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 一事一议 教案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5963228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作文   一事一议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考作文   一事一议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考作文   一事一议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考作文   一事一议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考作文   一事一议  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作文 一事一议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作文 一事一议 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作文 一事一议一事一议 教案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提炼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学习一事一议, “即事说 理,有感而发” ,要求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健康的 观点使所写议论文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 2.体验议论文中如何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 它反映作者的独特个性,而真情实感正是能体现出这种独特的个性,真情 是那种发自于内心,自然而然的情感。情贵于真,只有真,才能产生巨大 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在写作时要不断校正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情感 健康发展。 3.指导学生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养成做笔记和写日记的习惯,积 累语言和素材,不断提高写作

2、水平,写出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写出与众 不同的文章来。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确立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话题作文中的题目自拟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导入:有些同学对议论文望而生畏,他们总感到阐述观点、分析问 题是件挺神秘的事情。其实,议论来源于生活,我们在生活中时时要用到 它。 比方说,一个 3 岁小孩,你问他喜欢爷爷还是奶奶,也许他会说“奶 奶” ,这便是小孩的观点(也叫论点) 。你再问他为什么喜欢奶奶,他也许 会说,奶奶不打我,爷爷有时打我(对比论证) ;他还说,奶奶经常带了 去公园玩(举例论证) 。你看,连 3 岁小孩都街道知道怎样阐述观点,我们怎么不行呢

3、?关键问题在于,不要在些抽象的概念上兜圈子,而应当在 生活中学会议论。 2.出示题目(一): 请以“中学生的消费”为话题,写一篇 500800 字的议论文。 提示:目前在中学生的消费中有一种不良的消费现象,就是攀比之风。 他们穿名牌、用名牌。你们说,名牌就真能改变一个人吗?那么如何正确 对待名牌,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呢? 3.写作指导: 审题拟题:审题拟题: 这是一篇话题作文。指导学生弄清楚试题对写作所提出的要求,也就是对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要清晰,选好话题的入口,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不过本题已规定了文体,不能再选。 拟题之一:生日的困惑生日的困惑 拟题之后,需要进一步思考明确:生日有什么困惑的

4、?可能与经济增长 人情增长,礼品价格随之增长有关。批评的是在生日礼物上盲目攀比这一 社会不良现象,于是议论文的论点找到了,文章的关键问题解决了。这样 思路很清晰,下面的思路也容易展开,可以多方面组织材料作为论据。 选材建议选材建议选取多方面材料,抨击社会上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也可树立正面形 象,倡导勤俭节约的美德。 写法指导写法指导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逐层分析攀比产生的两种恶果:友情金钱化、 人情礼品化。如果与生日快乐这首歌的歌词、旋律进行对比,那文章的目 的则达到了。 例文:例文: 生日的困惑生日的困惑 不知从何时起,中学生们对“生日快乐”这句话有了不祥之感,校园 里流行起了“生日恐惧症”

5、。人们在向友人道过一声祝愿后,常泛起一丝 苦笑。 (把快乐与恐惧、苦笑对比着写,可见,生日真使人困惑,点题新颖。 ) 为什么原本应该高高兴兴的生日,会有不快呢?症结在于那一份生日礼 物。朋友生日,送上一份小礼物,聊表心意,这本也无可非议。但按现在 的“价目” ,便宜的礼物已经不敢出手,送给每人一份体面的礼物,这对一个消费者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 、而且班上同学稍有交情便不可 失了“礼”数,于是“生日复生日,生日何其多” ,使人应接不暇。而那 些过生日者也不能心安理得地将礼物收下,一到别人生辰,意思意思总是 免不了的。稍次的,就近找个商店,零食点心吃个痛快;较高档的,便堂 而皇之跨入饭庄,大

6、吃大喝,俨然是“有产阶级”了,殊不知此时的“寿 星佬”正愁眉盘算此后如何勒紧裤带过苦日子。为了筹到足够的钱送礼或 请客, “各方神圣”大显神通,不过总不外乎从父母处“挤” 、 “榨” 。若父 母不能满足,有人甚至因此去干坏事。 (分析其原因,指出其恶果。) 同时,生日送礼风不仅仅给人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更严重的是它形成了一股攀比的邪气。除了圣人和石头,人人都有虚荣心,总想强过别人。 谁也不愿自己的礼物比他人逊色,于是一级级抬高,钱就越来越多花。对 于某些收礼者来说,另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常挂嘴边,但对赠厚礼者总 会另眼相看,而对礼轻者便渐渐地淡而远之了。 (又进一层分析, “生日送礼风”不仅仅

7、给人带来经济上的压力,而且 形成攀比的歪风邪气。) 在这里, “生日快乐”这句美好的祝愿沾上了铜臭,少男少女纯洁的 友情被金钱扭曲了,情义如同标码商品一样在出售。这样的生日,还有什 么快乐可言?!它只留给我们一团困惑:什么时候,能真正轻松地接受一份 生日的祝贺呢? (留给人深深思考:什么时候,能真正轻松地接受一份生日礼物?)评语:评语: 文章选题具有普遍性。伴随“生日快乐”而来的“生日恐惧症”已成 为校园里的普遍现象怎样过生日,如何看待生日礼物,是同学们普遍关 心的问题。 作者在分析产生“生日恐惧症”的原因后,又深入分析了生日送礼产 生的两种恶果:经济压力和盲目攀比。最后,作者概括全文,突出沦

8、点: “少男少女纯洁的友情被金钱扭曲了,情义如同标码商品一样在出售。这 样的生日,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并进一步提出希望:能真正轻松地接受 一份生日礼物。 全文立意明确,行文流畅,人情人理,真实地表达了广大中学生的心 声。 出示题目(二):谈潇洒谈潇洒 指导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诸多事物,潜滋暗长,不经意间突然勃发,这也算是一条规律吧?譬如 “潇洒”一词,来源已久,随着叶倩文的“潇洒走一回” ,便风行起来。 当忙碌的人群中走来悠闲之客,随意天南海北聊得几句时,当妙龄女 子装饰一番,款款飘过人流时,当乌合之众中有人甩出一句:“走,嘬一 顿,我掏钱!”便跨进豪华饭店时,当有人走出高级轿车,前呼后

9、拥,出入 于稠人广座之中时,身旁便常常有人嘣一句:“看人家,多潇洒!” 足见“潇洒”一词,所含意蕴之广,出现频率之高,其境界令人向往 之至,然而让我们透过猎奇和追逐,冷静思索一下“潇洒”的含义,不免 让人大吃一惊:原来是追求轻闲,讲究包装,争面子,要派头的代名词!正 应了一些世俗,难免要出现那么多的追星族了。还没有形成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志向,或者说本来就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志向的青少年、农民 和各阶层的人们,富裕后怎么办?他们竟无准备。除了追逐这些无聊东西还 有啥?他们也只能摇头。潇洒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应运而生,能不可笑? 这里,我不想再追下去,然而我都想看看他们的结局。东游西逛,无 所

10、事事,到头来只不过是青春已逝,万事蹉跎;满足了人们的青睐之后, 如不及时自制,只有寻求极度欢乐,最终落得个人人指戳“脊梁骨” ;一 桌丰美的饭菜,杯盘狼藉,惹事生非之后,只留得一片迷茫;就连那一时 的成功者,也坠入五里云雾,纵欲淫荡,弄得家破人亡,不能自拔。以此 推及其他人,追来逐去,也只能是吃国家的,糟人民的,骗朋友的,最后 被历史遗弃,凄凉千古。 由此看来,他们追逐的潇洒,是为外物役使的内心空虚的遮盖物,里 面浸透着无聊、庸俗和卑猥的灵魂。 这简直是对潇洒的亵渎和诬蔑! 当然追求潇洒的不见得都这么严重,似乎有点小题大作,但他们追逐 的只是潇洒一词那大方、洒脱、无拘无束的外在表现,竟无半点精

11、髓,不 免要矫揉造作了。真正的潇洒全不是这样,它是以丰富的学识,卓越的智 慧,浑厚的素养为基础的雍容大度,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是言行举止的 作风,是某种事业的成功,是关键时刻的超人才干。屈原橘颂 离骚 , 千古流芳,是文学家的潇洒;诸葛亮舌战群儒,逐鹿中原,是政治家的潇 洒;周恩来内政外务,游刃有余,是外交家的潇洒;魏书生即席讲演,妙 趣横生,是教育家的潇洒;谢军力挫群雄,独占鳌头,是运动员的潇洒; 企业家冲出国门,争雄世界,是实干家的潇洒;青年们大学深造,学海遨 游,是学子们的潇洒。 他们是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子,时代的精英,他们很苦,从不刻意追求潇洒,但确实表现出了一种自然的、高尚的、明智

12、的,人们不得不承 认的潇洒。 追求潇洒,单靠这些精神的内蕴还不够,最好还应有自己的特色。既 然是骆驼,就不要去羡慕雄鹰去搏击长空,去奏勇猛的战歌;更不要东施 效颦,那只能显示你的无知,成为别人的笑料。为什么不唱自己的歌呢?那 昂然高步的庄严姿态,茫茫无际的戈壁之舟,那清脆悦耳的驼铃之声,怎 能不说是一处世间奇景,一首美妙之诗?又怎能不充溢着诱人的魅力?倘若 那内在的气质,加上这无穷的韵味,唯道不是令人叹服的真正的潇洒吗?不 是潇洒中的潇洒者吗? 我们羡慕潇洒,追求潇洒,对真正的潇洒更倾心以往,就应付诸行动:汲取无尽的知识增长非凡的智慧,加强内在的气质,提高深沉的素养,发 挥你的特色,开辟你的天地。到那时,风流人物,非我莫属,潇洒风度, 自然天成。 简评简评:一事一议,就是对生活中某事或某现象表示自己的看法。这种 文体学生一生都可用得着,确实是一种基本训练。本文主要运用了正面和 反面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前半部分从社会上的流行说法引出由于对“潇洒” 的误解而产生的不良后果,是反面驳斥;后半部分是从正面论证了“潇洒” 的真正内涵。文中排比句式的大量运用,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4.学生练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