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风从哪里来7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941751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风从哪里来7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风从哪里来7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风从哪里来7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风从哪里来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风从哪里来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风从哪里来、风从哪里来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科学,同学们从三年级接触科学以来,一定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方法和经验,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科学呢?我们看看科学家们是怎样说的?希望前辈的心得对我们能有所启发,好上课!一、呈现事实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用科学的眼光来观察老师带来的这组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看完这些图片你最想了解有关风的哪些知识?是呀,对于风我们有太多太多的疑问,这一个一个的为什么我们都想弄明白。本节课,让我们从最基本的问题着手,先研究风是怎样形成的,它从哪里来的?(板书课题 ) 二、提出假设 猜想推理既然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那在生

2、活中,你都在哪些方面发现了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愉快的交流)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你有办法制造一些风吗?(学生利用书本扇、用口吹等办法制造风)各小组记得填好记录表,可以开始了制造风的材料制造风的方法发现哪个小组先来分享?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怎样制造风?(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等,并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这种人为制造的风称为 人人造造风风。想一想,人造风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学生猜测感受人造风的特点)小结:通过刚才我们的研究,我们知道了人造风是空气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周围的空气过来补充。 (善于推理是学习科学的法宝)也就是说,这

3、些人造风都是人的力量或点的力量推动空气的流动,自然界中的风又是靠什么力量来推动的呢?它的形成又与哪些条件有关呢?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炉子烧火时,当点燃炉灶里的火后,灶炉口有没有风的形成,这里的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有没有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好,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把你的猜想与依据写在记录表中。研究项目我的猜想与假设我的依据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三、设计实验 模拟验证我们的假设对不对呢?意大利的伽利略曾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那就让我们仿照炉灶生火的原理设计个实验验证一下。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想一想,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这些材料可以干什么?饮料瓶为什么做成这样的?怎样设计这个

4、实验呢?小组同学先互相商量一下。同学们交流得都很认真,相信都想出了验证我们猜想的好办法。谁来交流交流你的想法?这个小盘子是干什么用的?我们在实验中要注 意什么呢?我们在实验中一定要注意:( 1)操作时要注意安全。( 2)点燃蜡烛后,火柴怎么办?( 3)蜡烛和香不要烧到瓶子。( 4)熄灭香时,要将燃着的一头按在小盘上弄断,而不能吹。 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实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并注意同学间的团结合作,并认真填写好实验记录。 风风从从哪哪里里来来实实验验记记录录 实验名称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材料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活动。学生交流。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

5、大家一起来分享。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倾听,与自己的实验结果相对照,不同的地方可以补充。小结:通过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现象。现在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再结合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将大量的实验信息进行分析,看能从中发现什么或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1)香靠近小孔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有没有风?(2)风是怎么来的?点燃蜡烛后,瓶内的温度有什么变化?瓶内与瓶外的温度有什么不同?(3)我们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你认为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前你们的猜想是怎样?实际呢?教师小结:风的形成与气温有关,热地方的空气轻,压力小,冷的地方空气重,压力大,当两地冷热温度不同时,空气压力大小也就不同,压力大的空气会向压力小的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了风。四、对比辨析 总结提升我们来看一个短片 播放视频在地球上风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那在月球上有没有风呢?课下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探究风的奥秘。现在请大家浏览一下老师带给你们的一点资料:曾有个诗人这样写道: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首诗描绘的就是斜。这首诗描绘的就是风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