;相对法律关系的权利人实现权利一般需义务人的介入。(3)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和复合民事法律关系根据民事法律关系内容的复杂程度,民事法律关系可分为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和复合民事法律关系。单一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只有一组对应的权利义务的民事法律关系。如所有权关系中只有所有人享有的权利和非所有人负担的义务这一组权利义务。复合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有两组以上对应的权利义务的民事法律关系。(4)权利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根据民事法律关系形成和实现的特点,民事法律关系

13、可分为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以其合法行为而形成的,能够正常实现的民事法律关系。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因不法行为而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第二节 民事法律事实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意义民事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终止的客观现象。民事法律实施的意义就在于能引发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包括三种情形:第一,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包括绝对发生和相对发生。绝对发生是指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原始发生,而不是由其他主体转移而来的。相对发生是指当事人间因继受其他主体的权利义务而形成民事法律关系。第二,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

14、变更,即民事法律关系要素中的任一要素发生变化。民事法律关系的相对发生和相对消灭,也都可看作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第三,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包括绝对消灭和相对消灭。绝对消灭是指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已不复存在。相对消灭,是指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因转移给他人而消灭。第三节 民事权利、义务和责任一、民事权利的概念和含义关于民事法权利的概念,学说上有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一行为(作为或不作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民事权利包含以下含义:(1)权利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利益范围或者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2)权利是权利主体要求他人实施

15、某种行为或者不实施某种行为, 以实现其利益的可能性;(3)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主体的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济。(二) 民事权利的分类1、财产权与人身权根据民事权利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是可以以金钱计算价值的,一般具有可让与性,受到侵害时需以财产方式予以救济。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人身权,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的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人身权是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其价值,一般不具有可让与性,受到侵害时主要需以非财产的方式予以救济。人身权包括人格权

16、和身份权。2、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根据权利的作用,民事权利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支配权,是指主体对权利客体可直接加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都属于支配权。支配权的特点主要在于:第一,权利人可直接支配权利客体,以满足其利益需要,第二,具有排他性,权利人可禁止他人妨碍其对客体的支配。请求权,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请求权的主要特点在于权利人不能直接取得作为权利内容的利益,须通过义务人的行为间接取得。抗辩权,广义上是指对抗请求权或否认他人的权利主张的权利,有的成为异议权;狭义上仅指对抗请求权的权利。抗辩权的作用在于对抗请求权,又可分为意识抗辩权和永久抗辩权。形成权,是指权利人的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3、绝对权和相对权根据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民事权利可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绝对权,又称对世权,是指其效力及于一切人,即义务人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权利。绝对权的主要特点在于,权利人可向任何人主张权利,权利人不需借助义务人的行为就可实现其权利。物权、知识产权、人身权都为绝对权利。相对权,又称对人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