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生命起源于海洋苏教版(三起)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943314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生命起源于海洋苏教版(三起)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生命起源于海洋苏教版(三起)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生命起源于海洋苏教版(三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生命起源于海洋苏教版(三起)(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命起源于海洋生命起源于海洋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人只是成千上万个物种中的一个,他们却进化得可以发明工具,随意杀戮着其他物种。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的捕猎技巧越来越高超,却使得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然而,相对于深海来说,人类却显得特别的无知。生态学家们认为,正是人类的“无知“挽救了深海生物的性命。海洋是生命的诞生和孕育之地,生物的进化历程表明,地球上的生物起源于海洋。海洋不但占据了地球 71的表面积,而且提供了 99的生物可栖息的地方。海洋不但是海洋生物的庇护所,而且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洋不但提供给人类食物,而且主宰着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物质循环,是地球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然而,人类却

2、不珍惜海洋,从古至今就有不少人认为海洋的包容性很强,而把海洋作为垃圾场和“排污罐” ,靠近陆地的浅海海域已经被人类糟蹋得不成样子了。目前,地球上发现了 34 个动物门,其中有 33 个动物门可以生活在海洋中,海洋中有13 个门的动物可以移居陆地,只有 15 个动物门只能生活在海洋中。可见,海洋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好地方。地球大约是在 46 亿年前诞生的。在地球诞生后的 40 亿年时间里,地球上的生命,包括植物和动物,几乎没留下任何实质性的痕迹。然而,从距今 6700 万年起,生物的种类开始增多。在距今 500 万至 1000 万年的这段短短的时间里,却产生了生命的大爆发。科学家从发掘出来的化石推

3、测,现今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门都在这一时期同时出现,而且之后再没有产生新的门。这些新的动物门都是在海洋中产生的,科学家认为生命大爆发是与地球构造与气候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当时大陆的漂移导致了海洋的分割,气候的变化导致了各个气候带的产生,这些都为生物多样性的大爆发提供了条件。从 500 万年前起,地球上的动物门不再增多,海洋中的生物种类却还在不断进化并逐步增多。然而,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的脚步加快,海洋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都开始减少。目前,除开发较晚的印度洋的生物种类还在增多外,其他大洋的海洋生物种类开始减少。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有 3 个,一是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二是海洋运输、资源开发和污染对海

4、洋生物栖息地的破坏,三是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生态学家们认为,好在人类对深海还很无知,不然海洋物种的命运就该和陆地生物差不多了。人类的科技虽然相当发达,他们到深海的能力却很弱,甚至低于到月球的能力。人类到外太空可以制造抵抗失重的航天飞行器,可以给飞行器充入氧气供飞行员使用。然而,人类却没有办法对付大得吓人的深海压力。然而,不少深海生物却可以怡然自得地生活在这些高压区,让人类自愧不如。在海洋里,每下潜 10 米深,水压就增加一个大气压,过高的水压会对人体造成生理影响,某些情况下超出人体的耐受范围,还会引起病理性损伤。而且人在水中不能像在大气中一样自由呼

5、吸,水压、低温、黑暗、水流、涌浪、水下生物伤害,以及各种潜水疾病的威胁等不利因素,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人在水下行动的自由。因此,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背上潜水装备无止境地下潜到海底。目前世界上直接下潜到海中的最大深度纪录是 501 米。越往海洋深处就越黑暗,一般在海面 700 米以下就是黑暗一片了,此处难以找到植物了,然而,海洋深处还是有丰富的有机质,所以深海里还是有着形形色色的动物,不少动物为了适应深海环境而变得特别奇特。世界上深度超过 6000 米的海沟有 30 多处,其中的 20 多处位于太平洋洋底。目前,各种载人潜艇的下潜深度一般也不会超过 1000 米,只有无人探测车能达到 6000 米以下的深海里进行科学考察。科学家们还会继续对深海作科学研究,以便提出一些合理的开发海洋的方案,并提出更好的保护海洋的建议。另一方面,生态学家却希望让人类继续保持这种对海洋的“无知”状态,不要去惊动维持地球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他们希望看到海洋生物种类能够重新出现增长的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