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59408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实验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实验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实验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实验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验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实验实验 1 1 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规律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规律第一部分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1.(2011 年中考陕西省卷)如图所示,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1 2 3 (4)2 (2011 年中考福建南平卷)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1)图中的 B 应选用_(填“平面镜”或“薄玻璃板” ) 。(2)蜡烛 A 在 B 中所成的是_像(填“实”或“虚” ) 。3 (2011 年中考辽宁鞍山卷)小明利用平板玻璃、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选用平板玻璃的目的是_。(2)选取两段完全相

2、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3)某同学发现看到蜡烛 A 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 B 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_(填“能”或“不能” )使看到的像更清晰。(4)请在图中画出一条眼睛能看到蜡烛 S 点的像 S的光路图5 (2011 年中考吉林长春卷)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改变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移动镜后的蜡烛B,发现B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选填“有关”或“无关” ) 。过了一段时间,蜡烛A变短,则A的像的大小将_。5 6 8 96 (2011 年中考福建莆田卷)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

3、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取两段相同的蜡烛 A 和 B,将 A 和 B 一前一后竖直立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始终在蜡烛 A 的一侧观察。(1)点燃蜡烛 A,调节蜡烛 B 的位置,当 时,B 的位置即为 A 的像所在的位置。(2)实验加,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两段蜡烛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3)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 (填“能”或“不能” )进行,因为 2。7.(2011 年中考山东青岛卷)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玻璃板方法用蜡烛b和a所成的像完全重合,从而得出像与物大小相等,这里运用的是 法。现象结论移走蜡烛b,在此位置换上光屏,发现不能

4、在光屏上得到像,这说明平面镜成 像。8 (2011年中考江苏宿迁卷)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1)该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是为了能确定 _ ;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为了 _ (2)如果将点燃的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像将 _ 玻璃板9 (2011 年中考江苏连云港卷)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1)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厚为 2mm 的茶色玻璃厚为 5mm 的透明玻璃直尺光屏两只相同的蜡烛火柴。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_(填序号) 。(2)如图所示,点燃 A 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

5、 B 蜡烛,直到与 A 蜡烛的像_为止,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去后面的蜡烛 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光屏上_,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0.(2011 年中考山东威海卷)图甲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的实验装置,在竖立的玻璃板前 A 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 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下一步你将如何处理“白纸”上的信息得出结论: 。11.(2011 年中考山东烟台卷)如图所示为

6、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3(1)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2)发现问题并改进后,小红重新做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下多次实验后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请你写出怎样分析处理实验室记录的信息,才能归纳得出实验结论。(3)在如图所示的“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小科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是因为玻璃板有平面镜所不具有的 (填“反光”或“透光”)的特点;

7、13 (2011 年中考广东河源卷)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 A、B 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 A 蜡烛为成像物体。13 15 16(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 ;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 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2)点燃 A 蜡烛,小心地移动 B 蜡烛,直到与 A 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进一步观察A、B 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

8、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 A、B 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 A 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15 (2011 年中考山西省卷)小豪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请你帮他完成下列问题:(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 (填 “较明亮”或 “较黑暗”);(2) 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 造成的;(3) 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 。16 (2011年中考)如图所示,在

9、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玻璃板、铅笔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个;白纸一张;火柴一盒。(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2)放置玻璃板时,应该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_。第二部分 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规律1 (2011 年中考山东枣庄卷)某同学用两个硬纸筒探究小孔成像,如图所示。(1)请在图中作出蜡烛AB在屏上所成的像AB(要求标出A、B) 。4(2)该同学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并将实验结果填在了表格中,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成_

10、(选填“正比”或“反比” ) 。(3)该同学知道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他测出了某一个光斑的直径为1.4cm,光斑到小孔的距离为 1.5m,从书上查到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 1.51011m,由此可以估算太阳的直径为_。2 (2011 年黑龙江牡丹江卷)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桐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观象。如图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1)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2)分析比较甲、丙两图,又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1、(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_ (选填“正立”或“倒立” )的实像,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_。 (4)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_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所成的实像。3 (2011 年中考湖南长沙卷)为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请在图中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大小。(2)若将纸板 B 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纸板 B 上不能看到反射光,此现象表明_。4(2011 年中考山东威海卷)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让一束光 EO 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 OF。将纸板沿 ON 向拥不后折,此时在 NOF 面上看不到

12、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此实验现象说明 。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 OE 方向射出,这表明 。6.(2011 年中考湖北武汉卷)钞票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了标记,在紫外线下识别这些标记,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某同学在较暗的环境中做了下列三次实验5(1)如图甲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面值为 100 元的钞票,看到“100”字样发光。这表明紫外线能使 发光。(2)如图乙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一块透明玻璃,调整透明玻璃的位置和角度,看到钞票上的“100”字样再次发光。这表明紫外线能被透明玻璃 。(3)如图丙所示,他把这块透明玻璃放在紫外线灯和钞票之间,让紫外线灯正

13、对玻璃照射,在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钞票,“100”字样都不发光。他做这次实验是为了探究 。6.(1)荧光物质(2)反射(3)紫外线能否透过玻璃(玻璃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玻璃对紫外线的反射能力等)7.(2011 年中考福建龙岩卷)小林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发现:当光由空气沿半圆玻璃砖边缘垂直射入圆心处发生反射和折射时,不断加大入射角会发生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的情况,如图所示,老师告诉他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课后,小林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下表:入射角01020304041.241.842折射角015.230.948.674.68190/反射能量5%7%26%43%77%84%100%

14、100%表中数据说明:(1)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反射能量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当入射角达到 时,反射能量达到 100%,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2)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折射角 入射角(填“大于” 、 “等于”或“小于” ) 8 (2011 年中考福建三明卷)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人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光斑位置(如图所示) ;接着分别倒入水和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再通过分析就可得到实验结论。经讨论,同学们认为这一方案是可行的,于是进行了探究实验。(1)要实现探究目标,他们应选择下图中的 (选填字母序号)两图示实验;(2)实验时,同学们在水槽底部贴上一把自制纸质刻度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