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法测冰的熔化热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5968015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合法测冰的熔化热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混合法测冰的熔化热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混合法测冰的熔化热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混合法测冰的熔化热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混合法测冰的熔化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合法测冰的熔化热(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三实验三 混合法测冰的熔化热混合法测冰的熔化热温度测量和量热技术是热学实验的中最基本问题。本实验主要学习利用量热学的实 验方法混合法测量冰的熔化热。量热学是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理论基础的,它所研究的范 围就是如何计量物质系统随温度变化、相变、化学反应等吸收和放出的热量。量热学的常 用实验方法有混合法、稳流法、冷却法、潜热法、电热法等。本实验应用混合发测冰的熔 化热,使用的基本仪器为量热器。由于实验过程中量热器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外界环境的热 交换而散失对热量,因此,本实验采用牛顿冷却定理克服和消除热量散失对实验的影响, 以减小实验系统误差。詹姆斯詹姆斯普雷斯科特普雷斯科特焦耳焦耳生平简介生平简介

2、(1818-1889)焦耳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1818 年 12 月 24 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他研究的实验成果有焦耳-楞次定律,焦耳气体自由膨胀实验、焦耳-汤姆孙效应、焦耳热功当量实验、焦耳热等。焦耳于 18401850 年进行的热功当量实验为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科学表述奠定了基础。 1889 年 10 月 11 日焦耳在塞尔逝世,终年 71岁。 为了纪念他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国际计量大会将能量、功、热量的单位命名为焦耳。 一一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1、掌握基本的量热方法混合法; 2、测定冰的熔化热; 3、学习消除系统与外界热交换影响量热的方法。 二二 实验仪器和用具实验仪器和用具量热器(BDI-3

3、02A 型) ,数字温度计(SN2202 或 DM-T)或水银温度计(050,0.1) 、烧杯、电子天平(YJ6601) 、冰柜、或恒温数显水浴锅、保温桶、小量筒(10ml,0.5ml) 、电子秒表或机械秒表等。三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正确使用仪器测得正确数据图 3-2 量热器图 3-3 量热器结构图图 3-1 焦耳难点:误差的修订四四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 1、热平衡方程式 在一定压强下,固体发生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 化温度或熔点,单位质量的固态物质在熔点时完全 熔化为同温度的液态物质所需要吸收的热量称为熔 化热,用表示, 单位为或。LJ KgJ g 将质量,温度为 0的冰块置入量

4、热器内,m 与质量为,温度为的水相混合,设量热器内系统达到热平衡时温度为。若忽略量热0m0t1t器与外界的热交换,根据热平衡原理可知,冰块熔化成水并升温吸热与水和内筒等的降温 放热相等。即:(3-1)0 100112201()(- )mLmC tm CmCm Ctt解得冰的熔化热为:(3-2)001122010 11()(- )-Lm CmCm CttC tm上式中:为冰的质量,为量热器内筒中所取温水的质量,为水m0m0 04.18()CJgC的比热,,为量热器内筒及搅拌器的质量和比热(二者同材料) , 是温度计插1m1C22m C入水中部分的热容(对水银温度计,V 数值上等于温度计插入水中体

5、积的毫221.9m CV升数,单位为 ; 对数字温度计的可不计。 ) ,,为投冰前、后系统的平衡温度。oJC22m C0t1t实验中可测出, ,,的值,为已知量,故可以求出的值。m0m1m22m C0t1t0C1CL2、初温与末温的修正 上述结论是在假定冰熔化过程中,系统与外界没有热交换的条件。实际上,只要有温 度差异就必然有热交换的存在。因此必须考虑如何防止或进行修正热散失的影响。第一,冰块在投入量热器水中之前要吸收热量,这部分热量不容易修正,应尽量缩短 投放时间。第二,引起测量误差最大的原因是,这两个温度值,这是由于混合过程中量0t1t热器与环境有热交换。若大于环境温度,小于,则混合过程中

6、,系统对外先是放0t1t热,后是吸热,至使温度计读出的初温和混合温度都与无热交换时的初温度和混合温0t1t度有差异,因此,必须对和进行修正。修正方法用图解法进行。考察投冰前、冰融化0t1t过程和冰全部融化后持续的三个阶段内的水温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作出时间温度曲线 (ABCDE) 。 实验时,从投冰前 5 分钟开始,每 30 秒测一次水温,直至冰完全熔化后 5 分钟为止, 中间测时、测温不间断。将记录的时间温度,在二维坐标上先描出点,再将点连成连续 的曲线 ABCDE,如图 3-6 示:图中 AB 为投冰前的放热线(近似为直线) ,BCD 为熔化 时的曲线,DE 为熔化后的吸热线(近似为直线)

7、,B、D 两点为为温度计实测的投冰前 后的系统初、末温度。 下面讨论对曲线 ABCDE 的处理方法,可以采取两种方 法。 方法一方法一、在 BCD 段找出与室温 对应的点 C,过 C 作 一条垂直于时间轴的垂线 FG,分别与 AB、ED 的延长线交 于 F、G。在冰熔化的过程中,当水温高于室温前(BC 段) , 量热器一直在放热,故混合前的理论初温值应该低于投冰前 的测量温度值(B 点值) ;同理,水温低于室温后(CD 段) , 量热器从环境吸热,故熔化完的理论温度要低于温度计显示图 3-6Ft0tACDEBO 5 10 15 时间/分钟G温度/0C的最低温度值(D 点值) 。如果图中 BCF

8、,CDG 两部分的面积近似相等(一般需要多次实 验改变参数,才可以达到较好的近似) ,根据牛顿冷却定律,可近似认为系统与环境的吸、 放热相消,从而达到良好的减小系统误差的效果。此时,可取 F 点和 G 点的温度值表示冰块熔化前和熔化后的系统温度和 t 。0t方法二方法二、若方法一作出的 BCF,CDG 两部分面积相差较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作线段 FG 垂直于时间轴,分别与 AB、ED 的延长线交于 F、G,且使 BCF 与 CDG 两部分 面积相等,也可取 F 点和 G 点的温度值表示冰块熔化前和熔化后的系统温度和。其道理是,0t1t新的温度曲线 ABFGDE(折线)与实验温度曲线 A

9、BCDE 是等价的,而表示熔化过程的 FG 段过程 极短,故可以认为是绝热的。五五 实验内容及步骤实验内容及步骤 1、用天平称量热器内筒及搅拌器的质量,并确认其材料性质,若为铜制取1m,若为铝制取。)/(39. 01CgJCo)/(90. 01CgJCo2、在内筒中注入高于室温恰当温度的水,约为内筒容积 3/5,称量其总质量,10mm求出所取水的质量,安装好仪器装置,并放置三分钟左右。0m(注:取水温和室温之差,与、环境及仪器装置等有关.)0011C mC mm3、研究投冰前、冰融化过程和冰全部融化后系统内水温的变化情况。 不断地、轻轻地用搅拌器搅拌内筒中的水,当系统内温度相对稳定时,开始测量

10、筒中水温的 变化并计时,即在读出第一个温度值的那一刻作为秒表的计时零点,以后每 30 秒记录一次 水温,直至测温结束。 在秒表显示约 5 分钟时,敏捷地将擦干水的 0的冰放在量热器内,然后将量热器按 装好,动作要迅速,继续搅拌、测温,直至温度降到最低,再缓慢回升 45 分钟为止,才 停止计时、测温。 特别注意,在整个测温过程中:要用量热器不断的缓慢搅拌内筒中的水;从测温 开始到测温结束这段时间内,秒表开始计时后,不可回零,也不可以暂停。4、称量总质量,求出冰的质量;找出温度计浸入水中的位置,用小量筒10mmm测出其浸入水中部分的体积;交指导教师检查数据后,将仪器擦干水,整理复原。 5、根据上述

11、第 3 步记录的数据,在二维直角坐标纸上作出类似于原理图的时间温度 曲线,由图读出 F、G 点对应的温度值分别为和的值。0t1t6、求出冰的熔化热及其相对误差(与标准值 334J/g 相比) ,并分析误差来源,提出改 进办法。六六 数据记录与处理数据记录与处理 1、 测质量测质量、V:m, ,1m 10mm= ,= ,0101()mmmm10mmm= ,1010()(m +m )mmmm(做完实验内容 3 以后再测 m)V= 。o(JC)图 3-7Ft0tACDEBO 5 10 15 时间/分钟G温度/0C2、冰块熔化前后水温随时间的变化:冰块熔化前后水温随时间的变化:(= )时间(min)0

12、0.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温度()时间(min)8.08.59.09.510.010.511.011.512.012.513.013.514.014.515.015.5温度()由以上数据作图可得: = , = 。 (要附上你所测的原始0t1t数据和所作的图); 3、计算; L 七七 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注意事项 1、如果电子天平的移动,需重新调平和校准,称量物体时,待测物应放在秤盘中央,严禁 放置超过最大称量的物体,严禁用手按压秤盘。 2、量热器中温度计位置要适中,可适当插入水中深一点,因为冰块浮在水面,致使水面局 部温度较低。 3、整个测温过程中,搅拌器都应持续地缓慢搅拌,动作不应过大过快,以防止有水溅出, 投冰应迅速且无水溅出。 4、测温过程的计时是持续的,不间断的。 5、实验应远离热源,要保持环境温度基本恒定。 八八 思考题思考题 1、分析一下,在本实验中还有哪些具体原因使你的测量产生误差? 2、你认为如何实现投冰前使冰处于冰点温度 0? 3、试设计一个用混合法测定金属块比热的实验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