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医基础理论复习参考资料附答案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5967319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中医基础理论复习参考资料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中医基础理论复习参考资料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中医基础理论复习参考资料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中医基础理论复习参考资料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中医基础理论复习参考资料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中医基础理论复习参考资料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中医基础理论复习参考资料附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参考资料 绪论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2.中 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 ,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垣,主张“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病先以驱邪为要” ,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属滋阴派。 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与证的区别) 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病人机体 的反应

2、性不同,或病 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 ;异病同 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 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叫做“异病同治” ;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精气学说 1. 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 构成宇宙万物的 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 基本属性;天地 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

3、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 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 长平衡;阴阳的 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相生相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 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根据相生规律可确定“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之法,一

4、般认为,疾病按相生规律转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较轻,反之, 病情较重;根据相克规律可确定“抑强”与“扶弱”之法。五行的制化与胜负: 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五行胜负:子复母仇。五行的相乘(太过与不 及导致正向过度克制)与相侮(太过与不及导致反向过度克制) 。五行的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精气血津液 精:分类: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生理功能:繁衍生命,生长发育,濡润脏 腑,生髓化血。 气:气的来源:父母的先天之精(肾为生气之根) ,水谷之精气(脾胃为生气之 源) ,自然界中的清气(肺为生气之主) 。气生成的基本条件:物质(先天精气、水 谷精气、自然界清气

5、)来源充足,脏腑(尤其是脾胃肾)的生理功能正常。气的运动 (气机)形式:升降出入。气化的概念:气化是指气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固摄精液、津液,统摄血液) 、营养作用。 血:生成的物质基础:水谷精微和肾精。生成过程:水谷精微(营气、津 液)和肾精(生髓)化血,营 气与津液通过经脉汇于肺,遇清气换而心赤之。血液循行的基本条件:血液充盈, 脉管系统完整通畅,全身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血的生理功能:营养滋润(濡养) 全身;神智活动的物质基础(化神) 。 津液:津液的代谢:生成输布排泄。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 脉;调节阴阳;排泄废物。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6、气与血的关系:气能生血、 行血、摄血,血能载气、养气,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与精的 关系:气能生精(精依气生) 、摄精,精能化气。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行津、 摄津,津能载气、化气。血与精的关系:精可化血,血能化(生)精,精血同源。 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能生血,血能化津。精与津液的关系:精为液本,液能灌精。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考点兼重点)五脏(考点兼重点)注:肝的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脾胃消化、促进血液运行、 促进水 液输布、调节生殖功能(调节冲任和精室) ;其藏血功能主要包括贮藏、调节和固摄血 液六腑(考点兼重点)六腑(考点兼重点)注:三焦分为

7、上、中、下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综合脏腑之间的关系(重点掌握) 1 心与肺: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气与血之间的关系。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宗气的作用。 2 心与脾:心主血,脾生血。心主行血,脾主统血。 3 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调情志。 4 心与肾(考点):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精血互生精神互用(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外在表现) 。 5 脾与肺:肺主气,脾生气气的生成充沛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 6 肝与肺:肝升肺降。 7 肾与肺:肾为主水之脏,肺

8、为水上之源。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阴肾阴互相滋生(金水相生) 。 8 肝与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摄血,脾主生血统血。 9 脾与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代谢。 10肝与肾:精血同源阴阳承制藏泄互用。 附:有关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之间关系的叙述(考点兼重点) 肾为先天之本,主一身阴阳和藏精,此精为先天之精。人在出生之前,部分先天之精就化生人体的全身的脏器、经脉和组织,所以先天之精有所亏损,要想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则必须靠后天的补给,补给充足则人体健康,反之则人体健康欠缺。为了维持人生之本性,补给后天之精,从此人的欲望也就产生了,饮食

9、成为人的天性。 先天之精化生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并各司其职就是为了补给后天之精,满足人的饮食之本性并完成生命活动。先天之精化生脑并命其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感觉的接受和运动的支配,心脑相通,心主神志,心脑司人体饮食,肺主气司呼吸以助之。但人吃的东西放到哪里呢?我们还有胃,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胆主决断、贮藏和排泄胆汁,饮食入胃并经胃的腐熟和胆汁的助消功能而实现初步消化变成食糜。脾主生化气血,将胃所吸收之物生化成水谷精气(其中的悍气越行脉外,成人体卫气(考点)以护卫肌表、温养脏腑和调控汗孔) ,脾又主运化、升清和统血,它以运化和升清的功能将水谷精气通过三焦的气化作用而化生为营气,营气化生血

10、液并由三焦的运行水谷和水液的功能将血液运行全身经脉,以营养全身。心主血脉,肺司所吸之清气朝百脉而会于胸中的水谷清气和脉中营气,自然界清气和水谷清气在胸中结合而成宗气以助肺司呼吸、心行气血,自然界清气会于营气并通过心的作用而成血。与此同时,小肠主水液,肺主宣发肃降和行水,有了小肠的主液功能和肺的宣发肃降、行水功能,胃所通降之物才能顺利下达小肠,小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并升清降浊,清者输入于全身经脉,并会于脉中营气也化生为血,血然后通过肝的疏泄作用和气的推动作用而营养全身脏腑。肝主藏血和疏泄(全身脏腑盈血则肝藏之以备用,亏血则肝疏泄以济之),而肺主宣发肃降和行水,胃主通降,肾主水液和纳气,小肠所降

11、之浊物方能传导向下通过膀胱而下达大肠,膀胱经气化作用而主贮藏和排泄尿液,大肠接受浊物并主津和传导糟粕,从而粪便得以顺利通降并排出体外,此外,脏腑代谢产生的浊液则经三焦注入肾和膀胱,在肾气的蒸发作用下生成尿液也排出体外。 人源源不断地饮食,而化生后天之精,后天之精补给先天之精而藏于肾,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者交合升发为元气,元气通过三焦的通行元气功能和脾的升清、肝的疏泄、肺的宣发功能达经脉而输布全身。 注: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其位置和生理功能上的联系。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例如“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阳不亢” ,称为“水火既济” 。 奇恒

12、之腑(重点了解):脑的生理功能:主精神思维、感觉的接受和运动的支配;脑与五脏的关系:心脑相通、脑肺相系、脑脾相关、肝脑相维、脑肾相济。髓的生理功能:充养脑髓;滋养骨骼;化生血液(精生髓,髓可化血)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男子胞(精室)的生理功能:贮藏精液;生育繁衍。 病因 阳因(外感病因:感受外邪)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考点兼重点): 1.风邪: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2.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性收引。3.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暑多夹湿。4.湿邪: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

13、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5.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6.火(热)邪: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性燔灼,易伤津耗气;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火毒结聚,易致疮痈;火性躁动,易扰心神。 戾气的致病特点和形成因素(重点了解):特点: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一气一病,症状相似。形成因素:气候反常;环境卫生;预防隔离;社会因素。 阴因(内伤病因:人体本身正气不足)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考点兼重点):1.直接伤及脏腑:喜、惊伤心;怒伤肝;湿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2.影响脏腑气机:喜则气缓,惊则气乱;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忧则气郁;恐则气下。3.情志异常波动,

14、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饮食失宜(重点了解):饥饱失宜(过饥、过饱) ;饮食不洁;饮食偏嗜(五味、寒热、烟酒) 。 劳逸失度:过劳(劳力、劳神、房劳失度) ;过逸(体力、脑力过逸) 。 病理产物性病因 痰饮:痰饮的病因学含义(重点了解):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质稠浊且粘;饮质清稀。痰饮的病证学含义:痰饮是指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饮的形成(重点):外邪、内伤肺(主宣降津液、通调水道) 、脾(主运化水湿) 、肾(主水液蒸化)及三焦(水液运行之道)等脏腑水液代谢障碍聚湿而生痰饮,饮多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痰随气之升降而内达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处不到)因

15、病生痰,因痰生病(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痰饮的致病特点(考点):阻滞气机(升降出入) ;阻碍气血(运行) ;易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神明。 淤血 1.“瘀血”和“血瘀”的概念(重点了解):瘀血(因病致瘀)是指体内血行障碍,血液凝聚,并能继发新病变的病理产物,属于病因学概念;血瘀(因瘀致病)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学概念。 2.瘀血的形成因素(考点):直接(外伤)因素:外伤、内出血等瘀血;间接因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气血功能失调瘀血。 3.瘀血的致病特点(考点):易于阻滞气机;阻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 4.瘀血的病证特点(重点):长期疼(刺)痛,位置固定不移

16、,多昼轻夜重;有青紫或青黄肿块固定不移,较硬或有压痛;出血紫暗或夹有瘀块;面、唇、甲青紫(紫绀) ;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或舌下络脉粗张青紫等) ;脉细涩、沉弦或结代等。此外,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肤紫癜、腹壁青筋暴露或精神神经症状(善忘、狂躁、昏迷)等也多见。 5.判断瘀血存在的相关理论(了解):“初病在经,久病人络” 、 “初病在气,久病人血” 、 “气滞必血瘀” 。 6.常见的瘀血病证(了解): 瘀血致病相当广泛,其临床表现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瘀阻胞宫,可见少腹疼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