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套题:(十一)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969268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套题:(十一)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套题:(十一)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套题:(十一)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套题:(十一)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套题:(十一)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套题:(十一)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套题:(十一) Word版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十一)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十一)第第 I I 卷卷 阅读题(共阅读题(共 7070 分)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华文明从何时开始,从哪里起源,这些问题成为一代代学者兀兀穷年的追问。于是有了上世纪末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有了从本世纪初持续至今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目前,探源工程第二阶段的工作已经结束,人们都想知道,经过 8 年的探寻,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又向前推进了多少。在古代中国, “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 。从字形上可以看出,一个邦国是以都城为中心而与四域的农村结合在一起的,

2、“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河南偃师的二里头,在麦田覆盖的地下,掩藏着最早的“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许宏在他的新作最早的中国中如是说。二里头遗址是 1959 年在探索夏墟时发现的。此前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在考古学上确立了殷商文明的存在。中国的考古学家认为,殷墟的甲骨文非常成熟,而文字从形成期步入成熟期至少需要千年的历史。殷墟精湛的青铜器制作工艺,不会从天而降。在商之前,必然有更早的文明,二里头文化就是更早的文明。在二里头从事十余次挖掘的许宏说,二里头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展现了成熟的文明。它至少有五个“之最”:迄今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群、最早

3、的“紫禁城” 、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青铜作坊,还有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这些都表明了王朝文化已经形成。“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种儒家礼制,都可以在二里头找到源头。二里头出土的三足酒爵,与商朝出土的酒爵造型大致相同,贵族墓葬里出土的青铜器、乐器、玉礼器,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礼乐文明。而这正是华夏早期文明的特质。 ”许宏说:“迄今为止,二里头的王朝归属问题仍是待解之谜。二里头无论是夏晚期还是商早期,都不妨碍它是最早的中国的雏形。 ”在考古界,就是最保守的人也承认,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但二里头所呈现的也是相当成熟的文明,应该也是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可以抵达的。那么,在这个最

4、早的中国之前又处于怎样的状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负责人王巍说,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发现,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的确存在着比二里头文化更为遥远却更为发达的文明形态。在辽西凌源、喀左、建平三市县交界处,发现了距今约 5000 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相似。随葬种类丰富、玉器制作精致的贵族墓葬,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贵贱贫富的分化。这一重大发现几乎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 1000 多年,被形容为触摸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人们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发现了一支二孔骨笛。经测定,这支骨笛被认定为 9000 年前的物件,是迄今为止世界考古界发现的最早的二孔骨笛,证

5、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已经创造了发达的音乐文明。还有在长江流域下游发现的距今 4300 年的古城,这个古城被认为是新石器时期(距今 4000 到 5300 年之间)良渚文化的一部分。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认为,这个古城可能是良渚王国的首都。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么良渚文化就不仅仅是史前文化,它将有可能成为中国的一个朝代,并且早于夏代。在距今 6000 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在甘青地区有齐家文化系统,在辽西地区有红山文化系统,在海岱地区有龙山文化系统,在长江中游地区有石家河文化系统,在长江下游地区有良渚文化系统,在中原地区有仰韶文化系统。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

6、源,都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中原中心说”成为主流,而现在更多的人认同“多元一体说” 。但这满天的星斗是如何分布的,又是如何闪烁消失的,正是探源工程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1下列对文中“二里头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确立了殷商文明的存在,说明了殷朝的文字已经进入成熟期。B “二里头文化”已经呈现了我国古代相当成熟的文明,表明了王朝文化在当时已经行成。C “二里头文化”带有我国早期文明的特质,人们熟知的各种儒家礼制都可以从中找到源头。D虽然“二里头文化”行成的确切时间目前还难以确定,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发现所产生的意义。2下列理

7、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研究我国历史以及我国文明从何时开始、从哪里起源等问题。B许宏认为, “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的意思,在二里头文化中,已经出现了最早的“中国” 。C距今 5000 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的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 1000 年,被形容为触摸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D在距今 6000 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我国出现了许多根源各不相同的文化系统,但也有共同点,那就是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并不是起源于“二里头文化” ,因为“二里头文化”呈现的是相当

8、成熟的文明,应该经过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B生活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一带的人们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能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二孔骨笛,创造了发达的音乐文明。C满天星斗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黄河是中华文明唯一的摇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我国众多的早期文明是如何发布、发展、消失的。D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可能将有更多的古文明形态被发现,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有可能向前推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遥望费孝通他的身上,凝结了三四年代知识精英的智慧与道德勇气。29 岁时,费孝通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江村经济 。整整四十

9、二年之后,这本薄薄的小书,令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获取了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像那一代很多杰出人物一样,生于一九一零年的费孝通不仅身经二十世纪中国种种磨难与挫折,更表现出那一代中国知识精英面对挑战时的生命力、智慧与道德勇气。在江村经济出版的一九三九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在书中,他饱含深情地写道:“不管过去的错误和当前的不幸,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伟大的中国必然会在废墟中重新挺立起来。 ”一九三八年回国后,费孝通先后在云南大学与西南联大工作。在炮火声中,几千名年轻人与他们的老师,唱着歌,忍着饥饿,徒步从北京穿越中国,来到昆明的大后方,在空袭的警报中,他们创造了学术史

10、上最繁荣的时刻。半个世纪后,费孝通回忆那段时光时说:“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是我的一生里最值得留恋的。时隔越久,越觉得可贵的是当时和几个年轻朋友一起工作时不计困苦,追求理想的那一片真情。战时内地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是够严酷的了,但是谁也没有叫过苦,叫过穷,总觉得自己在做着有意思的事。我们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对自己的事业有抱负。那种一往深情,何等可爱。这段生活在我心中一直是鲜红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中国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所表现的风貌,似乎已成为旷世绝响。费孝通晚年,在“行行重行行”的忙碌生活中陆续写了不少忆师念友的文章。深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对当年洋溢着的“兢兢业业的学风”的神往,对“

11、当时那种使人神往的气氛”的眷恋。更可以听出他对当今学风与世风的失望和对未来时事的隐忧。当历史的车轮驶进新时代,历经磨难,已错过最旺盛的创造年华的费孝通开始帮助中国开创自己的社会学。他先后担任不同的学术领导职务,还曾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但在众多的光环面前,费孝通始终认为自己“老来依然一书生” ,没有什么比教书、写作、实地研究,更让他兴奋的了。他的工作态度是:“知行合一” , “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 。他的座右铭是“脚踏实地,志在富民” 。在北京大学,费孝通自称旧燕归来,未名湖周围很安静,适合回忆和展望一点什么,这里有他年轻岁月的美好回忆,二十岁那年,他在燕京大学读社会学,就是现在这

12、个校园,后来燕京大学被北京大学兼并了。七十岁以后,他回归“旧址”重建社会学,到了这个年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别人以为他就是上上课而已,可是他人坐在校园里,心里却想着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村,投身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1998 年前辞去所有职务,只保留北京大学教授一职,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大可以放下一切。他没有停止行走,还保持手拿纸笔记事的习惯,依旧说:“我是来学习的。 ”一位接待过费孝通的定西市领导石晶说:“这是一种消失了的文人气度,老而好礼,模样可爱。 ”当时中国正从一个封闭的、乡土的、传统的社会,转变成一个开放的、现代化的、甚至是后现代的社会,正像费孝通所说:“重大的社会改革理应在思想领域

13、引起相应的激情,孕育一代文章。我们不应辜负这个伟大时代。 ”一直到 90 岁时,费孝通仍在继续写作。他在万象杂志上发表的重温派克学派系列笔记,借助对芝加哥大学派克学派的描述,他似乎又重回年轻时代,生气勃勃地探索社会的秘密,充满想象力地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我总是忘不了那一幕场景:二十七岁的费孝通在伦敦经济学院外闹哄哄的街头闲逛;躲在马林诺夫斯基的讨论会的角落里。他的苏州口音的英语暂时还插不上话,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的各种口音的英语发音,他也经常听不懂,他只好一个劲儿抽烟。在长期的烟雾缭绕之后,他似乎抓住了些什么。遥想当年,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这位书生心中保持一个坚定的信念:“一个伟大的中国必然

14、会在废墟中重新挺立起来。 ”从此以后,他实践自己的诺言,留下了标记为费氏的一行足迹,一门学问,一个思想,一种精神。时间无多了,生命可曾有永恒?费孝通回答说:“生命如他所言, 但愿我这滴乡土水,融归大海中 ” 。相关链接费孝通,1910 年 11 月 2 日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4对原文画线语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A在江村经济出版的一九三九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在书中,费孝通饱含深情地写道:“一个伟大的中国必然会在废墟中重新挺立起来。 ”B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文革,时代的原因,让费孝通历

15、经磨难,错过了创作的黄金时期。C费孝通先后在云南大学与西南联大工作。他后来回忆说,战时生活虽然严酷,但和几个年轻朋友一起工作,心怀国家,不计困苦,追求理想的一片真情,永生难忘。D他的工作态度是:“知行合一” , “出主意、想办法、做实事” 。他人坐在校园里,心里却想着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村,投身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 ) (5 分)A费孝通忆师念友的文章和谈话,反映出了两代人之间的差距,也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当今学风与世风的失望和对未来时世的忧虑。B 江村经济这部皇皇巨著,是费孝通多年心血的结晶,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书当年就获取了英国皇家人类学

16、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C第 12 段插叙费孝通咋留学之初语言交流尚有障碍的情况下学习的情形,抓住他“躲在角落里” ,因为插不上话“只好一个劲儿抽烟”的镜头,刻画了一个求知者、探索者、思考者的形象。D年青时,费孝通曾在北京大学读社会学,七十岁以后回母校重建社会科学,他延续了自己勤勉、踏实的工作作风,直到九十岁仍笔耕不辍,留下了大笔的精神财富。E本文撷取了费孝通在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在治学、工作等方面的人生片段,以点带面地展示了他对科研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国家对人民无尽的爱。6费孝通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书生” ,晚年也仅保留“教授”一职,请结合文章内容探寻他给自己这样定位的原因,并说说费孝通这样的人生定位带给你怎样的启发。 (4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化装者杰克伦敦晚上,一群喝的醉醺醺的人在大街上走着,他们身上穿着五颜六色的皮袄和皮上衣,说说笑笑,一边走一边跳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