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课堂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968485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去来兮辞》课堂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归去来兮辞》课堂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归去来兮辞》课堂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归去来兮辞》课堂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归去来兮辞》课堂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归去来兮辞》课堂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去来兮辞》课堂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归去来兮辞【教材分析】 一 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 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 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 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 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 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 ,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 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

2、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马斯洛) ,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 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 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

3、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 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 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 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 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教学难点】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2关于

4、本文是否写实的浅层研究性探讨。 【设计思想】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 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 。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用“五读法”带动整个教学过程。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 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 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第三条中又指出

5、, “积极倡 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据此为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特采用对话法和 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3辅助手段: 幻灯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4课时安排: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以课下题注为准, 有条件的也可网上查阅,制作“作 者挡案”若干,课堂上交流。 3收集陶潜的相关作品,如桃花源记 、 归园田居 、 饮酒 、 五柳先生传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走进陶渊明 一、导入课文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 地平旷并怡然自乐”)

6、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 ,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 归隐情结。 (板书课题、作者) 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作者挡案”卡片,比一比谁与陶潜走得最近?(师生交流, 选择最好的投放) (解说: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知人论世,用师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唤醒学生 的知识积累,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文本尤其是注释,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 二、走进陶渊明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结合注释,疏通文

7、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 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幻灯片) 第一段:归悲追非。 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 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 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 “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 60 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 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据

8、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 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 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 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幻灯片)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 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

9、,可顺势 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 势引出。) 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三)读:学生悟读课文, 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指名朗读第一段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 ,实现人 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 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田园将芜” “心为形役”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自责、自

10、悔“田园将芜” “心为形役” ,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迷途 未远,今是昨非” ) 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 诗句证明吗? (幻灯片 ) 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 (板书) (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唯一,意思对即可,下同) 、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 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 最后达

11、到当堂成诵。 (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先一边缓 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外貌、 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 喜。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 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往返) 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 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

12、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 (板书)、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程: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 什么这么处理。 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 回答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 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 (板书) 、默读第四段 过程:1默读本段。

13、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 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 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因有一定的难度,故 而采用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 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 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 “真我” ,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 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

14、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 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 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 “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 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 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 (板书) (四)读: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过程: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最好。评比标准 读准字音句读,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 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 ,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情绪饱满,读出一定的情感、气势。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

15、次: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 怀言志(板书) (五)读: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三、课堂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明志、 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追 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 ,是了解陶潜的归隐情结,了解中国文人精神文 化的一个窗口。 四、布置探究性作业:提供两个探究性题目,以供参考 1参照序言(以讲义形式印发)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和 2000 年版注释,推敲本 文的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2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提纲式 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 走出陶渊明 一、导入过渡:上一节我们以“五读”的形式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今天再让我们以“探 究”的形式走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潜们。现在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 的研究成果。 二、探究性学习交流(一):参照序言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和 00 年版注释,推 敲本文的 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1学生研究成果分类、展示。 (解说:这一过程“分类”是关键,教师可在课前先调查了解,以掌握课堂的研究走向 并消除对话中的无序状态。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