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教科版(2017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942370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10.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教科版(2017秋)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一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教科版(2017秋)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一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教科版(2017秋)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一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教科版(2017秋)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一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教科版(2017秋)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教科版(2017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教科版(2017秋)(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年 级一年级课型授课时间月 日学习内容第一单元 1、 发现物体的特征课时1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 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用两两对比的方法 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 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 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学习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学习准备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

2、、一次性 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3.个人:“轻重”两字打印集体备课二度备课【教材简析】 发现物体的特征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 们周围的物体单元起始课。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这 些物体是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小学生需要从发现物体的特征开始 认识各种材料,再从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这个过程是符合他 们的认知需要和年龄特点的。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描述特 征来探究常见的物体,利用感官观察 8 种常见的物体,初步学习用 对比的方法来观察、描述并记录物体的基本特征。 教科书共 3 页,分为 3 个部分。l.聚焦这部分内容有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

3、活经 验,后一个问题既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又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 节课的研究主题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并描述它们。这些问题, 即可以帮助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始前调查学生对物体的原有认识,又 可以为学生接下来认识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2. 探索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一个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对 8 种常见物体 进行观察和描述。教科书首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玻璃珠、螺母、 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随后,教师 可以引导学生先用自己想到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这 样可以了解他们已经知道的描述性词汇。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儿童的语言使之发展成为科学词汇。接着,教科书提示了科学观

4、察的步骤和方法选择一个物体 与其他物体进行观察、比较。教科书中的 4 幅图分别提示了 4 种比 较和观察的方法:通过看,比较颜色或形状;通过闻,比较气味; 通过看和摸,比较是否透明或光滑;通过掂,比较轻重等等。这些 方法将会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较为 全面地从各个方面描述物体,并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 册的表格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加以规范和提炼, 最后在记录表中呈现科学词汇。必要时,教师要对一些比较难懂的 词汇进行解释。另外,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 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3. 研讨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讨论问题。第一个问题,主

5、要提示学 生回顾自己是如何观察物体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利用感官来观察物 体,即看、闻、摸、掂等,也可能会强调是通过对不同物体进行比 较来观察的。此时,教师可以进步询问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物 体的特征的。第二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反思描述物体特征的角度, 从这些角度可以更好地描述物体,比如可以从颜色、形状、轻重、 是否粗糙、是否透明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提到的描述物体的角度 可能不同于教科书中所提示的,但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可以将其 汇总在班级记录表中。另外,这张班级记录表将贯穿整个单元,随 着探究的深入,不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科学词汇。在描述物体的 特征时,要引导学生使用轻、重、粗糙、光滑等科学词

6、汇。【学情分析】学生们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他们对这些 物体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 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比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 但是,学生对于可以从哪些方面全面地描述物体,如何科学地运用 词汇,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判断物体是轻还是重,用什么 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伊 始,学生会产生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 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经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但是在 描述物体特征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将物体特征和用途混淆起 来。比如描述铅笔盒,学生较多描述有

7、装文具的长方形盒子,装文 具是用途,长方形才是形状特征。所以在这节课中,首要让学生分 辨特征的描述不能混入用途;其次,学生在描述物体特征时,往往 只关注一两个点,在其他同学描述完以后才能去寻找未被发现的特 征,所以本课还需要针对一个物体,让学生从多维度描述特征,并 记录下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 5 分钟)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 体” 。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 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二、探索 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

8、 10 分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 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 8 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 灯) 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 8 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 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 特征) 三、探索 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 18 分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

9、对应特征。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 闻一闻:气味 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 掂一掂:轻重 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 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轻重” ,老师可以 提前做好打印,分发给学生。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 翻开活动手册第 1 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 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 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比较观察。 扶:抽 2 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研讨(

10、预设 7 分钟) 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 生讨论。 2.机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板书 设计1、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较厚、较薄,有颜色、无色 闻:有气味、无味 摸:粗糙、光滑 掂:较重、较轻 导学 反思该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本着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 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越来越喜欢 摆弄和操作,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测量、判断等活动,尤其对周围生 活中各类不同物品的轻重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发现其差异。针对这个特 点,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用自然测量的方法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并通过

11、目测、手掂一掂、借助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用具(橡皮筋)等方法判断物 体的轻重并感知物体轻重的相对性,发展感知和判断能力。年 级一年级课型授课时间月 日学习内容第一单元 2、 谁轻谁重课时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不同的物体轻重不同,物体的轻重是可以测量的。知道可以通过预测、掂量、称量等方法来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称量比 预测和掂量能更准确的比较物体的轻重。 知道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轻重可能不同。 2.科学探究目标:会使用简易天平,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轻重和大小 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会用一定的方式记录不同物体的轻重。 3.科学态度目标:能在预测、掂量中发现问题,进一步

12、增强探究物体轻 重的欲望,并寻求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工具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便 利。学习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学习准备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各一份,简易天平 1 台(含称 量盘) 、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等。集体备课二度备课【教材简析】谁轻谁重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 元第二课。从这一课起,学生将探索物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包括轻 重、形状、流动性等等。这些内容都是本单元的重点,直接指向希 望学生形成的核心概念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 我们周围的

13、物 体单元是整套教科书中物质科学内容的开篇。在第 1 课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 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但还没有 对这些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接下来的两课中,学生将会逐步认 识物体的轻重和形状。教科书共 3 页(5,6,7 三页) ,分为 4 个部 分。l.聚焦:教科书直接提出了本节课重点研究的物体特征轻重。 通过“我们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呢? ”来引发学生思考本课的探究 主题,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的方法的原有认识,为认识并实践科学 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2.探索:这部分内容是一个比较活动,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比较 5 种不同

14、物体的轻重并排序。教科书出示了 5 个物体:乒乓球、木块、 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形状大小一样, 两个橡皮的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且比木块大的球体。 探究前,学生要先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教师 要强调预测没有对错之分,也不要对学生的预测结果事先做出判断。 教师需要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 和塑料块、同质地但大小不同的橡皮的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实 际上,这也是对“密度”概念的前概念调查。接着,教科书用 1 幅 图提示了可以用掂量的方法比较物体质量的大小。这时需再次将比 较的结果记录下来。之后,教科书又用 1 幅图提示可用

15、标准物称量 的方法排序,比如回形针。在此,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思考用什么样 的标准物比较合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说明,回形针的 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 数来给 5 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3.研讨: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指向对三 次排序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三种方法的优劣。第一种方法是根 据经验预测。我们希望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 甚至差异会比较大,因此是不可靠的。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 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要两两比较。我们希望学生发现,这仍然是 依靠人的感觉,因此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 果,而

16、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如果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 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 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下回形针的个数;通过比较回形针的个 数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4.拓展:教科书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一组物体,问题指向核心概念“体积相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 ,隐含指向“不同材料的物体密 度不一样” 。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只要根据之前的探究结 果,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 不同”就可以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 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筷子轻重可能不同等。【学情分析】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在第 1 课的观察活动中,他们可 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不同,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但是, 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 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 种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这 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