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939311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37 大小:59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 1: 云南省高等学校云南省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申申 报报 书书 实 验 区 名 称 地方院校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实 验 区 负 责 人 李浙昆 教授 学 校 名 称 昆明理工大学 主 管 部 门 云南省教育厅 申 报 日 期 2011 年 4 月 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厅 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财政厅 制制 1 填填 写写 要要 求求 一、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 。 二、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 Word 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 A4 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2、。 三、著作、教材、论文须已刊登在正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时间为当年 4 月 30 日前。 2 1、实验区基本情况、实验区基本情况 实验区名称 地方院校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实验区 所属类别 工科 建立时间 2008 实 验 区 负 责 人 姓名 李浙昆 性别 男 民族 白族 出生年月 1957.7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教授 (博士导师) /副院长 联系电话(手机) 13577178717 电子邮箱 传真 5129083 通信地址 昆明市学府路253号 昆明理工大学 机电学院 邮 编 650093 实 验 区 前 期 工 作 基 础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类学科是为数不多的、办学历

3、史最长历史最长的老专业。从学校建校初期就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是云南省及学校的重要学科之一。在老一辈科学家屈维德、廖伯瑜等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机械振动、机械设计理论、先进制造技术、机械设备、信息化等研究和教学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曾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多次组织编写国家机械振动手册。其中机械学科 1965 年开始招收硕士生,机械设计及理论 2003 年开始招收博士生,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 2005 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57 年来为国家机械、冶金等行业及云南省的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批以屈维德教授为代表的杰出专家学者,累计培养本科生

4、 1 万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1 千余名。 目前机械工程学科是云南省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云南省重点专业及国家一类特色建设专业,有多项科研成果在云铜、云锡、金川等大型企业中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诸如在理论上对复杂工况下成套机械设备动力系统及可靠性进行评价研究,明显提升了我省烟草、矿冶、化工等装备制造的设计维护能力;在机电液一体化系统方面的研究,解决了复杂工况下的设备运行效率;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得到国家863 专家组的好评,并列为国家信息化示范工程。 机电类学科是为整个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的重要学科。国务院审议通

5、过的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提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3 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因此,机电类学科在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及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装备制造业是云南省云南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能为烟草、电力、矿冶等云南省支柱产业提供必需的技术装备。机电类学科是装备制造业的支撑学科,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经济建设及地方工业化进程。云南省的汽车、机床、大型铁路养护机械、自动化物流系统设备等制造业的发展,亟需地方院校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人才,以增强地方自

6、主创新能力及竞争优势 本实验区本实验区学科学科基础基础好好。在原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矿山机械、冶金机械等本科专业的基础上,按工学机械类学科设置成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目前拥有机械电子工程、光机电一体化、机械工程 3 个省级重点学科,具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机械设计及理论博士学位授予点、机械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工业工程 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机械工程、工业工程 2 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等。 本本实验实验区前期工作基础区前期工作基础好好。1999 年两校合并以来,通过一年一

7、个主题的改革,逐年推进,形成了“大基础平台下的多特性模块教学”的大机械类人才培养新模式,该研究成果于 2005 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专业建设中始终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等为重点,在专业培养模式探索成功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建设,按照国家质量工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首先对涉及面广、受益面大的基础课进行了重点扶持和建设,目前已有国家精品课程 1 门,省级精品课程 1 门,校级精品课程 6 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已成为进一步工作的重点,为此,在专业的模块教学中,新增了两周的综

8、合实验教学,同时加大了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并于 2007 年与工程实训中心一起获得了国家教育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从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新世纪大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大基础平台下的多特性模块教学改革与实践,到国家级教改项目:机电类应用型人才工4 程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等,我们一直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近年来本实验区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成果如下: 教学方面:教学方面: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担任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人,承担完成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 1 项,国家级精品课

9、程 1 门,国家级工程训练示范中心 1 个, 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1 项, 国家级教学团队 1个,省级教学团队 1 个,省级教学改革项目 6 项,校级教改项目 10 项,院级教改项目 17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1 项,教学奖 1 项,全国 Solid Edge 第一届教学大赛二等奖 1 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及优秀教学奖、优秀教师奖多项。本实验区教师出版教材共计 15 部。其中:王庭有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为 “二十一世纪规划教材” ;迟毅林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基础获得云南省优秀自编教材奖;徐人平主编,化学工业出

10、版社出版的设计数学为“十一五规划教材” ,被教育部评为“2007 年高等普通教育精品教材” ;等等。 科研方面:科研方面: 承担各类科研课题 118 项,合计科研经费 4323.4 万元。其中,承担国家级课题 7 项,合计经费 149 万元;省级科研课题 23 项,合计经费 404 万元;合同科研课题 72 项,合计经费 3657 万元;其他课题 16 项,合计经费 113.4万元。2009 年与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研究项目“富氧顶吹-鼓风炉强化还原-大极板、长周期电解炼铅新工艺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获省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 1 项,

11、中国机械工业科技奖二等奖 1 项。获国家专利 100 余项。发表的论文中被三大检索收录 45 篇,国际会议论文 12 篇,国外期刊论文 10 篇,核心期刊论文 156 篇。 5 2、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2-1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促进教学体系由“以教师为中心” 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学模式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增强能力、激励创新的转变,注重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工程素质培养、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专业建设为依托,教学改

12、革为中心,课程建设为抓手,团队建设为根本,制度健全为保障,教学科研互促进,个人发展明目标” ,以提高工程素质、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定位,把育人作为根本,把质量作为生命,把创新作为动力,把品牌作为基石,努力提高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开拓和工程实践能力,努力做到“育人为本,质量第一,强化科研,开拓创新,凸显特色” 。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充分调研国内外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状况,充分吸收优秀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正确处理好科研、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关系,充分发挥好科研、学科建设对教学的支持作用。以提高工程素质、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核心,在已构建完成的多特性模块教学模式的研究

13、成果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一套特色鲜明又具有推广价值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具有地区特征、学校特点、理工科特色的,有推广价值的机电类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与培养体系相适应的实验教学平台。 1、由人才培养方案入手,研究制定以提高工程素质、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多特性模块综合实验(或模块课程设计) ,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可推广的案例,适应多特性模块的教学模式,在今后的理工科教学改革中起到示范作用; 2、探索与改革人才培养的考核方式,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

14、该评价方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及评价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探索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模式,研究实践实验教学的结构化、模块化、拟实化、规模化、以及开放式实验教学,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6 2-2理论研究(社会调研情况,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独特认识,承担与实验理论研究(社会调研情况,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独特认识,承担与实验区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情况,关于实验区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等)区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情况,关于实验区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等) 1、社会调研情况、社会调研情况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非常快,高校入学率年年上升,基本保证和满足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

15、高等教育已跨越“精英型”教育阶段,逐步迈入了“普及型” 、 “大众化”教育阶段。但随着我国经济迅猛的发展、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各类工业企业面对与国外企业的竞争,普遍加快了装备、 工艺技术的更新换代步伐, 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力资源。然而,目前我国工程类院校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经验等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存在着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例如:学生人数剧增、教育资源短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质量下滑、学生素质不高、等等。为此,教育部在 2005年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立项中提出研究探索“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的要求,希望各类理工科院

16、校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面对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 能否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实现强国之梦的关键。 美国现代工程教育改革的先行者麻省理工学院(MIT)60 年来的成功经验,对我们确定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MIT 在 1945 年以前只是一所普通的工学院,但通过 50 年代到 60 年代的发展,已成为与哈佛齐名的世界著名大学。MIT 第一任工学院院长 V. Bush 在 1945 年提出的工程科学化运动,强调科学在教学和研究中的作用,强调加强教学中数学和科学的地位,由此导致 MIT、继而波及整个美国的工程教育改革运动。被誉为数控机床之父,曾任 MIT 电机工程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