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科学教案《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案2(1)苏教版(三起)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950156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科学教案《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案2(1)苏教版(三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案《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案2(1)苏教版(三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案《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案2(1)苏教版(三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案《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案2(1)苏教版(三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案《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案2(1)苏教版(三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科学教案《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案2(1)苏教版(三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科学教案《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案2(1)苏教版(三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的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作一个简略的概述。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与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运动与力”的学习,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本单元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在前一课了解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对物体的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之后,从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具体的力。本课的学习内容就是认识生活中

2、常见的弹力,教材按照从观察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性质,从实验探究到实际应用的线索编排而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发现物体的弹性并按弹性大小给物体排序。第二部分,探究拉力与弹簧的拉伸长度的关系。第三部分,研讨弹性的应用。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通过深入研读教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了解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科学知识: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变化,去掉外力时会恢复原来的形状。认识弹性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的现象。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

3、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会创造。教学重点: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铁架台 弹簧 钩码 学具准备:海绵 橡皮泥 硬币 橡皮筋 尺子三、说教法、学法。三、说教法、学法。教法:教法:在设计中力求让教学贴近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身边的材料为学习的切入点,用学生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突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本课以新课标理念作指导,构建“准备学具观察讨论实践探究汇报拓展”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展示等手段进行

4、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诱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资源,从观察现象到发现物体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实验的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学法:学法: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科学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生活中对物体的弹性和弹力也有了一些初浅的直接认识,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制作、观察、实践、交流等手段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为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设计了以下学法:1、自主探究法:在学习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适时启

5、发、点拨、鼓励。2、分析归纳法:以实践为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3、 分组讨论法:针对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小组学习中解决问题。四、说教学过程四、说教学过程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突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根据学生潜在的认识意向,按照预定的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去。当我用手按这个气球时,它有什么变化?手松开后呢?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形状会发生改变,那么物体的形状改变之后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动手玩一玩、动脑想一想来发

6、现其中的奥秘。(二)、操作实践,归纳认识-理解“弹性” ,感知“弹力”1、活动一:想办法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边做边想,你发现了什么?(施力时,物体形状改变,去除外力时,物体又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相机出示弹性的定义: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活动二:学生做弹币实验。教师讲清弹币活动要求,小组合作弹硬币。弹完后,学生讨论。(1) 为什么中间硬币没有动而前边的硬币会被弹出去?(2)实验说明了什么? 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形变产生的力。3、通过操作,完成课本 77 页的活动记录 1,让学生明白

7、“弹性也有大小” 。4、玩橡皮筋、橡皮泥,体验“弹力” 。(1)和学生一起实验:拉紧橡皮筋。提问:橡皮筋为什么会变形?放开橡皮筋,提问:橡皮筋回到原来的样子,你用力了吗?再拿起橡皮筋,先对它们施加外力使它形状改变,再慢慢松开手,体会你手上的感觉。(学生发言。 )课件出示: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2)捏橡皮泥,提问:橡皮泥为什么会变形?放开橡皮泥,提问:橡皮泥回到原来的样子吗?你用力了吗?总结:我们发现有些物体被我们压扁或者拉长后,形状会发生变化,松开手后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但是有些物体就不行,如橡皮泥。力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采用动手做的办法,让学生亲身去体验

8、,使得弹性、弹力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三) 、实验研讨,发现规律1、谈话:我们知道弹簧是弹性比较丰富的一种物体。现在我给弹簧一个拉物 体排 序橡 皮 海 绵人的皮肤木 块力,弹簧怎么样了?那么拉力的大小和弹簧拉伸的长度之间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猜一猜。2、出示活动要求。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研究。并作好实验记录。将弹簧挂在铁架台上,测量它的长度;(注意事项:只测量弹簧的长度,不能将钩子测量进去。要等弹簧挂稳后再测)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实验记录表: 我们的发现与结论: 探究式科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

9、、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3、学生展示、交流实验结果。师:我们看,弹簧一开始没有受到拉力时,它的形状或者说长度有没有改变?(生:没有。 )师:当它受到拉力时呢?师板书:受到拉力。 (生:形状改变了。 )师:板书:形状改变师:去掉拉力以后呢?(板书:去掉拉力)(生:恢复原来的形状。 ) 师:板书:恢复原状师:你知道物体的这种性质叫什么吗?(生:弹性)师:我们用力拉弹簧,它就伸长,我们把拉力全部取消以后,我们有没有把弹簧压回去?(生:没有。 )师:那是什么力量把

10、弹簧恢复到了原状呢?生:(使物体恢复原状的力,我们把它叫做弹力) 。板书:弹力4、学生通过实验已经明白:钩码越多(拉力越大) ,弹簧拉伸的越长。5、想一想:如果挂 100 个、1000 个钩码,弹簧会拉伸多长?钩码的个数(单位:个)01234弹簧的长度(单位:厘米)有的学生肯定顺势会说挂 100 个钩码能让弹簧伸长 150 厘米。而事实上是否真的如此?随后请一个学生上台来示范使劲拉这个弹簧,大家发现弹簧虽然变长了,但却绝对不能拉长到 150 厘米,因为把这根弹簧拉到笔直它也没有 150 厘米,而且拉到一定程度它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样子了。(理论上,随着钩码的增加,弹簧可以拉伸 10 米、100

11、米,但实际中,超出弹簧的弹性范围,弹簧有可能早已被拉断而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了。 )(四) 、联系实际,强化认识。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本环节利用多媒体图片让学生观察弹力是怎样起作用的?并对现象作出解释。巩固、强化了对弹力概念的认识。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弹性物体,分析我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的。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应用结合。(五) 、总结拓展,激励创新。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应用弹力和弹性,设计一些东西,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更加方便舒适。争做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小发明家。这样激励性的语言作为结束语,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想像和创造的空间。五、说板书设计五、说板书设计这个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的将授课内容传达给学生,清晰直观,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恢复原状 1、受到拉力 弹力 2、去掉拉力 弹性形状改变 总之,我认为,科学教学既要重视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的训练,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兴趣、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 , “会学” ,更要使他们“好学” ,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课成为真正的“科学”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