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翻译二十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964943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315 大小:7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全文翻译二十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15页
论语全文翻译二十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15页
论语全文翻译二十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15页
论语全文翻译二十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15页
论语全文翻译二十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全文翻译二十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全文翻译二十篇(3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论语学而 -1论语为政-21论语八佾-38论语里仁-56论语公冶长-68论语雍也-87论语述而 -107论语泰伯 -130论语子罕 -144论语乡党 -162论语先进 -177论语颜渊 -195论语子路 -212论语宪问 -229论语卫灵公-252论语季氏 -270论语阳货 -280论语微子 -293论语子张 -301论语尧曰 -312论语全文注释、翻译第 1 页 共 320 页论语学而【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 16 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礼之用

2、,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愉快、高兴的意思。 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论语全文注释、翻译第 2 页 共 320 页愠:音ù,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

3、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 年第 6 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

4、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 “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论语全文注释、翻译第 3 页 共 320 页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 “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

5、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 13 岁,一说小 33 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 (音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鲜:音,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

6、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论语全文注释、翻译第 4 页 共 320 页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

7、,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

8、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论语全文注释、翻译第 5 页 共 320 页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 ,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

9、,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 【注释】 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论

10、语全文注释、翻译第 6 页 共 320 页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音)字子舆,生于公元前 505 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三省:省(音) ,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