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混合身边的物质(一)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954658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混合身边的物质(一)1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浙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混合身边的物质(一)1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混合身边的物质(一)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混合身边的物质(一)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浙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混合身边的物质(一)混合身边的物质(一)一、一、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过程反思:第一步引入,引导学生从身边各种物品的包装袋入手,观察其组成成分,让他们感悟到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混合物,混合物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在这个基础上揭示混合物的概念。第二步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制作混合物,探究物质混合前后的变化。特别强调学生在制作混合物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物质混合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第三步引导学生重点探究 80ml 的水和 20ml 的盐混合后体积的变化。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猜测 80ml 的水和 20ml 的盐混合成盐水后体积会是多少;二是引导学

2、生周密设计实验方案;三是学生动手实验;四是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结论。第四步是课内拓展:当学生做完盐和水的实验后,我希望再次激起高潮,我分别拿出半杯花生与半杯面粉,半杯绿豆和黄豆,问:半杯花生和半杯面粉、半杯绿豆和半杯黄豆混合后能装满一杯吗?再次让学生猜测和争论,然后现场演示。第五步是课外延展。结束的时候,我提醒学生,关于混合物的秘密还有许多,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请你把它记在科学文件夹上,然后选择一个有研究条件的问题,进行研究,写出研究报告。二、教学得失:二、教学得失: (一)努力构建以(一)努力构建以“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本次教学我让学生亲历了以下 6

3、个探究活动:A、认识什么是混合物B、寻找身边的混合物C、现场制作混合物D、观察、比较、分析物质混合前后的变化E、重点探究 80ml 的水和 20ml 的盐混合后体积的变化F、猜测、验证半杯花生和半杯面粉、半杯绿豆和半杯黄豆混合后能否装满一杯。以下相对应的教学片断是这 6个探究活动开始时教师的导语。新课程极力倡导要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认为只有切实以活动为基础,才能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前几年,一些教育专家就曾提出“学科课程活动化”、 “活动课程综合化”是今后教学的主要模式,强调了学科课程活动化的重要性。一位教研员曾给我讲过在学生中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记了;我

4、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记住了。 ”我们且不说这句话的严密科学性,但它形象地说明了“做”的重要性。 “做”就是让学生亲历一个个探究活动,这与杜威、陶行知等教育名家很早提出的“做中学”的观念也是相吻合的。鉴于以上思考,我让各种“探究活动”来贯穿这节课的始终,收到良好效果。(二)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前大胆猜测(二)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前大胆猜测著名教育家肖川曾说:猜测和想象是应用现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是发挥创造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智慧挑战和精神历险的过程。本节课,我有两处让学生猜测。一是让学生猜测 80ml 水和 20ml 盐混合成盐水后是多少毫升?二是让学生猜测半杯花生与半杯面粉,半杯绿豆与

5、半杯黄豆混合后分别可以装满一杯吗?这些猜测的过程,学生表现得非常兴奋,它恰好成了课堂的亮点,这充分调动了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学生的智慧,特别是猜测 80ml 水和 20ml 盐混合后是多少毫升时,有的猜盐水体积应是它们的体积之和 100ml;有的猜应是 80ml,因为盐溶解了,不占体积;有的猜数据应在 80ml 到 100ml 之间,因为盐溶解了还占一部分体积。这时学生非常激动,因为结果的未知性让他们充满了好奇,这样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做实验,效果就非常好了。特别强调的是,在要求学生猜测后,我一定要他做出科学的解释:你为什么这样想?迫使他去思考,认识到我们的猜测不是毫无根据的胡

6、猜瞎蒙,要建立在一定的理性、逻辑和事实的基础上。在日常的教学中,无论何种课程都有大量可以让学生提出假设作出猜测和解释的学习主题,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充分给学生尝试的机会,牵引学生寻找更多的,更可靠的,更详细的,更有说明力的证据,进而推动学生的自主探索。这应成为教学的一种基本策略。(三)别让大人的思维定势束缚了孩子(三)别让大人的思维定势束缚了孩子这是执教本课时,让我最为困惑的地方。我给学生提供“盐和水”、 “面粉和水”、 “高锰酸钾和水”、 “绿豆、花生、大米、小米、黑米等谷物”,这些材料分组摆放,目的是想通过这些“有结构”的材料 希望他们制造出“盐水”, “面团”、 “高锰酸钾溶液”、 “八宝米”等混合物。可学生做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他们虽做出来盐水、八宝米、面团、黑米粥、小米粥等混合物,可还有什么黑米咸花生、五色饼、杂粮馍等,简直五花八门,整个环节很乱。我曾几度思考,究竟是材料有问题,还是教师引导有问题,或许这本是孩子的天性,也许是我的思维定势在作怪。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让学生大胆地奇思妙想,做出一些他们自认为很有创意的混合物,总比我规定只许做这,不许做那要好。因为学生自己设计出一种混合物,脸上洋溢着的成功的喜悦和自信也是我追求和期待的。在本课教学中,一句话始终充溢我心头,那就是:科学探究的美丽永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