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钢铁企业的比较分析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946115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34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亚钢铁企业的比较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东亚钢铁企业的比较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东亚钢铁企业的比较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东亚钢铁企业的比较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东亚钢铁企业的比较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亚钢铁企业的比较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亚钢铁企业的比较分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东亚钢铁企业的比较分析 东亚钢铁企业的比较分析 东北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教授 川端 望 (米彦香、赵洋、王保林 译) 2 本文根据以下学术杂志所载日语论文翻译,未经作者以及亚洲经营学会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亚洲经营研究第 14 号,亚洲经营学会(日本) ,2008 年 6 月,第 61-74 页。2008 年 3月 6 日提出。 亚洲经营学会(日本)(Japan Scholarly Association for Asian Management) http:/wwwsoc.nii.ac.jp/jsaam/index.html 作者联系方式 邮编:980-8576 日本宫城县仙台市青

2、叶区川内 27-1 东北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 川端望 (Kawabata, Nozomu) Email kawabataecon.tohoku.ac.jp Website http:/www.econ.tohoku.ac.jp/kawabata/index.htm 译者介绍 米彦香 东北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硕士研究生课程毕业 硕士(经济学) 赵 洋 东北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博士研究生课程在读 硕士(经济学) 王保林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博士(经济学) 3 I 前言 本论文主要从生产体系以及生产体系的投资这一视点出发,对东亚钢铁企业进行比较分析1。 近年来,由于中国钢铁企业的快速成长

3、以及日本钢铁企业的良好业绩,东亚钢铁业主要企业的竞争力问题倍受关注。但是,迄今为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产业论的角度对国家或地区的钢铁行业进行比较(保倉2003,Lee, Ramstetter and Movshuk eds.2005,川端2005) ,而没有企业之间的比较和分析。藤本隆宏等人对日本、韩国、中国汽车钢板的企业分工关系进行了分析比较(Fujimoto, Ge and Oh2006) ,指出日本企业组织模式的优势在于整体型模式结构,而韩国、中国的优势则在于模块型模式结构。这一研究可谓该领域最早的研究成果,其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不同钢铁产品具有不同工程结构,并开发了相关工序结构的测定方法进

4、行了实证分析。然而,藤本隆宏等人的研究主要是对产品以及产品生产工序结构作比较,对于各企业间的生产体系未做详细分析。 本论文主要从分析企业生产体系以及形成生产体系的投资行为入手,对东亚钢铁企业进行分析比较。所谓生产体系是以生产目的出发,把生产要素与工序的组织模式相结合,广义上来讲包括生产技术以及生产管理。生产体系是针对主要用户的需要,通过产品技术的开发和供给来实现特定机能的体系2。本论文主要是依据高炉炼铁系统的技术水平,以企业研究开发能力以及向质量要求严格的汽车企业供货为出发点进行比较分析。虽然原材料的进货也是生产系统中的重要因素,但是本论文中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要构筑生产系统必须依靠投资

5、。本论文着重讨论反映在迄今为止构建的生产体系中的投资、企业形态和投资的关系,以及以国际竞争为目的的投资行动。 II 钢铁业的生产体系进化与企业发展 高炉一贯作业作为现代钢铁业最具代表性的生产方式,对东亚钢铁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高炉一贯作业的生产体系作为研究对象。 而不研究电炉一贯作业的生产体系。 高炉一贯作业是指把炼铁、炼钢、轧钢三个过程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炼铁是指把事先1 本论文中东亚是指日本、中国、韩国、台湾以及东盟各国。 “东亚钢铁产业”的具体所指参考川端2005序章。 2 Kipping1998,以钢铁企业与钢铁客户的协力关系作为决定竞争力的要因,进行了国际分析比较。分析对象虽

6、多为欧美各国与日本的经营史,但从该视点可以受到很多启发。 4 经过处理的铁矿石(烧结矿、球团矿)在高炉内与焦炭或者炭粉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生铁的生产过程。炼钢工程是指在炼钢炉内把生铁中的炭除去使之成为钢,并通过各种元素含量调整使之成为各种钢产品的过程,还包括将熔融状态的钢经铸造转换成半成品的过程。轧钢工程是将半成品通过旋转的轧轮,在控制其组织和表面性状的同时使之变成与使用目的相符的形状的过程。轧钢之后根据需要有可能实行电镀等表面处理。 19 世纪后期出现的第 1 代高炉一贯作业体系是由“接近原料产地,高炉-转炉平炉-造锭板坯轧钢设备-多种多样的轧机”组成的生产体系。20 世纪 20 年代连续式热连

7、薄板轧机问世以后,产品向薄板类转移。除建筑用钢材外,供应汽车、家电、容器市场的钢材产量也有所增加。二战中虽然美国、日本的军用钢生产量增加比较明显,但是战后主要转向了民用3,钢铁制造业成为了为大量消费品提供基本原材料的产业。1960-70 年,由于纯氧顶吹转炉法和连续铸造法的确立,增强了各工序间的整体性。第 2 代一贯作业体系是以“临海布局,高炉-转炉-连续铸造-以热连轧机为中心的多种多样轧钢加工设备”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也意味着钢铁企业发展成为了垂直统合巨大企业模式(冈本1984,下村1995) 。 此后,随着高炉大型化以及热连轧机高速化的减速,以第 2 代技术体系为基础,在同顾客保持紧密关系的

8、条件下开发了各种各样的高级钢材,以此为基础,各工序之间的整体性得到强化,形成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体系。比如汽车用钢板,特别是汽车外用钢板就是在此 生 产 体 系 之 下 生 产 的 典 型 高 级 钢 ( 藤 本 2004 : 161-168 、 Fujimoto, Ge and Oh2006:14-22) 。 这种生产体系不但继承了大量生产的特征, 而且能够灵活地进行多品种生产(冈本1984第 3 章、井上1998第 3 章) 。但是,这样的生产体系还不能被称为第 3代技术体系,我们将此类技术体系定义为第 2.5 代。笔者认为第 3 代钢铁企业不但能够解决大量生产中的问题,拥有更具灵活性的生产

9、系统,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也要有重大进步。但是,目前为止这种生产体系还没有产生。 本论文的分析方法在重视高级钢的整体生产模式这一点上,与藤本等人的研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但是,本文的生产体系研究并非仅以工序结构比较为中心。与分类化研究相比,本文更注重于根据生产体系的进化来进行比较,这就是本文和其他相关研究的不同之处。 3 有关日本请参考饭田1976第 6-7 章,183-197 页,美国请参考川端1995b57-62 页。 5 III 生产体系的比较分析 东亚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地位 在东亚处于支配地位的企业形态是钢铁联合企业 (炼铁炼钢轧钢一贯作业企业) 。 2005年东亚粗钢生产量达到 5 亿

10、 5109 万吨,其中转炉钢占 78.0%4。相对来言,电炉企业在东亚各国建材用钢以及一部分钢板市场上占据一定地位, 但从东亚普通钢材的市场情况来看,电炉企业不属于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企业。 大型钢铁企业的存在不但依靠该国技术水平,而且深受该国钢铁市场规模的影响。首先,钢铁市场具有一定规模很必要。从表 1 数据可以看出,在东亚,钢的年产量在 300 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存在于成品钢材需要量超过 2000 万吨的中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并且,由于高质量钢产品是电炉企业和发展中国家的钢铁企业所难以提供的,所以国内市场对高级钢产品具有一定需求量也是大型企业存在的有利条件。按照钢材产品分类,从代表高级钢

11、的镀锌钢板需求来看,中国、日本、韩国的需求较大,钢材的需求总量也较高;台湾虽然总体钢材消费也比较多,但是高级钢镀锌钢板所占的比率并不大,而泰国对高级成品钢材的消费需求比例却高于台湾。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由使用高级钢的台湾的汽车产业规模较小导致的,这一问题对于钢铁联合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也有影响。这一点将于下文中论述。 表 1 东亚各国各地区的钢铁需求与汽车产量(2005 年) (单位:千吨、台) 钢消费量 镀锌板消费量 汽车生产台数中国 350,170 11,165 5,707,688 日本 82,900 9,510 10,799,299 韩国 49,000 3,696 3,699,350 台湾 2

12、3,890 766 446,345 泰国 15,273 1,302 1,125,316 印尼 7,814 372 494,551 越南 7,653 N.A.31,600 马来西亚 7,263 621 563,837 菲律宾 2,890 260 45,311 出处:汽车生产量出自日刊汽车新闻社日本汽车会议所编2006。各种消费数据来自IISI2006、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6、SEAISI2006。 4 根据 IISI2006的数据计算而来。 6 东亚 38 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粗钢产量达到东亚总产量的 63.2%(表 2)。东盟各国没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进口依存度到目前为止仍然很高5。本论文把

13、东亚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第 2 代技术生产体系向第 2.5 代的进化,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企业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表 2 东亚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地位(2005 年) 企業名与国家地区分类 钢産量(100万吨) 占 东 亚 比例 日本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合计 87.0 15.8新日本制铁 32.0 5.8JFE 钢铁 29.9 5.4住友金属 13.5 2.4神戸制钢 7.7 1.4日新制钢 3.9 0.7 韩国POSCO(浦项钢铁) 30.5 5.5 中国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合计) 220.5 40.0宝钢集团 22.7 4.1其他 30 家企业合计 197.8 35.9台湾中国钢铁 10

14、.3 1.9 东亚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合计 (38 社)348.3 63.2 东亚合计 551.1 100.0 (参考) 世界合计 1138.8 注:东亚是指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的合计。 钢生产 300 万吨以上的企业虽有 39 家、 但广州钢铁集团因制造工艺以电炉法为主不包括在表 2 的 38 家企业之内6。 出处:东亚合计,世界合计出自 IISI2006。中国各企业数据出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6,其他数据出自 IISI2007。 5 具体数据来自川端2005第 2 章。 6 日本钢材销售协议大多是通过贸易公司或者批发商缔结的默许协议。所谓默许的协

15、议方式是指贸易公司,批发商在与钢铁企业缔结协议时,钢铁企业的最终用户已被明确。该协 议方式被广泛用于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与大客户之间。这种交易方式对多品种大量生产的影 响请参考冈本1984第 3 章。 7 作为第 2.5 代领军者的日本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日本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采用一种默许形式与大型客户进行持续交易。 而且,企业与大型客户通过共同研究来促进成品钢材开发。日本企业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面临需求停滞的情况下,一方面大力推进高级产品的开发,另一方面开发了大量生产系统下的多品种生产(中冈臼田2002、川端1995a1998) 。日本的钢铁企业从而率先走向第 2.5 代,在产品质量上获得了好评。比

16、如,日本生产的汽车钢板中的高抗拉冷轧钢板、轴承钢不可能被进口钢替代;表面处理板的一部分也不能被进口钢所替代。上述高品质钢材的任何一种停产都会导致产品设计的变更(NEDO-JRCM1999:34) 。根据到 2004 年为止调查,用于日本汽车企业的高张力成品钢材的生产只有日本企业才能完成7。 新日本制铁公司(新日铁) 、JFE 控股公司作为日本最大的钢铁企业,在 2003-2005 年的研究经费开发支出额要比 POSCO、宝钢高(图 1) ,但是研究开发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仅为 1.0-1.5%,这个数字比 POSCO 要低。根据日本总务部的数据,对行业间研究开发费用投入作比较之后发现,制造业全体平均研究开发费用投资占销售额比率为 3.71-3.87%,而钢铁行业 5 家最大公司的这一比率仅为 1.49-1.9%,处于较低水平8。 日本在经历了泡沫经济以后,钢铁企业设备投资比例明显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