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光具组基点的测定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943248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二 光具组基点的测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实验二 光具组基点的测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实验二 光具组基点的测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实验二 光具组基点的测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实验二 光具组基点的测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二 光具组基点的测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二 光具组基点的测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二 光具组基点的测定 引 言 一对主点和主平面,一对焦点和焦平面,一对节点和节平面,通常称为共轴理想光学系 统的基点和基面。 它们构成了一个光学系统的基本模型, 是可以与具体的光学系统相对应的。 不同的光学系统,只表现为这些基点和基面的相对位置不同,焦距不等而已。根据这些基点 和基面的性质,可以求得物空间任意物体的像点位置和大小。因此,总是利用共轴光学系统 的基点和基面的位置来代表一个光学系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测节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2加深对光具组基点的理解和认识。 3学会利用测节器及平行光测定光具组的基点及焦距。 图 1 理想光学系统的物象关系二、实验原理 光学仪器中常用的光学系

2、统,一般都是由单透镜或胶合透镜等球面系统共轴构成的.对 于由薄透镜组合成的共轴球面系统 ,其物和像的位置可由高斯公式: ssf1 1 1 (1) 确定.如图 1 所示, 式中 f为系统的像方焦距,s为像距,s 为物距.物距是从第一主面到物 的距离,像距是从第二主面到像的距离,系统的像方焦距是从第二主面到像方焦点的距离.各 量的符号从各相应主面,沿光线进行方向测量为正,反向为负.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和像的位置, 还可由牛顿公式表示: ffffxx (2) 即式中 x 为从物方焦点量起的物方焦点到物的距离,x为从像方焦点量起的像方焦点 到像的距离.物方焦距 f 和像方焦距 f分别是从第一、第二主面量到

3、物方焦点和像方焦点 的距离.符号规定同上.共轴球面系统的基点、基面具有如下的特性: 1 主点和主面 1 主点和主面 图 2 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和基面 如图 2 所示,若将物体垂直于系统的光轴放置在第一主点 H 处,则必成一个与物体同样大小的正立像于第二主点 H处,即主点是横向放大率1的一对共轭点。 过主点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分别称为第一、第二主面。 2 节点和节面 2 节点和节面 如图 2 所示,节点是角放大率1的一共轭点。入射光线(或其延长线)通过第一节点 N 时,出射光线(或其延长线)必通过第二节点 N,并与 N 的入射光线平行。过节点垂 直于光轴的平面分别称为第一、第二节面. 当共轴球面系

4、统处于同一媒质时,两主点分别与两节点重合. 3 焦点和焦面 3 焦点和焦面 平行光束经光学系统后的光线(或其延长线)与主光轴的交点称为焦点,过焦点垂直于主 光轴的平面称焦平面。 物方空间的平行光束, 经系统折射后在系统像方空间所对应的光线(或 其延长线)与主光轴的交点F称像方焦点,主点H至像方焦点F的距离称像方焦距f 。像方 空间的平行光束,经系统折射后在系统物方空间所对应的光线(或其延长线)与主光轴的交点 F称物方焦点,主点H 至物方焦点F 的距离称为物方焦距f 。 显然,薄透镜的两主点与透镜的光心重合,而共轴球面系统两主点的位置,将随各组合透 镜或折射面的焦距和系统的空间特性而异。下面以两

5、个薄透镜的组合为例进行讨论.设两薄 透镜的像方焦距分别为 f1和 f2,两透镜之间距离为 d,则透镜组的像方焦距 f可由下式 求出: ,2121ffdfffff (3) 其前后主点的位置(从前后薄透镜的镜心算起)的计算公式为: dffdfl212 , dffdfl211 (4) 计算时注意 L是从第二透镜光心量起,L 是从第一透镜光心量起. 4用测节器测定光具组的基点 4用测节器测定光具组的基点 设有一束平行光入射于由两片薄透镜组成的光具组, 光具组与平行光束共轴, 光线通过MMNN FPQ图 3 平行于光轴的光线入射时成像在像方焦点 光具组后,会聚于白屏上的点,如图 3 所示,此Q点为光具组

6、的像方焦点。若以垂直 于平行光的某一方向为轴,将光具组转动一小角度 ,可有如下两种情况 QF()回转轴恰好通过光具组的第二节点 N图 4 透镜组绕像方节点转动时,像点位置不动 N N N N 图 5 透镜组绕任一转轴转动时,像点位置移动 因为入射第一节点的光线必从第二节点射出, 而且出射光平行于入射光。 现在未动,入射角光束方向未变,所以通过光具组的光束,仍然会聚于焦平面上的Q点,如图 4所示。但是,这时光具组的像方焦点已离开Q点,严格地讲,回转后像的清晰度稍差。 NNNF()回转轴未通过光具组的第二节点 N由于第二节点未在回转轴上,所以光具组转动后,出现移动,但由的出射光仍然平行于入射光,所

7、以由出射的光线和前一情况相比将出现平移,光束的会聚点将从移到,如图 5 所示。 NNNNQQ测节器是一个可绕铅直轴转动的水平滑槽OOR,待测基点的光具组(由薄透镜组成的共轴系统)放置在滑槽上,位置可调,并由槽上的刻度尺指示的位置如图 6 所示。测量时轻轻地转动一点滑槽,观察白屏SLSLP上的像是否移动,参照上述分析判断是否位于轴上,如果未在轴上,就调整在槽中位置,直至在轴上,则从轴的位置可求出对的位置。 NOONLOOSLNOONS 三 实验仪器 光具座,光源,测节器,薄透镜(若干) ,物屏(毫米尺),白屏,准直透镜,平面反射 镜 RL 1LSL2LOOPPS*图 6 实验装置 四 实验步骤与

8、内容 1. 用自准成像法调光。借助平面镜调整毫米尺(物屏)与准直物镜的距离,使出 射光束为平行光。 2. 调整测节器及光路。 把两个凸透镜装在测节器上的小透镜夹内。 调整测节器的 高度,使平行光束正好穿过二透镜中心。 3. 移动白屏, 找到毫米尺清晰像。 绕转轴摆动测节器, 看到屏上的像也随着摆动。 再改变测节器与转轴的相对位置(注意:光具组与屏的距离不能变,即沿节点架导轨前 后移动透镜组,同时相应地前后移动白屏) ,同时摆动测节器并仔细观察像的位置如何 变化。最后总能找到一点,当测节器绕这点摆动时像的位置固定不动。这时转轴在测节 器上的位置就是后节点的位置,亦即后主点的位置。在测节器上量出转

9、轴到屏的距离, 即光具组的后焦距。分别记下屏和节点架在米尺导轨上的位置 a 和 b,并从节点架导轨 上记下透镜组中间位置(有标线)到节点架转轴中心的偏移量 L。 4. 将测节器转动 180 度,重复步骤 3,测得另一组数据 a,b,L。 5. 改变二透镜的距离,使(a)d=0,(b) f1 f1+ f2。依据以上方法分别测定所列各种情况下的焦距,各测一次。 记录焦点虚实与焦距的正负 当在 L2的后面得不到实焦点时,可再利用一凸透镜,使光具组的虚焦点在该凸透 镜 的后面成实像,再用牛顿公式或高斯公式确定虚焦点的位置,并利用测节的方法测 出节点的位置(即转动尺杆,观察虚焦点不动) ,从而确定其焦距

10、。 五 数据处理 1、记录各种情况下的数据于表 1 中:像方节点偏离透镜组中心的距离为 L 透镜组的像方焦距 f=a-b 物方节点偏离透镜中心的距离为 L 透镜组的物方焦距 f=a-b。 比较各种情况下的实验测量数据和理论计算数据。 试用作图法大致确定透镜组基点位置。 2、画出透镜组的焦距随透镜间距的变化曲线 表 1 透镜 1 焦距= 1f_cm 透镜 2 焦距=_ 2f_cm 透镜间距d= cm 像屏位置 a 像屏位置 a 节点架位置 b 节点架位置 b 像方节点偏离 透镜组中心的 距离为 L 物方节点偏离 透镜组中心的 距离为 L 透镜组的像方 焦距 f=a-b 透镜组的像方 焦距 f=a

11、-b 用合适的比例画出被测透镜组及其各种基点的相对位置 1) . 透镜间距d= cm 像屏位置 a 像屏位置 a 节点架位置 b 节点架位置 b 像方节点偏离 透镜组中心的 距离为 L 物方节点偏离 透镜组中心的 距离为 L 透镜组的像方 焦距 f=a-b 透镜组的像方 焦距 f=a-b 用合适的比例画出被测透镜组及其各种基点的相对位置 2) 透镜间距 d= cm 像屏位置 a 像屏位置 a 节点架位置 b 节点架位置 b 像方节点偏离 透镜组中心的 距离为 L 物方节点偏离 透镜组中心的 距离为 L 透镜组的像方 焦距 f=a-b 透镜组的像方 焦距 f=a-b 用合适的比例画出被测透镜组及其各种基点的相对位置 3) 透镜间距d= cm 像屏位置 a 像屏位置 a 节点架位置 b 节点架位置 b 像方节点偏离 透镜组中心的 距离为 L 物方节点偏离 透镜组中心的 距离为 L 透镜组的像方 焦距 f=a-b 透镜组的像方 焦距 f=a-b 用合适的比例画出被测透镜组及其各种基点的相对位置 六 复习思考题 1、 第一主面靠近第一个透镜,第二主面靠近第二个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才是对 的?(光具组由二薄凸透镜组成) 2、 由一凸透镜和一凹透镜组成的光具组,如何测量其基点(距离 d 可自己设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