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第一次作业

上传人:绿** 文档编号:45951105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9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第一次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4年9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第一次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4年9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第一次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年9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第一次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9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第一次作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2014 年年 9 9 月份考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第一次作业月份考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第一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0100 分,共分,共 404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52.5 分)分) 1. 过电流保护在被保护线路输送最大负荷时,其动作行为是( )。 A. 不应动 作于跳闸 B. 动作于跳闸 C. 发出信号 D. 不发出信号 2. 过电流保护一只继电器接入两相电流差的连接方式能反应( )。 A. 各种 相间短路 B. 单相接地故障 C. 两相接地故障 D. 相间和装有电流互感器的那 一相的单相接地短路 3. 发电机横差保护的作用是( )。

2、A. 保护定子绕组匝间短路 B. 保护定子 绕组相间短路 C. 保护定子绕组接地短路 D. 保护转子绕组一点接地故障 4. 高压输电线路的故障,绝大部分是( )。 A. 单相接地短路 B. 两相接地 短路 C. 三相短路 D. 两相相间短路 5. 限时电流速断保护与相邻线路电流速断保护在定值上和时限上均要配合,若 ( )不满足要求,则要与相邻线路限时电流速断保护配合。 A. 灵敏性 B. 速 动性 C. 选择性 D. 可靠性 6. 对于单侧电源的双绕组变压器,采用带制动线圈的差动保护,其制动线圈( )。 A. 应装在电源侧 B. 应装在负荷侧 C. 应装在负荷侧 D. 可不用 7. 电流频率与

3、方向阻抗继电器极化回路串联谐振频率相差较大时,方向阻抗继 电器的记忆时间将( )。 A. 增长 B. 缩短 C. 不变 D. 随电流频率的变化而 变化 8. 发电机变压器组采用公共纵联差动保护,且分支线包括在纵联差动保护范 围内,这时分支线电流互感器的变比应( )。 A. 与变压器相同 B. 与发电机 相同 C. 按厂用变容量选择 D. 按分支线容量选择 9. 出口中间继电器的最低动作电压,要求不低于额定电压的 50,是为了( )。 A. 防止中间继电器线圈正电源端子出现接地时与直电源绝缘监视回路构 成通路而引起误动作 B. 防止中间继电器线圈正电源端子与直流系统正电源同 时接地时误动作 C.

4、 防止中间继电器线圈负电源端子接地与直流电源绝缘监视 回路构成通路而误动作 D. 防止中间继电器线圈负电源端子与直流系统负电源 同时接地时误动作 10. 对于单侧电源网络的相间短路保护,其中第二段为( )。 A. 无时限电流 速断保护 B. 定时限过电流保护 C. 反时限过电流保护 D. 限时电流速断保护 11. 实现输电线路纵差保护必须考虑的中心问题是( )。 A. 差动电流 B. 励 磁涌流 C. 不平衡电流 D. 冲击电流 12. 中性点经装设消弧线圈后,若接地故障的感电流大于电容电流,此时补偿 方式为( )。 A. 全补偿方式 B. 过补偿方式 C. 欠补偿方式 D. 不能确定 13.

5、 谐波制动的变压器纵差保护中设置差动速断元件的主要原因是( )。 A. 为了提高差动保护的动作速度 B. 为了防止在区内故障较高的短路水平时由于 电流互感器的饱和产生高次谐波量增加导致差动元件拒动 C. 保护设置的双 重化,互为备用 D. 为了提高差动保护的可靠性 14. 变压器励磁涌流可达变压器额定电流的( )。 A. 68 倍 B. 12 倍 C. 1012 倍 D. 1416 倍 15. 在很短线路的后备保护中,宜选用的保护是( )。 A. 三段式保护 B. 、段保护 C. I 段保护 D. 段保护 16. 零序功率方向继电器的最大灵敏角是( )。 A. 70 B. 80 C. 90 D

6、. 110 17. 切除线路任一点故障的主保护是( )。 A. 相间距离保护 B. 零序电流保护 C. 纵联保护 D. 接地距离保护 18. 作为高灵敏度的线路接地保护,零序电流灵敏 I 段保护在非全相运行时需 ( )。 A. 投入运行 B. 有选择性的投入运行 C. 有选择性的退出运行 D. 退 出运行 19. 差动保护只能在被保护元件的内部故障时动作,而不反应外部故障,具有 绝对( )。 A. 选择性 B. 速动性 C. 灵敏性 D. 可靠性 20. 中间继电器的固有动作时间,一般不应( )。 A. 大于 20ms B. 大于 10ms C. 大于 0.2s D. 大于 0.1s 21.

7、过电流方向保护是在过流保护的基础上,加装一个( )而组成的装置。 A. 负荷电压元件 B. 复合电流继电器 C. 方向元件 D. 复合电压元件 22. 在大接地电流系统中,线路始端发生两相金属性短路接地时,零序方向过 流保护中的方向元件将( )。 A. 因感受零序电压最大而灵敏动作 B. 因短路 相电压为零而拒动 C. 因短路零序电压为零而拒动 D. 因感受零序电压最大而 拒动 23. 变压器过励磁保护是按磁密召正比于( )原理实现的。 A. 电压 U 与频率 f 乘积 B. 电压 U 与频率 f 的比值 C. 电压 U 与绕组线圈匝数 N 的比值 D. 电 压 U 与绕组线圈匝数 N 的乘积

8、 24. 在校验距离段保护远后备灵敏系数时,分支系数取最大值是为了满足保 护的( )。 A. 选择性 B. 可靠性 C. 灵敏性 D. 速动性 25. 距离保护是以距离( )元件作为基础构成的保护装置。 A. 测量 B. 启动 C. 振荡闭锁 D. 逻辑 26. 高频闭锁距离保护的优点是( )。 A. 对串补电容无影响 B. 在电压二次 断线时不会误动 C. 能快速地反映各种对称和不对称故障 D. 系统振荡无影响, 不需采取任何措施 27. 相差高频保护采用比较线路两端( )相位来反应对称短路。 A. 正序电流 B. 零序电流 C. 负序电流 D. 相电流 28. 发电机定时限励磁回路过负荷保

9、护,作用对象( )。 A. 全停 B. 发信号 C. 解列灭磁 D. 解列 29. 下列保护中,较适合用于母线保护的是( )。 A. 方向距离保护 B. 高频 保护 C. 电流差动保护 D. 瓦斯保护 30. 对于大型发电机,反应转子表层过热的主保护是( )。 A. 低电压起动的 过电流保护 B. 复合电压起动的过电流保护 C. 负序电流保护 D. 阻抗保护 31. 继电器按其结构形式分类,目前主要有( )。 A. 测量继电器和辅助继电 器 B. 电流型和电压型继电器 C. 电磁型、感应型、整流型和静态型 D. 启动 继电器和出口继电器 32. 高频保护载波频率过低,如低于 50kHz,其缺点

10、是( ) A. 受工频干扰大, 加工设备制造困难 B. 受高频干扰大 C. 通道衰耗大 D. 以上三个答案均正确 33. 大接地电流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故障点距母线远近与母线上零序电 压值的关系是( )。 A. 与故障点位置无关 B. 故障点越远零序电压越高 C. 故障点越远零序电压越低 D. 零序电压为零 34. 为防止双回线横差方向保护或电流平衡保护在相继切除故障时,可能将非 故障线路误切除,较好的措施是( )。 A. 操作电源经双回线断路器辅助常开 触点串联后加至保护装置上 B. 操作电源经双回线跳闸位置中间继电器触点串联后加至保护装置上 C. 操作电源经双回线合闸位置中间继电器触点

11、串联后加 至保护装置上 D. 操作电源经双回线合闸位置中间继电器触点并联后加至保护 装置上 35. 距离保护的 I 段保护范围通常选择为被保护线路全长的( )。 A. 50%-55% B. 60%-65% C. 70%-75% D. 80%-85% 36. 继电保护装置是由( )组成的。 A. 二次回路各元件 B. 测量元件、逻辑 元件、执行元件 C. 包括各种继电器、仪表回路 D. 仪表回路 37. 线路发生金属性三相短路时,保护安装处母线上的残余电压( )。 A. 最 高 B. 为故障点至保护安装处之间的线路压降 C. 与短路点相同 D. 不能判定 38. 变压器差动保护差动继电器内的平衡

12、线圈消除哪一种不平衡电流( )。 A. 励磁涌流产生的不平衡电流 B. 两侧相位不同产生的不平衡电流 C. 二次回路 额定电流不同产生的不平衡电流 D. 两侧电流互感器的型号不同产生的不平衡 电流 39. 电流保护进行灵敏度校验时选择的运行方式为系统( )。 A. 最大运行方 式 B. 正常运行方式 C. 事故运行方式 D. 最小运行方式 40. 各级继电保护部门划分继电保护装置整定范围的原则是( )。 A. 按电压等 级划分,分级整定 B. 整定范围一般与调度操作范围相适应 C. 由各级继电保 护部门协调决定 D. 按地区划分 答案: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00100 分,共分,共 4040 题,每小题题,每小题 2.52.5 分)分) 1. A 2. A 3. A 4. A 5. A 6. B 7. B 8. B 9. A 10. D 11. A 12. B 13. B 14. A 15. B 16. A 17. C 18. D 19. A 20. B 21. C 22. A 23. B 24. C 25. A 26. D 27. A 28. B 29. C 30. C 31. C 32. A 33. C 34. C 35. D 36. B 37. B 38. B 39. D 40.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