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5966130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  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三单元  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三单元  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三单元  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三单元  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 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识记现代儿童观和我国现代儿童教育观,了解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的演变和发展。2、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含义、特征和内容,以及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3、在充分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掌握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因素以及相关的理论派别的基础上,以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对待幼儿教育实践。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教学课时教学课时:6课时主题一主题一 幼儿身心发展幼儿身心发展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1、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含义、特征和内容,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2、在充分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掌握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因素以及相关的理论派别的基础上,以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对待幼儿教育实践。教学准备:教学准备:“人的生理发展”录像教学片段。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幼儿身心发展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客观辨证地对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纳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课时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幼儿身心发展的概念一、幼儿身心发展的概念【理论研讨】(一)什么是人的发展(一)什么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

3、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的变化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也是充满着量变、质变、内容及结构变化的过程。教育学中对个体身心发展的研究是为了开发人的潜在力量,提高每个个体的人生质量和为社会作贡献的可能。(二)什么是幼儿身心发展(二)什么是幼儿身心发展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指幼儿期儿童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性方面有规律地、连续不断地成熟和完善的变化过程,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不断转化和实现的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变也有质变。(三)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理解(三)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理解一方面幼儿身心发展是指身体的成长和心理的成熟过程。

4、身体的成长和机能的成熟,是指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的结构与形态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以及功能上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成熟。另一方面的发展是指幼儿通过掌握社会经验,形成心理特征和能力。如幼儿认知、情感和意志力的发展,这是心理的成熟,也包括人的社会性的发展。2幼儿上述两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身体的发展为心理的发展提供基础与前提条件,而心理的发展又影响着身体的发展。幼儿两方面的发展是既不可分,又不可缺的,它们统一构成幼儿的发展。【观点辨析】观点:发展就是进步;发展就是接受教育。分析:幼儿身心的发展蕴含于幼儿主体的活动之中。幼儿的发展不是“变化”两字的简单概括;幼儿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

5、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幼儿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幼儿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 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一)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一)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1)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2)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儿童发展的特征是依一定的顺序表现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是前一个特征为下一个特征的出现做准备的,这是普遍性的规律。(3)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2、发展具有阶段性。(1)婴儿期这一年龄阶段主要在于身体的生长发育。(2)幼儿期则是智力发展与个性形成的启蒙时期。(二

6、)幼儿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二)幼儿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1、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存在不均衡性。2、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三)幼儿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三)幼儿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1、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独特的年龄规律性。2、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随着社会生活与教育条件的变化而缓慢变化。(四)幼儿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四)幼儿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三、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三、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一)影响因素(一)影响因素1、遗传。2、环境。3、教育。(二)关于影响因素的历史争论(二)关于影响因素的历史争论“天性一教养天性一教养”之争之争1、遗传决定论天性难移。(1)观点

7、介绍: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先天理念说、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韩愈的性三等论、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等。重点介绍柏拉图的先天理念说、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2)评价:柏拉图、笛卡尔以及格塞尔等人,试图仅以先天遗传或生理成熟因素来解释儿童发展的内部机制,把环境和遗传当作两个相对独立的因素,在二者之间进行非此即3彼的“二分选择”。这种做法和思路本身就是错误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2、环境决定论性相近,习相远。(1)观点介绍: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洛克的白板说、华生的教育万能论。(2)评价:教育万能论观点夸大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遗传和生理因素对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在根本

8、上否定了儿童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儿童成为万能教育的被动接受者。3.遗传一环境交互作用论。(1)观点介绍:美国心理学家安娜斯塔西(AL manastasi)提出的遗传一环境相互作用理论。(2)评价:这一理论确实把遗传(天性) 环境(教养)问题的理解向前推进了一步。当我们用这一理论单独讨论遗传或环境的影响时,其条理是清楚的,也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当我们把遗传和环境的各种可能性综合加以考虑时,就很难说清楚二者是如何交互作用的了。事实上,目前我们仍然只能一般性地谈论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不能更具体地阐明二者的交互作用过程。这是安娜斯塔西遗传一环境交互作用理论的最大不足之处。【观点辨析】观

9、点1:请评价 “树大自然直”的教育孩子的观点。观点2: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有个著名的论断“如果给我一打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儿童,让我把他们放在特殊的环境中教养,那么我可以保证,在这十几名婴儿中,随便拿出一个来,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为任何一方面的专家一一无论其能力、爱好、兴趣、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使他成为一名医生,一名律师,一名艺术家,或者是商界首领,乞丐或窃贼。”试分析之。(三)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三)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生物因素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前提,但对幼儿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因素。2、遗传素质。遗传素质为幼儿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机体的成熟

10、程度制约着幼儿的身心发展;个体的先天特点和健康状况影响幼儿个别特点的形成。3、后天环境和教育。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教育在幼儿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幼儿发展的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表先天因素(主要为遗传素质)发展的既定的潜在因素个体因素后天因素(出生后形成的身心特征)可塑性大、发展的决定因素 自然环境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特别是幼儿家庭、幼儿园、社区)4主题二主题二 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识记现代儿童观和我国现代儿童教育观,了解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的演变和发展;理解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

11、展的关系;会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运用科学的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2、在充分理解社会、儿童和教育的关系的基础上,初步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并学习用科学的幼儿教育观指导社会实践。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幼儿园活动录像片段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社会、儿童和教育的关系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纳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课时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教育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教育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研讨】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问题,是教育基本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剖析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解释与阐明幼儿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幼儿教育学的重要命题

12、。阐明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合理的起点在于阐明儿童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对社会、儿童、教育这三者的关系进行综合的考察与研究,把这三者的关系理解成为一种“三角互动关系”。在这样一种“三角互动关系”中,研究和回答以下三个基本问题:(1)儿童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教育的地位与职能(2)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的社会制约与影响(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儿童的制约与影响儿童的价值与权利问题是儿童与社会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也是讨论教育的职能与作用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社会制约与影响,主要涉及三个问题:(1)关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所占有的地位与作

13、用的问题。(2)关于教育促进儿童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3)关于教育过程中儿童发展的特点问题。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为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正是一系列的独特性,使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一)学校教育规定个体身心发展的方向,对个体的发展起引导作用。(一)学校教育规定个体身心发展的方向,对个体的发展起引导作用。(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身心发展的功能。(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身心发展的功能。(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4、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延时的价值。(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案例分析】关于教育作用的历史争论心理学和教育学界著名的“诱导一促进”之争案例陈述:1、前苏联教育学家的看法:维果斯基与“最近发展区”;赞可夫的“教学的结构5决定儿童发展进程”的思想;查包洛塞茨的观点。2、学前教育职能的两种界说:美国心理学家戈特利伯(Gottlieb)提出的后天(教育)经验对儿童认知发展“维持”“促进”“诱导”作用的三种模式。美国的阿斯林等人 (Aslin&Pisomi)对这三种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分析:前苏联的学者试图采用

15、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教育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改变了非此即彼的简单的直线式的思维逻辑,也不像行为主义学者那样认为教育机械地决定儿童发展。儿童如何发展,向何处发展,既不是由外因(教育教学)机械决定,也不是由内因(自然成熟)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外因决定的。也即儿童发展主要是由适合其发展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所决定的。这就是典型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学说。但是,对于学前教育这一外因是如何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以及起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原苏联的学者们未能(也不可能)作出更详尽的回答。因为这需要科学的心理学实验研究来解决,理论思辩和经验总结对此已无能为力。现代“野孩”的案例为彻底解决“诱导

16、一促进”之争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契机。这一实例至少可以证明,从根本上讲,后天教养(学前教育)经验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应该起诱导作用。即:学前教育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接受学前教育,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学前教育经验的存在与否直接决定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生与发展。但是,目前学术界关于这一争论仍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关于学前教育功能的界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二、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二、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儿童权利与价值以及教育促进儿童怎样的发儿童权利与价值以及教育促进儿童怎样的发 展展(一)儿童观(一)儿童观关于儿童权利与价值的思考关于儿童权利与价值的思考【理论研讨】1、什么是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认识和看法。如人们对儿童的地位和权益的看法、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的认识程度、以及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儿童在人类社会中应享有的地位与权力,二是儿童期的意义、特点以及生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儿童观的形成要受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