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通道激发幼儿主动活动培养音乐才能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961126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通道激发幼儿主动活动培养音乐才能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多通道激发幼儿主动活动培养音乐才能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多通道激发幼儿主动活动培养音乐才能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多通道激发幼儿主动活动培养音乐才能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多通道激发幼儿主动活动培养音乐才能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通道激发幼儿主动活动培养音乐才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通道激发幼儿主动活动培养音乐才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通道激多通道激发发幼儿主幼儿主动动活活动动培养音培养音乐乐才能才能胡燕一、课题的提出:艺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艺术审美教育,不仅可培养幼儿感受、理解、鉴赏、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幼儿情操,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其自身各种因素的平衡和协调,从而提高幼儿素质,实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手段之一,它是擅长抒发感情的艺术,因此,音乐教育必须从激励孩子的情感入手,让孩子在音乐活动中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对幼儿进行教育,其教育力量比单纯教授要强得多。音乐教育活动如果不感人、不触动人的情感,就不能发挥音乐艺术应有的教育力量。同时,音乐教育活动中必须提高幼儿的

2、音乐能力,培养幼儿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使幼儿有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本领。幼儿能唱会跳、会欣赏、会演奏,才能从音乐艺术中接受教育,才能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兴趣。只有实施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才能使幼儿达到和谐发展。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却存在不少问题,如:(1)对音乐教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功能没有足够的认识,对音乐的特殊性及音乐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认识不足,不少教师按大纲要求教一定数量的歌曲,而忽视幼儿情绪的体验,不重视幼儿音乐能力的提高,其结果幼儿只会唱教师教过的歌,只会跳教师教过的舞。 (2)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教得多,幼儿实践机会少,难以

3、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音乐教育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要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改革势在必行。二、理论依据:1、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体态律动学” 。主要观点是把音乐与身体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起来。音乐教育应同时从身心俩方面去启发、去引导幼儿,身体的动作产生于音乐,音乐也体现在身体动作中。2、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育” 。主要观点是从儿童自身的本能和兴趣出发,尊重儿童,充分调动儿童的主动性与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潜力和创造力。重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3、我国提倡的“引导幼儿主动活动”和许卓娅的音乐教育观点,即在音乐活动中着

4、重考虑为幼儿创造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引导幼儿用各种感官感知音乐作品,把“兴趣” 、 “感受”和“表现”贯穿于音乐活动的始终。三、研究的目的:1、培养幼儿的审美情绪、探索精神和思维、想象、创造、合作、协调等能力,发展音乐能力,促进全面发展。2、通过研究,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学模式由单一模式向模式多样化转变;观点上实现“音乐只是教育手段”向“音乐同时也是教育目的”的转变;教学方法由“外在的教”向“内在的学”转变。3、探索教育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活动实施的原则。四、方法:1、情绪感染:情绪感染幼儿,引起兴趣,激活情感。如:教师对作品表示出喜爱之情,或在描述、讲解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并溢于言表,传

5、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起幼儿的情感投入,推动幼儿审美感知和想象等活动的开展。2、多通道感受、理解:美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听觉、视觉、触摸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调动情感、思维、想象、动作、语言等多通道参与,反复品味,启发联想,促进理解。如:音乐活动中引导幼儿听听音乐、看看图片、做做动作、想想问题、说说感受等。3、多形式尝试表现: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尝试、表现的情境与条件,鼓励尝试,支持创造。如:鼓励幼儿大胆地用绘画、语言、歌舞、演奏等形式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表现出来,并对幼儿的创造性表现给予支持与发扬,以不断提高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五、结果:幼儿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得到了多

6、方面的发展。(一)幼儿明显地喜爱音乐教育活动了,甚至在户外活动时孩子们也几个人一起自觉地又跳又唱、又拍节奏;在绘画活动时,孩子们边画边自己哼唱歌曲从这些现象都可以看出:音乐已深深地渗透在幼儿心里,他们已经能够很自然地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二)幼儿的音乐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我们班是音乐实验班,由于我们班已经进行试验了两年,在实验中我们改进了唱歌、节奏、欣赏活动的教法,因此我们班的幼儿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表现能力大有提高。在歌唱教学活动中,把以枯燥教唱为主的方法改变为以理解、感受、多次欣赏为主的、突出重难点的教学方法,并把唱歌与概念、表演、创造结合起来交织进行。如在教学活动小猫走、小猫跑时,教师首

7、先操作木偶“小猫” ,让幼儿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知小猫走、跑时每次叫声的长、短,然后启发幼儿用嗓音和简单的猫走、猫跑动作来表现音的长短,最后鼓励幼儿用创造性的动作表现音的长短。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主动,想出了许多的动作来创造性地表现,如用两次不同速度的叉腰、拍手、跺脚、敲击、打枪、跳跃等动作来表现他们自己对音的长短理解,同时孩子们在演唱时的表情和音色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用正常的音色、稳稳的声音来唱“小猫走” ,而用跳跃的声音来唱“小猫跑”等。在学唱歌曲的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通过教幼儿演唱歌曲下雨了 ,帮助幼儿掌握唱准了 4 分、8 分和 2 分音符及演唱速度与歌曲节奏保持一致的方法。

8、通过教幼儿演唱歌曲拍拍踏踏 ,启发幼儿根据歌词和节奏编出相应的动作,培养了幼儿为歌曲创编表演动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幼儿欣赏 3 首不同性质的音乐作品摇篮曲 、 士兵进行曲 、 圆舞曲 ,在幼儿每听完一曲后,我分别问幼儿:“你们听了这首乐曲后想干什么?” “是睡觉、跳舞、还是走路?”帮助幼儿理解了音乐的性质,提高了幼儿对音乐情绪性质的感受能力。通过训练,我班大部分幼儿能唱准 4 分、8 分、2 分音符,且演唱的速度一致;能根据歌词和节奏编出适当的表演动作,并能有节奏地一拍一下边唱边表演;能根据音的长短、快慢、强弱辨别出音乐作品不同的情绪性质。在幼儿有充分身体活动的经验和有一定听音乐经验的基础后,引

9、导幼儿听音乐做有节奏的动作。幼儿的动作是孩子根据对音乐的体会自己创作表演的,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的,这样幼儿的动作就比较自由灵活。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来解释音乐,表达对音乐的体会。同时,结合“图形谱”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乐曲的节奏、音色结构。如节奏活动小红帽 ,就是在让幼儿配合图形谱创造性地用语言和身体动作来学习和表现节奏,引导幼儿准确地再现音乐的节奏。在用优美的节奏性动作来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在教幼儿唱歌曲握紧拳头时,启发幼儿根据歌词和节奏编出相应的动作,培养了幼儿为歌曲创编表演动作的能力。通过训练,播放 2 首速度有所不同的曲子,一遍后请幼儿回答哪一首曲子速

10、度快,哪一首曲子速度慢,培养幼儿对音乐作品中的速度的感受能力。在教幼儿演唱歌曲表情歌时,引导幼儿根据歌曲的提示有节奏地做动作,培养了幼儿有节奏地做动作的能力。通过训练,我班幼儿在创编动作、感受音乐作品速度、有节奏地做动作方面有较大提高,大部分幼儿能编出符合歌词与节奏的动作,并能边唱边表演;能在倾听节奏的基础上较快地分辨出曲子的不同速度;能根据歌曲的提示有节奏地做动作,动作准确、合拍。在欣赏活动中,我们抓住让幼儿听得见、听得进、听得懂三个环节,借助听觉以外的其他感觉通道,让幼儿在倾听音乐的同时还有机会唱、跳、奏、观赏、创造等活动方式参与到音乐进行的过程中去,并在参与中更好地感受音乐,更好地表达对

11、音乐的感受,更深刻地体会自己是活动的参与者、操纵者,更强烈地感受到音乐实践过程所带来的快乐。如欣赏活动瑶族舞曲 ,就采用让幼儿听一听、看一看、配一配、画一画来充分感知、表现对三段体曲式结构的理解。在金蛇狂舞音乐欣赏活动中,就是强调用嗓音、动作和表演来创造性地表现作品的内容。通过让幼儿欣赏 3 首不同性质的音乐作品,我们不告诉幼儿作品的名称,而是当幼儿每听完一首作品时,就请幼儿用一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了幼儿用语言表达对音乐情绪性质的感受的能力。通过让幼儿欣赏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圆舞曲 、 布谷鸟和水族馆三首不同性质的音乐作品,在幼儿听完后,请幼儿再认:哪一首曲子是描写大象的?哪一首

12、是描写布谷鸟的?哪一首是描写水族馆的?从而培养了幼儿对不同性质的音乐作品所表现内容的分辨能力。通过引导幼儿欣赏 3 首不同情绪性质的音乐作品喜洋洋 、 摇篮曲 、 天鹅之死 ,幼儿每听完一首,就要求幼儿选取相应颜色的图片与之匹配,从而培养了幼儿用图片与音乐情绪性质匹配的能力等等。通过活动,幼儿对音乐情绪性质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明显增强。六、小结:1、音乐教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和创设自由发挥、自由表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才能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2、根据幼儿情感、认知等发展特点及艺术教育活动的形象性、情感性、实践性、潜移性等特点,我们确定教育活动的基本结构为:情 感感知理解 操作练习 创造性表

13、现即:以各种音乐作品作为媒介,引导幼儿在反复感知中体验、理解,在各种操作活动中探索,在各类表现、创造活动中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在此过程中,情感始终渗透,贯穿其中,起着维持、调节、推动的作用。3、课程实施的原则启蒙性原则:内容是基础的,知识是能接受的,能力和素质是浅显的、初步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普遍性原则:让每个幼儿普遍受到身心的陶冶,获得艺术技能和欣赏情趣。整合性原则: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组织中做到与其它课程互相配合、互想补充,取得最大的整体效应。陶冶性原则:以作品的美和请去感染、熏陶幼儿,体验愉悦,感受到心灵的舒畅。游戏性原则:在游戏中唤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感知、想象和创造。七、讨论:在组织音乐教育活动中,对照下列目标,并经常想到它们:1、发展幼儿的音乐感,让他们能更好地体会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2、发展幼儿的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让他们能学会如何更好地学习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3、发展幼儿的个性,让他们经常能体会到探索、创造、自我表达实践带给他们的快乐。4、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让他们经常能体会到克制、负责、合作、竞争实践带给他们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