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色谱技术在饮用水企业培训水质检验中的应用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5967318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子色谱技术在饮用水企业培训水质检验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离子色谱技术在饮用水企业培训水质检验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离子色谱技术在饮用水企业培训水质检验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离子色谱技术在饮用水企业培训水质检验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离子色谱技术在饮用水企业培训水质检验中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离子色谱技术在饮用水企业培训水质检验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子色谱技术在饮用水企业培训水质检验中的应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离子色谱技术在饮用水企业培训水质检验中的应用离子色谱技术在饮用水企业培训水质检验中的应用色谱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生产研究领域,当前在国外不论是气相色谱还是高效液相、色谱离子、色谱毛细管电泳均是各行各业分析测试的首选工具,特别是作为科学研究中的色谱技术,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分析方法。一、色谱的发展色谱( chromatography)是一种分离的技术,随着现代化学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20 世纪初在俄国的波兰植物化学家茨维特( Twseet)首先将植物提取物放入装有碳酸钙的玻璃管中,植物提取液由于在碳酸钙中的流速不同分布不同,因此在玻璃管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样就可以对各种

2、不同的植物提取液进行有效的成分分离。到 1907 年,茨维特的论文用俄文公开发表,他把这种方法命名为chromatography,即中文的色谱,这就是现代色谱这一名词的来源。但由于茨维特当时没有知名度,而且能看懂俄文的人也不多,加之很快暴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茨维特的分离方法一直被束之高阁。20 世纪 20 年代,许多植物化学家开始采用色谱方法对植物提取物进行分离,色谱方法才被广泛地应用。自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以 Martin 为首的化学家建立了一整套色谱的基础理论,使色谱分析方法从传统的经验方法总结归纳为一种理论方法,马丁等人还建立了气相色谱仪器,使色谱技术从分离方法转化为分析方法。

3、20 地纪50 年代以后,由于战后重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化学工业特别是石油化工得到广泛的发展,亟须建立快速方便有效的石化成分分析,而石化成分十分复杂,结构十分相似,且多数成分熔点又比较低气相色谱正好吻合石化成分分析的要求,效果十分明显有效,同样石化工业的发展也使色谱技术特别是气相色谱得到广泛的应用,气相色谱的仪器也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气相色谱逐渐成为一种工业分析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20 世纪 60 年代,气相色谱分析法逐渐趋于成熟,但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生物成分复杂相对分子质量大而且熔点沸点高在高温条件下易分解,因此用气相色谱作为分析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对生物成分分析

4、测试的要求,于是人们就重新考虑采用液相色谱,并进一步提高传统的液相色谱的分离效率,因此液相色谱成为一种分析工具,即高效液相色谱( HPLC)。与传统液相色谱不同的是,高效液相色谱采用了高压泵及填有很细的颗粒,高效色谱柱可以对许多成分进行高效分离和分析,由于高效液相色谱通常采用紫外可见光度检测,而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均有紫外可见吸收,因此高效液相色谱可以对大量有机化合物进行分析。它在生物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高沸点高熔点。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国际上不论是气相色谱还是高效液相色谱,均成为各行各业必不可少的分析工具,广泛应用于各个生产研究领域。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我国也大规模采用

5、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不仅需要对大量有机物质进行分离和检测,而且也要求对大量无机离子进行分离和分析。1975 年美国Dow 化学公司的 HSmall 等人首先提出了离子交换分离抑制电导检测分析思维,即提出了离子色谱这一概念,离子色谱概念一经提出便立即被商品化产业化,由 Dow 公司组建的 Dionex 公司最早生产离子色谱,并申请了专利。我国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引进离子色谱仪器,在我国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均列有离子色谱国产化的项目,对其进行了重点技术攻关。对离子色谱技术的高度重视使离子色谱目前有了中国产品。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一种新型的色谱技术毛细管电

6、泳技术随之出现,毛细管电泳分离效率高取样量少,与传统的色谱分析相比更为优越,这些优点使毛细管电泳的研究成为色谱技术又一新的热点,而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毛细管电泳为基础的微分析芯片又将分析科学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色谱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生产研究领域,当前在国外不论是气相色谱还是高效液相、色谱离子、色谱毛细管电泳均是各行各业分析测试的首选工具,特别是作为科学研究中的色谱技术,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分析方法。我国这几年的色谱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经费仪器设备等问题的制约,色谱在我国还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得到广泛应用(除了气相色谱技术之外) ,因此在我国色谱技术还

7、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二、离子色谱仪的发展我们很早就知道离子交换色谱可以对许多物质进行分离,如阳离子交换树脂可以分离阳离子,而阴离子交换树脂可以分离阴离子。离子交换色谱是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的一种方法,但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主要采用紫外及可见光检测器,大多数有机化合物有足够的共轭双键具备一定的紫外吸收,因此高效液相色谱可以对大多数有机化合物进行分析。对于大多数无机离子,虽然可以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但是由于没有紫外吸收和合适的检测手段,使之无法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进行分析。前面已经提到离子色谱最早是在 1975 年由美国 Dow 化学公司的 H. Small 等人首先提出的,离子

8、色谱与传统的 HPLC 方法不同点在于检测原理,我们知道对于大多数电离物质在溶液中电离产生电导,通过对它们的电导检测就可以对它的电离程度进行分析,由于在稀溶液中大多数电离物质完全电离,因此可以通过电导检测被测物质的含量,所以电导率的测定已径成为一种十分有用的水溶液分析工具。能否采用电导作为色谱检测的工具呢?以前也有人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问题尚未得到最后解决,传统的水溶液中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往往对不同离子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而样品基体对测定会产生干扰影响测定,因此痕量的性质相似的离子测定往往是十分困难的,在分离离子态物质时,可以采用离子交换树脂,例如用树脂去除离子态的不纯,将其浓缩成

9、一种或多种物质并催化化学反应,和分离不同离子对于离子的分离有大量的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方案但却没有出现相关的商品化仪器,仪器在线的检测器可以提供快速重复性的分析,这在离子色谱诞生前就已经出现,而液相色谱中采用的检测器对离子色谱却不太适合,如光度检测器是高效液相色谱中最常用的检测器,它可以测定在一定波长有吸收的物质,而采用的淋洗液必须是在此波长下没有任何吸收,但大多数常见离子只有在低波长条件下才能吸收。将这些物质转化为有光度吸收的物质需要一定的试剂反应条件和特定的分析波长,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氨基酸分析采用茚三酮(ninhydrin)和邻苯二醛(o-phth-aldehyde)发色后进行吸光。光度

10、或荧光检测折光指数检测器难以对痕量离子进行高灵敏的检测,而电化学检测需要离子态物质具有易氧化或还原性质,它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由于在溶液中不同离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定的电导,所以离子色谱通用检测器可以电导检测器为基础,但关键问题是不仅被测离子具有电导,而且一般淋洗液本身是一种电离物质具有很强的电离度,因此采用电导检测时被测离子的电导会被湮没在淋洗液电导之中,以致无法对低含量被测离子进行检测。为了减少高背景电导问题,当时在 Dow 公司的 W. Bauman 博士提出了很关键的设想,在分离柱后串联第二种树脂以减少背景电导,即在一根色谱柱中一大半填入低交换容量含有磺酸基的苯乙烯二乙烯苯

11、聚合物作为分离树脂,而小部分大交换容量的季铵盐的苯乙烯二乙烯苯聚合物树脂填人色谱柱的下半部分作为抑制树脂,它可以很好地分离钠离子和钾离子。这一系统的关键是将高电导的 HC1 转化成低电导的水,当色谱柱的抑制树脂中的氢离子逐步转化成氯离子后,这种双功能色谱柱就不再有抑制 HC1 的功能,而且抑制树脂从氯离子型再生成氢离子型也比较困难。H. Small 和 TSStevens 采用这一原理制成了第一台离子色谱仪,在分离用的离子交换柱后端加入不同极性的离子交换树脂填料,该树脂填料呈氢型或氢氧根型如阴离子交换柱后端加入氢型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填料阳离子交换柱后端加入氢氧根型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填料当由分离

12、柱流出的携带待测离子的洗脱液在检测前发生两个简单而重要的化学反应,一个是将淋洗液转变成低电导组分以降低来自淋洗液的背景电导,另一个是将样品离子转变成其相应的酸或碱以增加其电导。这种在分离柱和检测器之间降低背景电导值而提高检测灵敏度的装置后来组成独立组件称为抑制柱(或抑制器) ,通过这种方式使电导检测的应用范围扩大了,在 HSmall 等人提议下称这种液相色谱为离子色谱。离子色谱一经诞生就立即商品化,美国从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就生产了离子色谱仪,并获得有关的专利。Dow 化学公司组建 Dionex 公司专门生产和研制离子色谱仪。由于 HSmall 等人研制的抑制型离子色谱仪是专利产品,只有

13、Dionex 公司可以生产和销售,人们设想采用其他途径研制离子色谱仪,这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在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 JSFritz 等人提出非抑制型离子色谱,即采用低交换容量的离子交换树脂制成色谱柱,采用弱酸及其盐类作为淋洗液对不同离子进行淋洗,在控制一定 pH 值的条件下背景电导比较低,可以不加抑制器直接电导检测,该方法称为非抑制电导离子色谱。由于非抑制型离子色谱只采用了分离柱,人们通常称之为单柱型离子色谱,而对应的称为抑制型离子色谱由于采用分离柱和抑制器又称为双柱型离子色谱。20 世纪 80 年代初,离子色谱已经广泛地被人们所认同接受,离子色谱的销售量每年以 15%以上的速度递增,美国化学文摘及

14、英国的分析化学文摘专门将离子色谱分成独立的一类,而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Science 每年在介绍色谱仪器时,将其分为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离子色谱和毛细管电泳四大类型。国际上每年都召开国际离子色谱学术会议,至今已经召开了 14 届,而国内目前也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离子色谱会议和一些区域性的离子色谱协作会议,由此可见离子色谱学科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绩效(Performance) 什么是绩效 “绩效”一词来源于管理学,不同的人对绩效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绩效是指完成工作的效率与效能;有人认为绩效是指那种经过评估的工作行为、方式及其结果;更多的人认为绩效是指员工

15、的工作结果,是对企业的目标达成具有效益、具有贡献的部分,在企业的管理中常被用在人力资源的研究评估中。 绩效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开展的活动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 综上所述:绩效是成绩与成效的综合,是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行为、方式、结果及其产生的客观影响。在企业中,员工的绩效具体表现为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成本费用以及为企业作出的其他贡献等。 绩效的特点 它具有多因性、多维性和动态性。 1、多因性 多因性是指一个人的绩效的优劣取决于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的环境、机遇,个人的智商、情商和它所拥有的技能和知识结构,以及企业的激励因素。 2、多维性 多维性就是说一个人绩效的优劣应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分析。才能取得比较合理的、客观的、易接受的结果。 3、动态性 动态性即一个人的绩效随着时间、职位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