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复习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5960082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上册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二物理上册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二物理上册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二物理上册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二物理上册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上册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上册复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 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 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 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 用方法: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测量时刻度

2、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 测物体的一端;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 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 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 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 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 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

3、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 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 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 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 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 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 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 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4、”的方法,也就是将 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 以保证时间相同。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 m/s 或 ms-1,交通运输中常 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 km/h 或 kmh-1,1m/s=3.6km/h。v= ,变形可得:s=vt,t= 。s ts v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 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 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四

5、、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 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表中小圆圈 的数字单位为 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 s。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 v=st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 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 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 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 20-20000 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

6、见的声波来 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 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合 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 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 听者的距离至少为 17m。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 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 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 t,查出

7、声音在介质中的 传播速度 v,则发声点距物体 S=vt/2。 二、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 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 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 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 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 Hz 。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 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

8、 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 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 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

9、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 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 声不超过 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70dB;为保证休息 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 度为 0 度,沸水的温度为 100 度,它们之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等份叫 1 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 3 摄氏度或负 3 摄氏度 换算关系 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

10、温度计)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 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量程-20110-30503542分度值110.1所用液 体水 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特殊构 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方 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 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 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 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不要碰到容器底或

11、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 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 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 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 黏

12、、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 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的条件: 达到凝固点。 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 象 叫蒸发。 发 影响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空气 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 ,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 象。 沸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腾 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 (2)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

13、降低,气压增 大时升高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作用:液化放热 四、升华和凝华 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 碘、冰、干冰、樟脑、钨。 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 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 物

14、理的常用方法之一。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 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地球地平线 太阳太阳虚像4、应用及现象: 激光准直。 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 黑色区域即影子。 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 成月食。如图:在月球后 1 的位置可看到 日全食,在 2 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 3 的 位置看到日环食。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 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 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 3108m/s。光 在水中

15、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 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 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 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 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 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不发光物体把照在它上面的光反 射进入我们的眼睛 3、分类: (1)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123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 了镜面反射 (2)漫反射: 定义:射

16、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 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 漫反射的缘故。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像、物大小相等 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2、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 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四、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