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sns社区产品架构模型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5970100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sns社区产品架构模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解析sns社区产品架构模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解析sns社区产品架构模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解析sns社区产品架构模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解析sns社区产品架构模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sns社区产品架构模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sns社区产品架构模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析 SNS 社区产品架构模型引言:原本经济危机来了,FACEBOOK 估值从 150 亿美金跌至 40 亿;国内互联网创投环境也日趋寒冷,而在舆论界,关于 SNS 的话题似乎热度未减,当然在精彩文 章之中也夹杂着一些隔靴搔痒式的讨论;最近,时值腾讯 QQ 空间及手机社区平台高速发展,迭创新高;我也想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简单地聊一些关于 SNS 的理解;个人认为,从严格产品意义而言,国外是 FACEBOOK,国内是校内网最先实现相对完整地 SNS 社区产品架构的;而早期的网易社区,腾讯 IM 平台,早期博客形态 的 QQ 空间,包括现在一些手机社区,都和 SNS 有些偏差;具体地讨论以下问题:

2、1)SNS 社区的三层产品架构:社区的三层产品架构: Profile;Relation;Content2)SNS 三层产品架构之间的关联与相互依存;三层产品架构之间的关联与相互依存;3)关系链开放及)关系链开放及 NewsFeed,SNS 的重要元素;的重要元素;4)市场上)市场上 SNS 产品形态及商务模式;产品形态及商务模式;1. SNS 社区的社区的 三层产品架构;三层产品架构;从概念上,SNS 是一种新的在线生活方式;连 FACEBOOK 自己都说自己不是一 个网站,而是在创造一种新的网络生活方式;这个理念和腾讯的“在线社区产业”是相 通;从外部一些文章可看到,腾讯形成了在线社区 3C

3、 产业链,分为三层,从下到上 分别是用户(Customer), 社区(Community), 内容(Content);这是腾讯的创造性贡献; 其实,具体到一个 SNS 社区产品模型,从下到上也分为三层: 1)底层,)底层,Profile;用户的属性描述及行为画像;比如用户的社会属性,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还包括用户的爱好,服务使 用倾向等推导属性;这相当于社区的“地基”,一定要建立的很稳固,这里有几种细分:一类是用户的直接属性;表现为用户可以通过直接引导填写的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毕业年 份等基本社会属性;看到所有的 SNS 都在引导用户填写,甚至采用一些激励措施;二类是用户在社

4、区中生存所获得的社区属性;比如成长等级,称号,虚拟职务, 角色等;三类是用户的隐藏的扩展属性;即系统通过对用户在各类社区长久活动留下痕迹的智能挖掘与分析,所形成的对 用户有统计意义的商业偏好属性;比如用户 XX,是一个 30 岁左右,怀孕期的妈妈, 对婴儿用品,化妆品有独特的潜在偏好; 一个不同完善程度的社区系统,对于一个用户信息的收集也是不同层次的;而所 有的商业网站通过持久竞争,留下来最宝贵的核心竞争信息,就是对用户个人信息的 掌握能力了;2)中间,)中间,Relation; 用户群内部关系链;在 WEB1.0 时代,每天浏览 SINA 的人可能有 100 万,但他们虽然同在访问一个 网站

5、,同看一条新闻,但相互之间无法察觉,无法交流和沟通,这 100 万人中是孤立 的,没有关系链;随着 WEB2.0 元素的发展,网站经营者知道给每个访问的用户一个 ID,让他们相 互可见,并提供他们相互联系,认识并熟知的工具和手段(比如站内消息,相互访问 首页);用户群的用户群的“网络效应网络效应”用户群中的关系链是具有“网络效应”的,当用户群规模到一定的临界点,不需要 外部推动,通过低成本口碑传播可以像雪球一样的自我滚动壮大的;所以,在网站发 展初期,很多网站都要拼命烧钱,送鸡腿等推广方式,要把用户群推到这个临界点; 这还可以叫做“群聚效应”;很多 WEB2.0 概念的网络产品都开始意识到用户

6、群内部“网络效应”而得以壮大, 比如 QQ 的 IM 关系链是最稳定的一种;淘宝网中买家和卖家之间的网络效应也十分 强大;关系链,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群与群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好友关系(强关系链),关注追随关系(弱关系链),同好关系, (同爱好,粉丝圈);同地域关系(同城)等; 在一个 SNS 社区产品中,关系链是非常核心的,是“聚气”的;在产品构建之处就 需要优先考虑;3)上层)上层, 内容内容(Content)和应用和应用(Application);内容内容(content), 包括两类,一类,是网站经营者官方提供的资讯,图片,音乐,等浏览类的资源;二类,是 UGC(User

7、 Generated Content),用户自创造自组织的内容; 可表现为,个人日志(Blog),相片,即时博客(如短文本 Qzone 心情,Twitter);内容,从表现形式及载体上从简单到丰富,从简单文本,短文本,到图片,音频 ,甚至个人视频,随着网络硬件条件的发展,内容的主流载体将更加 RICH 化;内容从本质上,满足了用户的几类基本地广泛的需求: 1. 信息获取的需求信息获取的需求 2.个性化表达与倾诉的需求个性化表达与倾诉的需求(UGC,通过个人日志,心情,图片等表达自己的存在 感,这个符合人对自我存在感的心理诉求)应用(应用(Application);App 是有点偏技术化的术语了

8、,相对于平台而言,它有一定的业务逻辑独立性, 可以插件化的与平台轻度耦合;App 可以表现一个互动游戏或应用软件,在 Facebook 的平台上表现为 web 方式 ;在 Iphone 的平台上为独立可运行的软件方式;SNS 中的 App,要调用到下层的用户属性信息(profile), 中间的关系链信息(relati on). 以及电子支付系统等;App 和内容一样,是分为主流和长尾;主流 App 用户接受度高,比如朋友买卖,抢车位,在用户群中可获得很高覆盖率 ;长尾 APP,只针对某一个细分的用户群某一特定偏好,但规模化的 App 可以覆盖 一个广阔用户;关于 App 的开放问题当前比较热的

9、话题是 SNS 平台的开放,通过开放 API,引入更多的第三方 App 开发者,平台经营者聚集更多的产业资源,引入竞争,发挥群众的创意和智慧,;但平台开放,也给平台经营者的运营能力提出很大挑战;比如平台的安全策略, 承载性能,APP 的审核等管理机制等。这涉及到对一个产业链下游的经营问题。二, Profile,关系链,App 之间的关系1)经过用户在经过用户在 SNS 社区中的生活,社区中的生活,Profile 将自我演化,逐步丰富和清晰;将自我演化,逐步丰富和清晰; SNS 社区是一个平台,生活着千百万的网络用户,一开始除了用户填写的一些基 本资料,我们对他的了解是模糊的,比如一个个带着面纱

10、的用户; 随着用户在此平台上,UGC 产生内容,浏览自己个性化的新闻内容,加入自己喜 爱的投票或粉丝圈,玩自己喜爱的游戏,购买自己喜爱的商品 用户在使用 APP 和 Content 的所有过程中会留下痕迹和脚印;这些碎片化的信 息被沉淀下来,通过数据挖掘是可以构成对此用户进一步清晰的画像;从而达到对此 用户的精准认知;比如 FACEBOOK 这类的用户行为挖掘系统,像一个黑盒子,输入一个用户的 ID ,系统会告诉你这个人的商业价值倾向,直接对应到不同行业的商业广告价值中;2)用户通过在用户通过在 App 之间的互动,之间的互动,强化关系链粘性,并扩展关系链;对于关系链而言,用户之间在共同参与

11、APP 互动中,好友之间增强沟通了解, 关系链粘度提升;用户在对“同好”,“同城”的参与过程中,会拓展新的关系链;同时通 过六度概念“朋友的朋友”来不断的延伸自己的关系圈;3)App 和内容等“题材”是聚集人气的核心要素;下两层是基础设施,是粘住人气;下两层是基础设施,是粘住人气 的核心要素;的核心要素;在 SNS 中,“题材”是吸引人气的核心要素;某一个内容或某一款 App 或许可以 引爆流行,快速吸引来大量用户;同时,“题材”都是有生命周期的,需要持续的更新 ;如果这个更新是网站经营者做,那维护成本就很高;如果是用户通过 UGC 可以自 我更新,那这是成本最低的方式;比如一个投票的 APP

12、,看上去简单,却具有很持续的生命力,用户可以自发的创 建投票,在关系链中传播,不断保持活力;而抢车位这个 App 看上去很火,但用户的生命周期很短,很快就会厌倦,需要不断的更新游戏规则,或者用新的游戏“开心农场 ”替代;当时开心网或许就有此类问题,抢车位带来了大量人气,但没有很及时做下两层 的建设工作,而导致人气也很快散去;相信如果不重视基础设施工作,光靠频繁的引 入 App 刺激人气,是疲于奔命的;而 QQ 空间和 QQ 校友是一个比较好的典范,先建 设好基础的 UGC 这些长远价值的东西,至于 App 建设上,在跟随中创新了; 平台为王的时代,下两层是平台的基础设置。 App 是插件,可拆

13、卸;SNS 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 App,而是 Profile 和关系链这 些平台基础设施; 三,关系链开放,Newsfeeds , 是 SNS 中的重要元素:除了上面的三层产品架构之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元素,我认为可以识别一个 SNS 是否完备,或是否符合 WEB2.0 精神实质。 1) 关系链的开放性;简单的说,SNS 产品中形成一个契约,加入这个平台中,默认的大家都将自己的 关系链开放出来,便于通过“朋友的朋友”来扩展关系链;这个更符合“六度关系理论”的 精髓;早期的互联网产品形态中,EMAIL, IM 产品,也包含有关系链,但是个人封闭的 ,无法拓展;所以,我个人不认为他们属于 SNS 的

14、范畴,只不过是 SNS 之间用户之 间的具体沟通工具而已;MAIL 是异步通信;IM 是同步通信;现在校内网也有 IM 工 具校内通,这些都是 SNS 社区中用户的沟通工具; 2)News Feeds 的创新的创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对于 FACEBOOK 的推动是历史性的,对 SNS 的发展 也是至关重要;我认为这个 News Feeds 本身不是 FACEBOOK 的发明,但它却创 新性的应用到人际网络中,用于信息沟通与传递,获得了巨大成功,而被国内 SNS 跟随;说到说到 News Feed,不得不提,不得不提 RSS;我个人有一种提法:RSS 的出现揭示 WEB2.0 时代的萌芽;W

15、EB2.0 是什么,有 很多概念解释,我认为简单的说就是“以人为本”;WEB1.0 时代,互联网是“以信息为本”,网站经营者雇佣一群编辑收集,创造, 整理内容来让网民进行主动浏览(信息的 GET 时代);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用户本质上的个性化诉求与信息海量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信息的获取方式必然要创新;于是 RSS 产生了。 RSS 约定了一种信息共享方式和数据格式规范;用户可以事先设定好过滤条件, 信息有更新时,主动从 News Feeds 信息源,PUSH 到用户的面前;这个是方案本 身是很美妙的。然而并没有十分火爆起来,这与网站追求 PageView 的商业利益之间 冲突有关;而随

16、着用户之间关系的密切发展,动态的信息在关系链之间的传播非常重要;用 NewsFeed 来解决是再好不过。于是一种新的人际网络中的信息沟通方式产生了:在这个 SNS 平台上,大家形成一个契约,你可以默认将你的动态通过 news fee ds 传播到关系链中去,传播到群关系中;也可以坐等着朋友的最新动态发过来;这是一种创新的沟通方式,想象这么一个场景:我每天早上起来,打开手机或 P C 进入我的 QQ 空间,看到同事 XXX 在丽江手机拍的照片;看到同学 XX 写了心情说 工作压力大啊,心情很郁闷;看到朋友 XXX 说,深圳做大雨,不小心感冒了如果构建一个 SNS 社区,Newsfeeds 是必不可缺的,至于关系链开放,可以根 据具体情况分层次而定;以 QQ 空间为例,因为 QQ 原关系链是私密的,当前往 SNS 去转的时候,必然会采用一些过渡策略;四、市场中的 SNS 产品形态及商务模式;目前,国内的 SNS 跟随者还是比较丰富的,从 SNS 社区发展轨迹来看,从某一 个细分群体切入,再扩大的发展策略比较典型;1)百花齐放的)百花齐放的 SNS,细分是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