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愚:说不尽的鲁迅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960554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谢小愚:说不尽的鲁迅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谢小愚:说不尽的鲁迅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谢小愚:说不尽的鲁迅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谢小愚:说不尽的鲁迅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谢小愚:说不尽的鲁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谢小愚:说不尽的鲁迅(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说不尽的鲁迅说不尽的鲁迅谢谢小愚小愚 (西安中学)(西安中学)【摘要】:针对当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机械僵化、空洞繁冗和程式化等流弊, 该文作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其一是教学方法上,要紧密结合 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而不是盲目趋时跟风;在课堂教学中,也并非一种方法进行 到底,而是根据学生的听讲状态和接受程度适时调整;并且,始终追求一种高屋建瓴、化繁 为简的教学方法;其二,警惕那种以人文关怀的名义,淡化甚至放弃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品 质和阅读方法的培养,推卸课堂教学责任;其三,要落实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必须使课堂 焕发出人文的魅力,即课堂上教师要勇于表现自己的真性

2、情,而不能把自己禁锢成知识传 授的机器;同时,及时吸收新的专业和行业研究成果,使课堂与时俱进,洋溢着时代气息; 最重要的是紧紧抓住语文课的实质,让学生经由语言感知语文课堂的美。 【关键词】:语文 人文 实践从整体宏观角度观照鲁迅的小说,会发现两个很有趣的特点:其一,很多小说都把故事发生的时间选择在深秋或严冬,如故乡 、 药 、 祝福 、 孔乙己 、 在酒楼上等。鲁迅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不多,在很少的突现自然景物的情节中,作者渲染的都是那种肃杀、凄凉、衰败的气氛。这一点故乡和在酒楼上最为突出。其二,人物关系结构上表现出一种潜在的模式:推动情节和主题的关键人物处在情节的中心位置,其他各色人物环绕在她的

3、周围,形成一个封闭的圆形结构。这两类人物的精神形成了两个相互隔绝、相互否定的价值世界,圆心处的人物处于极度孤立的状态。虽然环绕在周围的人物身份、地位、阅历等方面各不相同,他们之间也可能存在矛盾,但他们和圆心处人物之间敌对和隔膜的关系无疑是作品的重点。这和其他作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明显的不同,从而构成了鲁迅小说一种特有的深度模式。这一特点在狂人日记 、 药 、 孔乙己和祝福中表现得最充分,狂人、夏瑜、孔乙己和祥林嫂这样的弱小者被孤立在其他人物的包围中,他(她)只能在这个封闭、绝望的环境中承受着来自四面的迫害、排挤、嘲笑和玩弄,死后也得不到理解。这两种形象在各自性格逻辑的驱使下2尽情的表演着, “

4、吃人者”的残忍和冷漠、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痛苦的呻吟和无望的挣扎、世态的炎凉、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灰暗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超越了具体情节和主题之上的人物关系模式,也许并非刻意为之,但它和那种冷隽的笔法一样,从更深的层面和更隐秘的角度表现出鲁迅对人生灰暗、虚妄和孤独的深刻感受。其实,这种感受也很充分的表现在同一时期其他作品的意义层面上。比如彷徨中另一篇著名的小说伤逝 。涓生和子君都感受到了人生的灰色和孤独,所以他们走到了一起,想用爱情给与对方以生命的真实和温暖,来对抗和瓦解这无边的灰暗和孤独。但他们发现其实这灰色已经笼罩了身外的一切,并且慢慢浸透、腐蚀着他们的心灵。在这灰色的人生中,他们原本鲜艳明媚

5、的爱情很快就枯萎了,凋谢了。隔阂和误解与日俱增,所以分手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子君在孤单的抵抗中被灰暗和孤独吞噬了,涓生在妥协之后又醒悟了,而留给他的是更广大无边的孤独、灰暗和悔恨。而涓生所谓的“新的生活”的“第一步” ,也不过是“要将真要将真实实深深的藏在心的深深的藏在心的创伤创伤中,默默的前行,用中,默默的前行,用遗遗忘忘和和说谎说谎作我的前作我的前导导” ,仍然是虚无而不确定的。还有野草 。只有孤独的灵魂才能对平凡的秋夜中平凡的景象感受得如此细腻和深邃。才会把墙外的“两株枣树”感受成“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秋夜 ) 。不管是“广漠的旷野之上”那两个“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却迟迟不见

6、拥抱和杀戮的复仇者(复仇 ) ,还是被钉上十字架忍受着剧烈创痛的耶稣基督(复仇 (其二) ),他们眼中的世界都是可鄙的,可笑的,是灰暗而绝望的。“四面都是四面都是敌敌意,可悲意,可悲悯悯的,可的,可诅诅咒的咒的”“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坠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爱的翔舞,又竟至于并且的翔舞,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没有真的暗夜”“微微风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起来,四面都是灰土灰土,灰土,灰土,灰土,灰土灰土”3这分明是一个看不到阳光和鲜花的梦魇般的世界。不仅身外的世界灰暗而绝望,其实人的心灵世界更为复杂、矛盾,更加难以感知和把握。“抉心自食,欲知本味。抉心自

7、食,欲知本味。创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陈旧,本味又何由知?旧,本味又何由知?”( ( 墓碣文墓碣文 ) )这才是人生最大最深的虚无和孤独。即使是在故事新编这样的历史小说中,作者表达的却是对个体生存命运的思考。那一个个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已经符号化了的英雄圣贤,大禹,后弈,老子,庄子,墨子,伯夷,叔齐,他们内心充满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但是,客观上的卑微地位、环境中的重重阻力却导致了一次次证明自身价值行动的失败。在这尖锐的矛盾中,他们感到自己所有的主观努力都那么的徒劳和可笑。现实世界的因果逻辑突然不复存在,人生只剩下无际无

8、涯的虚妄和灰暗。固有的神圣庄严土崩瓦解,他们被蒙上了一层现代主义的荒诞色彩。作者借助对历史的冷酷的解构和人文化个性化重构,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人生的悲凉、孤独和灰暗的感受。这正是故事新编本质上的现代性之“新” 。从现实经历来看,鲁迅对人生的这种消极的感受并非无源之水。从少年时期家道中落开始,他就饱尝了人生的无常和世态的炎凉。他对这个真实的世界充满了愤恨,所以总想逃避,总想寻求别样的人们和别样的生活。所以他逃离了绍兴来到了南京,然后又逃离了南京东渡扶桑。但它发现自己怎么也逃不出这无边的灰色、冷漠和孤独。在绍兴,家道的败落使鲁迅少年敏感的心灵备受冷遇和污蔑。在南京,他无法忍受弥漫在所谓新式学堂中的腐

9、朽、空虚和浑浑噩噩的气氛。而在日本,则是来自异族的蔑视。辛亥革命后在北京,虽然有五四时期短暂的振奋,然而在此之前是长达六年的难以逾越的孤寂和绝望,只能蜗居在偏僻清冷的一隅,借抄古碑麻醉自己。而且,由于婚姻的失败,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几乎过着一种清教徒式的禁欲生活。其精神的孤独可见一斑。五四4退潮后,他又陷入了“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新的迷惘与孤独之中。然而鲁迅既是一个聪明、敏感、高傲而又不无偏激的性情之人,有着绍兴师爷独有的敏锐和犀利。但同时对于人世之事又非常单纯甚至幼稚。有些他给予无限厚望的青年,甚至是他曾多次给予关照的人,却屡次的蒙骗伤害他。所以,环绕在他身边的人走马灯似的变换,然而知心的

10、朋友却不多。这些都使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心的冷漠和人世的灰暗。而这种感觉又不可能仅仅停留在理性认知的层次,而是在天长日久的濡染中已经浸透到他灵魂的深处。我们不否认鲁迅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仁者”所具有的悲悯、热烈的情怀,但不能一味夸大其热烈的一面,而忽略了他源自个人际遇、并且贯穿生命始终的冷峻甚至是外科医生式的冷酷。当我们向作为“旗手”和“战士”的鲁迅表达由衷的敬意的时候,也应该对他作为一个才思敏捷、个性鲜明、际遇坎坷的本色男人的一面给与应有的理解和尊重。正是这伟大与平凡、积极与虚无、热烈与冷漠的尖锐矛盾与和谐统一,才使他“于浩歌狂于浩歌狂热热之之际际中寒;于天上看中寒;于天上看见见深渊。于深渊。于一切眼中看一切眼中看见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墓碣文 ) ,才造就了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鲁迅。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畅广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2韩军:论人的语文生活 ,来源,中国教育科研网。 3罗钢选编: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序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