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绿当量的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5942486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49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生态绿当量的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题目:基王生态缍当量鳗重庆直地到闺结掐优化研究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学位论文作者:谚乳1 乳1 U 签字日期:a 9 争年r 月彩日II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2、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1 学位论文作者张豫伊伪导师签名:秒耖侈签字日期:踟妒年乡月留日签字日期:泸c 中年厂月杉日目录摘要IA b s t r a c t I V第1 章绪论1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1 1 研究背景11 1 2 研究意义11 2 国内外研究综述21 2 1 关于生态绿当量的研究21 2 2 关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研究41 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61 3 1 主要研究内容61 3 2 主要研究方法71 3 3 研究思路81 3 4 主要数据来源8第2 章研究基础理论92 1 生

3、态经济学理论92 2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92 3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理论一1 02 4 区位理论1 l第3 章研究区域概况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 23 1 重庆市区域概况一1 23 1 1 地理位置与人口1 23 1 2 自然条件与资源1 23 1 3 社会经济条件1 33 1 4 重庆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1 43 2 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1 53 2 1 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1 53 2 2 城市发展新区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1 63 2 3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1 73 2 4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1 7第4 章生态绿当量

4、模型及计算1 94 1 生态绿当量模型的建立1 94 1 1 测算具有绿当量的地类的生态服务分值1 94 1 2 测算具有绿当量的地类的平均绿当量2 14 1 3 选取五大功能区适宜的森林覆盖率2 24 1 4 测算五大功能分区实际林地的绿当量2 34 1 5 测算五大功能分区的生态绿当量2 34 1 6 衡量五大功能区绿当量是否达标2 34 2 研究区生态绿当量的计算一2 34 2 1 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生态绿当量2 34 2 2 城市发展新区生态绿当量2 44 2 3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绿当量2 44 2 4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绿当量2 5第5 章基于生态绿当量的重

5、庆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2 65 1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2 65 1 1 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2 65 1 2 城市发展新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2 95 1 3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 15 1 4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 15 2 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建议3 25 2 1 都市区协调发展对策3 25 2 2 城市新区协调发展对策3 25 2 3 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协调发展对策3 25 2 4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协调发展对策3 3第6 章主要结论与讨论3 46 1 主要研究结论。3 46 2 讨论3 4参考文献3 5致谢3 8西南大学硕

6、士学位论文摘要基于生态绿当量的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陈侥侥 指导教师张安明副教授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土地,没有土地也就没有人类,与此同时,人类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需要,应用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等经营活动,即土地利用。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土地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忽视生态与社会效益,生态遭到破坏、人地矛盾尖锐,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严重威胁着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势在必行。本文针对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土地利用中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应用生态学原理,将生态绿当量的概念

7、引入土地利用结构的生态优化,将各区适宜森林覆盖面积所具有的生态服务功能作为生态标准,其绿当量为1 ,然后计算各区水田、旱地、园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综合生态绿当量,并将之与生态标准进行比较,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数量调整优化,协调并完善土地的生态、经济功能,使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地区、各产业、各部门得到合理分配和集约利用,为重庆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充足的保障。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生态绿当量的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土地利用结构定量优化模型,较好地实现了土地利用结构的生态效益,促进了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得出以下结论:

8、( 1 ) 利用生态学原理提出了基于生态绿当量的适宜森林覆盖率( 合理森林覆盖率和最佳森林覆盖率) ,运用生态绿当量原理定量研究重庆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并通过线性规划法对其数量进行优化调整,充分挖掘出各类生态用地( 尤其是耕地、园地、草地、水域) 的生态服务功能,突破了原有的只重视其经济产出功能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2 ) 重庆市总体上生态绿当量水平较高,但是只有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绿当量超过1 ,能够满足生态要求;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绿当量0 7 9 ,城市发展新区生态绿当量为0 9 7 ,这三个区域生态

9、绿当量水平都低于1 ,根据绿当量的生态要求标准,这三个功能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需要优化完善。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通过l i n g o 软件对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寻求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生态效益最大化时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最优解,得到以下结果。为实现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生态效益最大化,需提高森林覆盖率( 主要是在都市功能拓展区) ,林地面积增加到1 6 7 2 3 0 5 0 h m 2 ,园地面积调整到3 5 0 4 0h m 2 ,耕地面积增加1 2 9 5 6 8h m 2 调整到1 6 8 6 0 0 h m 2 ;牧草地面积增加4 9 9 8h m 2 调整到5 0 0h m 2 ;未利

10、用地调整到6 0 2 4 3 5h m 2 。再次计算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的生态绿当量为O 8 2 ,虽然没有达到生态涵养的最佳标准,但是考虑到都市功能核心区作为重庆市大都市区最核心的区域、都市功能拓展区作为重庆市功能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城市功能定位及经济发展需求,这样的土地利用结构已经是生态最优的配置了。城市发展新区林地面积调整到6 9 0 4 4 6 3 0h m 2 ;耕地面积减少7 3 6 5 2 8 8h m 2 调整到9 1 0 0 0 0 0 0h m 2 ,园地面积增加3 7 5 8 7 3 6h m 2 调整到1 4 1 0 4 0 0 0h m 2 ;牧草地增加到

11、5 0 0 0 0 0h m 2 ;其他土地面积减少2 0 7 0 0 0h m 2 调整到9 4 8 9 8 6 3h m 2 。再次计算其生态绿当量为1 0 2 ,已经满足生态要求。最后,对各区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在在今后的规划当中应更多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并严格按照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准进行土地利用,既要保证经济高速发展所需要的建设用地,尤其是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重点障北部新区和保税港区的用地需求,长江上游“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和城市后备水源工程用地。城市发展新区要实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必须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把

12、耕地保护放在首位、特别要重点保护基本农田,通过加强农田建设,实施土地整治,改善土壤质量,进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综合生产能力;合理安排城镇、工矿用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适度增加水利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面积,重点保障城际、城乡通道、“泽渝工程”等重点工程用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积极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应注意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涵养。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划定生态红线,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要严格保护;利用三峡水库大面积水体,在三峡水库周边建设生态屏障区,发挥其生态涵养功能;鼓励生态退耕,加强天然林和长防林建设,发展柑橘等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构建渝东北生态农业走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进;治理三峡水库消落带的生态问题;适度合理增加建设用地,重点保障三峡库区生态保护等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